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0-02-14吕翠
吕翠
内容摘要: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个性健康、内心体验,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以及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一定会遇到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得到解决,这个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并且发挥问题意识作用的过程。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对此,笔者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仅供交流参考之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其产生怀疑、焦虑、困惑以及探索等心理状态,而学生的这种心理又驱使其个体思维发展,使学生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探索新的知识和领域,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同时,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教学氛围,又提升教学效果。
一.营造学生敢于发问的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学生敢于发问的前提,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而学生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问题,并且获取答案,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发问的良好环境,使学生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问题,并且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答案。是首先,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需要将这一点全面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并且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为学生提问奠定基础。例如:《一匹出色的千里马》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明确中心思想和课文的层次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千里马对妹妹的影响,探讨课文是所表现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此时,教师可以主动提出“妹妹在遇到千里马后有怎样的变化?”“千里马带给妹妹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没有顾虑,内心渴望成功,也就会随之产生探究的勇气。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激活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在教学中可以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相关片段,而因为学生不了解当时社会环境和背景的残酷性,不理解壮士跳崖的行为,而对此展开议论。教师应利用好学生讨论的这个契机,通过“你想问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并对其提出“五壮士一定要跳崖吗?”“为什么没有选择与敌人搏斗?”等有价值的问题。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这样学生的心态才能比较平稳,认真分析课文,大胆提出问题。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主要源自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信任教师、依赖教师,能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安全感和亲切感,学生的心理环境自然和谐民主,也会能够为培养其问题意识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但是,在传统理念的教学中,教师都是比较严肃的形象,很少与学生亲近或是玩耍,导致学生比较惧怕教师,甚至不愿意与教师交流、近距离接触。在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需要改变这一教学理念,亲近学生、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使学生不再畏惧教师,积极与学生诉说心声,并且信任教师、依赖教师,在教师鼓励学生提问时,能够勇敢表达自己的问题。可见,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活动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运用该方法,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对学生展开综合能力训练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出现不分主次的情况,比较马虎。面对这样一种情况,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使其能够观察重点;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还应从顺序、全面、细致等角度引导学生,加强针对性训练,从而确保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强化其问题意识,提高问题意识培养效果。例如:《钓鱼的启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目中的“鱼”和课文中的“鱼”,抓住这个關键词引导学生提出与课文有关且有价值的问题,即这两处的“鱼”的含义有哪些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课文,后面课文中所提到的“鱼”有双引号,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真正的鱼;而后经过认真、详细的思考,与语言环境联系,推敲出这两个“鱼”所表达的含义完全不同。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使其在观察之中认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才能解决问题,促使学生逐渐形成问题意识。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等关键内容,对其展开深入的挖掘和使用,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其问题意识。例如:在《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利用课文中的“慌”这个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即从字形、字音以及偏旁等角度入手,启发学生对此提出类似于“问什么会是竖心旁?”“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发慌?”等问题。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启发,其问题意识也会在训练中不断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指导学生提问的科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有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学生才能收获知识、有所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言传身教,找准时机指导学生,使其掌握提问的科学方法,达到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在题目上发现问题
课文的题目就是它的眼睛,高度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内容。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提问方法时,就需要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题目,从中发现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以《鸟的天堂》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指导学生从题目着手,引导学生对题目产生疑问,进而展开猜想和联想,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鸟为什么会有天堂?”“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等。在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使其主动阅读和分析,进而理解课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在学习其他课文等知识时,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且带着问题去学习。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文的题目中发现问题,使其与教学内容接触时就能够自主产生问题,逐渐成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从内容上发现问题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应该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围绕课文总是能够提出很多个“为什么”,这样才能较为全面且细致的思考教学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上发现问题,并且在阅读课文内容时、互相交流时以及教师讲解时解决问题。例如:在《飞夺泸定桥》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耐心、详细的品读课文,逐字逐句思考,发现其中潜藏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由于读的非常细致,能够提出很多问题。此时,笔者稍加引导,学生立即带着问题去研究课文内容。在继续阅读时,学生就会从课文内容中提出“二百四十里路怎么用二十四小时赶过去?”“红四团能够按照既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么?”“红军能够安全、快速渡过天险么?”等问题。在这个详细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而后在利用课文内容逐个去解决问题,这样句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更主要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在学习中能够自主提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提问的科学方法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指导学生从中心上发现问题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精髓部分,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家国情怀以及历史文化等,如果学生能够掌握中心思想,就能够根据中心思想和课文内容提出很多问题,增加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进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能力。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教师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中父子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最能够体现出父子精神的一句话,通过品读和分析,学生找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也就是课文的中心;随后学生寻找课文中与“了不起”一词相关的内容,认真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逐一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
从中心上发现问题,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提问方法的一个重要措施,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了解课文的每一个细节和理解的难度,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才能确保学生通过课文中心提出问题,并且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突出学生问题意识在其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只有学生能够自主从课文中心上发现问题,才能够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長,进而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总结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这一点源自于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基石,更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营造学生敢于发问的氛围、创设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展开综合能力训练、指导学生提问的科学方法等科学的教学措施,全方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和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以问题意识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冯世学.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2]论小学语文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庄小燕.学周刊.2019(17)
[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J].陈俊华.中国校外教育.2016(34)
[4]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J].许国生.学周刊.2017(28)
[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以问题意识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邓荣英.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0)
(作者单位:开原民主教育集团里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