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2020-02-14

关键词:天下人边塞汉文帝

【原文】

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出处】

《类篇叙》

【大意】

处理事情没有方法,那么事情虽少,也会混乱不堪;处理事情讲究方法,那么事情虽然很多,也好像只有一件事那樣容易。

【小故事一】

晁错上奏《论贵粟疏》

晁错,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西汉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由于采取了罢兵归家、抑制商人、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使因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恢复。汉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农,致使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晁错上奏《论贵粟疏》。

晁错告诉汉文帝当今的迫切任务是让百姓务农。他对汉文帝说过这样的话:“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极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到时如若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论贵粟疏》全面论述了“贵粟”的重要性,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小故事二】

路温舒主张“尚德缓刑”

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人。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做过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

汉宣帝即位,他上书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天下人承蒙皇上的大恩大德,没有战争的危险,也没有饥寒的苦难,父子夫妻齐心协力建设家园,然而还未实现真正的天下太平,这是因为刑狱的破坏。刑狱是国家治乱的关键,死去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肢体被割断不可能再重组。《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可失于不合常规。现在管理刑狱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他们把刻薄当清明,通过陷人于重罪来获得较高的名誉,所以管理刑狱的官吏都希望受审讯的人被处死,并不是因为他们憎恨这些人,而是因为他们提升自己的办法就是让这些人去死。因此,被判罪致死的人,鲜血流淌满市,因罪受刑的人到处都有,每年处以大辟之刑的人数以万计,这是仁圣之政受到损害的原因。而太平盛世尚未实现,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只要您可以接纳恳切的谏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导致秦亡的失误,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修改一下法令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太平盛世很快就能来临,天下人都会感到无限欣慰。”

汉宣帝很欣赏路温舒的上书,采取了他的意见,迁升他为广阳私府长。内史举荐路温舒为文学科的第一等,升为右扶风丞。

【拓展延伸】

对待事情,关键在于有无好的处理方法。没有方法,事情再少,也会手忙脚乱,弄得一团糟;有方法,事情再多,也能镇定自若,办得有条不紊。办事的成败和效果的优劣与办事方法的有无多少是成正比的。

做事情要多思考,要讲究方法。只有方法对了,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可能做无用之功了。

猜你喜欢

天下人边塞汉文帝
求人不识
求人不识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李鸿章其人
丞相的职责
不开“宝马”上班的汉文帝
边塞饮酒记
历史
试论唐代士人的边塞之旅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