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研究还要不断地进行下去
2020-02-14王明洪
王明洪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临床营养支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但依然忙碌在医疗战线上,95岁时还亲自救治斯里兰卡爆炸事故中的中国伤员。黎老曾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奖励基金”医学与药学奖、国家科学大会奖等,面对荣誉,黎老始终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医学世界奥妙无穷,难以穷尽,我们的研究还要不断地进行下去。也有人问黎老:您的长寿秘诀是什么?黎老简短地回答:“国强、民富、生活稳定、不伤害自己。”其实,黎老的高寿和他淡泊明志、心胸豁达及不畏困难的坚韧性格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有自尊的人,内心才能强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梦”。很多人都在谈论国家的梦想以及个人心中的梦想,黎老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有年轻人问他:您这辈子吃了那么多苦、经历了那么多挫折、遇到了那么多挑战,为什么能一直坚持心中的梦想,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黎老回答:“我有一条很深的体会,有自尊的人,内心才能强大,耐力才能持久。谁不想有尊严地活着?可没有国家的尊严,哪有个人的尊严?”2013年9月,一个主题为“弘扬大医精神,抵制不正之风”的高峰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89岁的黎老在台上讲了作为一名医生所应做到的四点:要有坚定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理念、要有创新的劲头、要有爱病人的仁心、要有传授和教育的使命,表达了一名大医永远坚守的理念。2002年9月14日,汤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由于检验结果没有出来,治疗方案难以确定。就在这关键时刻,黎老担当了中流砥柱。“是毒鼠强中毒!”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学生提醒黎老:“检验结果还没出来,这么早下结论,万一判断失误,会对您的院士声誉有影响。”黎老说:“我的院士头衔是人民给予的,与群众的生命相比,院士的牌子能值几个钱?”硬气的回答,来源于黎老对人民那份沉甸甸的爱。
荣誉是谁的,我并不关注
黎老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而经他修改后所发表的论文则有2000多篇,有些论文虽然出自他手,也见不到“黎介寿”三个字。黎老提倡:谁执笔的论文、谁主研的科研课题,谁的署名就排在第一。当学生们在他的指导下取得成绩,要给他挂名时,黎老婉言谢绝:“我重视的是对患者有利的结果,至于荣誉是谁的,我并不关注。课题是你们做的,我没有权利挂名。”遇到一些复杂的、高难度的手术,他常常让学生主刀,自己在一旁做助手;接到学术会议的邀请函,他尽量让弟子参加;约他写的书稿,他让年轻人领衔……黎老还提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倡导护理人员写文章,搞科研,普通外科护士长倪元红就是在黎老的鼓励指导下,选定肠营养支持的护理作为研究课题的。一开始,她有点发虚,但在黎老“不敢第一个吃螃蟹,哪还有什么科研精神?”的鼓励下,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成为迄今为止全国护理科研获得的最高荣誉。
外国人能做成,我们也能做成
1987年的一个深夜,一个13岁的女孩因腹腔大出血,小肠被切除,剩下的肠子两端不能吻合,靠血管钳夹着被抬进医院。女孩的父亲见到黎老就倒身下跪:“救救我的女儿,请您给她接一段肠子吧,要不,把我的肠子给她!”然而,小肠移植在当时是全世界都没有攻克的难题,黎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姑娘的眼神渐渐黯淡……那天晚上,黎老下定决心,要求自己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小肠移植的难题攻克。由于人体小肠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及细菌,移植时有排斥反应和感染两大难题,只能用猪做实验。在“与猪为伍”的日子里,失败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但他们屡败屡战。正当人们感到失望之际,世界第一例小肠移植在国外成功。黎老从中得到鼓舞,他安慰学生:“外国人能做成,我们也能做成。”在第18头猪移植失败后,第19头猪终于熬过了100天,“猪倌”们为此兴奋不已,被称为“猪爷爷”的黎老也结束了4年多来对猪进行观察实验的日子。1994年3月12日,经过7个小时的组织切除、断肠接续、末端吻合……一段2.5米长的异体小肠成功地接续在患者杜新平断肠上,当移植肠缓缓蠕动时,黎老长舒了一口氣,为了这一刻,他奋斗了多年,如今终于实现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突破。
现在主要是上网学习
20世纪60年代末,黎老在国内创造性地提出“肠营养支持”疗法,但在当时,国内尚未有人尝试过这种疗法。面对非议,黎老毫不退缩。1970年底,黎老在阅读一本外文杂志时,看到一篇有关“静脉高营养”的报道,文章称可以从静脉输送患者所需要的营养。他反复阅读,琢磨如何应用这项技术。第二天,他和肠外瘘治疗组的医生进行了讨论,在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后,就开始行动起来。没有现成的医疗器械,就自己做。黎老喜欢敲敲打打做手工活的天性,此时得到了发挥。在他的办公桌上,放满了钳子、锉子、锤子、注射器、尼龙管、水盆等,经过2000余次的试验,终于制成了注射器穿刺射管等用具,并与有关工厂协作,制成了可用于临床的深静脉营养补充器械。此后,这一器械和方法还得到推广应用,直到1985年,才被更好的“舶来品”所取代。1996年,黎老收治了一名只有4个月大的肠瘘患者,患者还伴有严重的并发感染。医史记载:这是当时世界上年龄最小的肠瘘患者。科室医生无法使其好转,黎老顶着巨大的压力,每天查阅大量的资料直至深夜,最终得出营养液用于婴儿的最佳剂量,成功地救治了这名婴儿。直到晚年,黎老还坚持用脑学习,“现在主要是上网学习”,黎老说。
当医生的,不能计较这些
在黎老的心中,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一位患者长年住院,因生活拮据,脾气十分暴躁。一天,他埋怨自己的报告来晚了,冲着护士发起了火,骂声越来越大,医生也赶来劝他,他居然连医生也一起骂,还捎带着骂起了黎老。黎老闻讯赶来,心平气和地向患者说明了情况,患者的火慢慢平息了。事后,有医生对黎老说:“这位患者对您这样无礼,您还能忍受,真让我们难以理解。”黎老说:“人得了病,心里烦躁,难免要发泄一下。当医生的,不能计较这些。”年过九旬后,黎老仍然坚持每周指导两到三台手术。一次,他在为一名肠瘘患者做手术时,突然心律不齐,脸色苍白,冷汗淋漓。黎老在心中默默命令自己:“为了患者的生命,你不能倒下,必须挺住!”就这样,他坚持站立了7个多小时,成功地为患者做完了手术。手术后,他一头晕倒在手术台上。醒来后,黎老的第一句话就是:“患者的情况怎么样?”黎老对患者的仁爱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编辑: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