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机理及对策
2020-02-14高翠娟陈萍
高翠娟 陈萍
生產性服务业具有资本专业化、知识密集化、创新延展性的优势,这将有利于降低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争取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会直接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最终维持两业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机理
(一)制造业成本降低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极易采用通过成本优势来赢得市场。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获取方式,是企业的建厂选址、成本结构、生产流程决策的考虑因素。
生产服务型企业多是技术导向型企业,技术密度远远大于与之互动的制造业企业。工业制造企业将中间服务外包给专业化程度和效率更高的的生产性服务业,之后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生产制造的核心环节,既降低了非核心部门的资本投入,又提高生产运作的迂回度。
(二)制造业竞争力增强和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化
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竞争力逐渐从低成本差异化向产品技术差异化方向发展,制造业企业开始有意识的增加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及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储备,将生产性服务业植入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现对原有的工艺流程、生产技术进行渗透式改造。生产性服务业的密集知识技术会使生产企业整个价值链价值发挥到最大。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攀升,软件开发、计算机与云计算等高新生产性服务产业部门,会将大数据分析、ERP等互联网技术手段应用到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中,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差异化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三)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聚集化
十八大以来,我国步入新经济时代,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制造业转型既包括稳步提升产业微观要素结构配置,又包括积极响应“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部门之间良性的互动发展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而高度化是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制造业的非核心业务分离外包后,大量生产要素被集中在制造生产中 ,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体动力就转变为生产性服务业。因此,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继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集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息息相关。
二、资源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对策
(一)加快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生,因资源而兴,在保持资源型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基础上,要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与数据化、智能化等技术接轨,充分激发传统产业潜力,强化资源型企业在技术和管理层面更高程度融合的思想,可加快产业为适应多变经济环境的转型调整;向研发、销售等制造业高端附加值环节发力,优化产业结构,继而高效升级产业结构,赋予传统制造业新的成长活力。
(二)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加大资源型城市传统资源优势产业在技术和生产管理上融合发展力度,在保证生产制造这一核心环节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服务要素,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工业设计、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切实有效的提升制造业企业上游的研发设计以及下游的销售服务的高端附加值。传统制造业可通过拉长和延伸产业链实现向生产性服务业衍生和转移,从而使生产性服务业得到更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并且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构建多元产业平台体系
要加大力度构建多元产业平台体系,构建多元产业板块发展布局,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基于城市比较优势,打造持续动力。将资源型企业与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合作,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此外,加快建设产业项目集群,形成投资吸引优势,打通资源配置路径,合力推动产业体系融合创新,以不断适应新时代要求。
(四)激活高素质人才资源
激活人才资源,在关键技术岗位和服务业领域,吸纳具有创新能力、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当地高校人才资源,培养地区产业紧缺人才,如信息技术人才、金融保险人才、现代物流人才等;政府应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环境建设,奖励人才贡献,有效缓解人才外流现象,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保证。
(五)推动消费市场升级
现代企业的经营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因此市场消费需求可以有效拉动产业的发展。通过发掘新的消费需求热点、拓展新的消费需求领域,推动消费市场的升级,从而以消费需求拉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关注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可以从健康消费、低碳环保消费、信息技术消费、娱乐消费等新消费热点,引导消费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依托城市原有的地区优势和产业优势,谋划城市市未来发展的产业根基。
(六)打造良好的互动融合环境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前期阶段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自然发展,应该适当进行宏观调控,政府要适当干预,如从战略的高度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根基进行设计和谋划。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清晰界定部门职能,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便捷的过程基础;严格政府出资产业资金管理办法,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作用于产业建设融资;建立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扩大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巩固产学研合作网络耦合的稳定性,引导产业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SGB2019103。
作者简介:高翠娟(1981-),女,河北赵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