初中语文导入方法优化策略
2020-02-14王碧龙
王碧龙
摘 要:毋庸置疑,在教学活动中,课堂导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课堂导入的合理性,会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并且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本文将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谈一谈优化课堂导入环节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策略
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看,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导入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课堂导入活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产生联系;二是要能够提供恰当的新知识。因此,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根据这两个基本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行之有效的导入策略。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并发挥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联系知识经验导入
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在学习活动中,语文知识是交叉积累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在循环往复的学习中巩固提高。而这种教学方式难免会造成一种知识“重复”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将学生积累的旧知识作为切入口,以此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难度。
以《故乡》为例,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曾经学习过《少年闰土》这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就是节选自《故乡》。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将《少年闰土》作为课堂导入的切入点。由于这是小学阶段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所以很多学生都对其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于是,我联系学生的旧知识,利用几个问题进行了导入:(1)“我”小时候看到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2)当“我”再次回到故乡的时候,闰土变成怎样的人了?(3)除了闰土之外,“我”在故乡还看到了哪些人?(4)“我”再次回到故乡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最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了一定的悬念,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2.借助语文材料导入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知识涉及到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名言警句、趣闻轶事、神话传说等,都可以视为语文学科的研究内容。不难发现,相对于课内文本来说,这些包罗万象的语文材料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在新课导入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文材料。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能够有效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
教学《岳阳楼记》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出自于这篇课文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这类名言警句,很多学生已经在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中遇到过,只是并没有进行过于深入的理解。于是我对学生说:“这句名言很多同学都聽说过,而这句话就是出自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作者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再以《端午的鸭蛋》为例,作者在文中主要讲解了有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并重点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咸鸭蛋。根据这篇课文的主题,我引入了一些与端午节的起源有关的语文故事,除了学生比较了解的“纪念屈原说”,我还介绍了“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等几种流传比较广泛的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最终,通过融入不同形式的语文材料,有效优化了课堂导入的效果。
3.结合实际生活导入
语文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通常用于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所以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导入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导入同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距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利用白描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于是,我在导入时问学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那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童年趣事是什么呢?结合自己的回忆,大家可以看一看作者在文中描述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4.融入时代背景导入
每一篇文章具有作者独特的写作意图,而写作意图通常是作者基于某种背景的写作原因。在语文学习中,只有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更加准确地对文章进行分析。因此,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应该适当解读文章的创作背景,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同样以《岳阳楼记》为例,我在课堂导入中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了解了文章的创作背景: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这时正是宋朝内忧外患的时期。而从作者具体的境遇来看,此时范仲淹被贬邓州,但依然心系天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最终,通过对创作背景的解读,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总结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师应熟练掌握课堂导入的具体方式,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更加恰当的导入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天虎.探讨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19,(31):104.
[2] 陈建丹.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