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阿拉善旧新石器的演变
2020-02-14袁建民
袁建民
摘 要:阿拉善高原起源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的地质时期,因地壳运动形成高原。随着地质不断变化,于250万年的新生代时期大规模发育并逐步形成了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原为主要特征的地形地貌。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足迹已踏上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关键词:旧石器;新石器;石器
阿拉善高原起源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的地质时期,因地壳运动形成高原。随着地质不断变化,于250万年的新生代时期大规模发育并逐步形成了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原为主要特征的地形地貌。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足迹已踏上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雅布赖山90个手印岩画群的发现,印证了阿拉善文明的古老起源。
手印岩画是一个世界性岩画题材,也是所有岩画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手形是原始人类最初产生审美意识的形体化,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色彩图像。在西班牙发现尼安德特人岩画,成为世界最古老手印岩画,距今已有四万多年历史。
阿拉善手印岩画和法国柏梅尔洞窟手印岩画、法国比利牛斯山区加加思洞手印岩画等欧洲旧石器时代手印岩画无论从作画环境、作画颜料、手形的数量、形状、排列及制作手法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手印岩画的发现,证实了在广袤的阿拉善大地上,早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古人类活动的事实,并从他们生存的周边环境可以推断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住在洞窟里,以简单的采集、狩猎经济为生,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人类生活,他们是草原狩猎文化的先驱者。手印岩画的发现,不仅充实了阿拉善地区在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而且对研究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提供了崭新的形象化资料,相信随着旧石器时代遗存的不断发现和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对手印岩画的深入研究,阿拉善旧石器时代文化风貌会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
阿拉善境内发现了丰富的细石器遗址,而且分布广泛,目前发现确定的大约有70余处。细石器起源于旧石器晚期,盛行于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它是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过渡期产生的一种石器文化。
这一时期的石器小而精致,多以复合工具为主。细石器文化是一种深渊意义的文化,在中东以及欧洲的细石器文化中,产生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及经济形态,即农耕和畜牧文化。(阐述展厅典型器物,如尖底瓶、三足鬲)
巴彦浩特城南两公里处的细石器遗址中发现细石器遗物,2000年以后,先后发现了阿拉善左旗苏宏图细石器加工场遗址、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细石器遗址,以及阿左旗头道沙子遗址和额济纳旗巴彦陶来等较大规模的细石器遗址。阿拉善左旗苏宏图细石器加工厂遗址以其出土的石器品种、数量、精美度及制作工艺的细致度堪称细石器文化的代表,为研究阿拉善的史前细石器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实物资料。
而苏宏图细石器加工场遗址出土的石器,以体积小巧而精致见长,堪称细石器文化的代表。它是阿拉善先民们由采集向农业经济形态转变的物证。
从额济纳绿洲到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及阿拉善广袤的戈壁滩散布着诸多的遗址和遗存。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在阿拉善左旗境内发现的贺兰山西麓、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中的原始文化遗存、阿拉善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器物主要以陶器、石器为主。陶器的多为夹砂红陶、灰陶,并有少量彩陶。石器多为细石器和磨制石器,文化面貌接近与甘青地区同时期遗存接近,同时受内蒙古中南部同期文化影响,具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庙底沟文化多种因素,多元共存。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目前阿拉善地区已发现各类型新石器时代遗存80余处,包括岩画、石磨盘、石磨棒、陶鬲、灰陶罐等。且分布广泛,东至贺兰山沿线、南到黄河边缘、西达黑河流域,北抵阴山余脉,包括阿拉善三大沙漠腹地的广大地区,文化类型既有典型的早期草原文化特征又有周边地区或更远地区文化的痕迹。阿拉善地区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居于欧亚大陆中央地带,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1958年,鹿圈山窖藏遗址曾出土一批齐家文化的遗物,共有三件陶器,一件红陶大双耳罐、一件灰陶双耳罐和一件灰陶单耳鬲,1992年又出土五件灰陶罐。經过专家考证,此遗址中不仅有仰韶文化的遗物,还有齐家文化的遗物。1999年发现的头道沙子遗址中也发现仰韶庙底沟文化因素,出土大批石磨盘及素面夹砂陶和少量的彩陶。
阿拉善地区的石器深受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等文化的影响。齐家文化是公元前2000年至前1900年,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的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四省区,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年代距今3900—34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属于河西走廊的青铜时代中期文化,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四坝文化普遍发现砷青铜这一特征与西亚、南欧和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反映了四坝文化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说明当时治铜专业人员已掌握采矿、冶炼、制造和铸造成型等生产工艺、冶铜业更趋成熟。在阿盟境内西达布素图遗址中发现了马场文化、四坝文化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沙井文化;必鲁图遗址为马场文化晚期或过渡类型及铁器时代的文化。额济纳巴彦陶来遗址中发现相当数量的陶片和石刀、石斧等磨制石器。因它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此遗址受到甘肃河西走廊文化的影响很大,是一处单纯的四坝文化遗址。
从阿拉善的头道沙子遗址、苏宏图细石器加工场遗址到巴丹吉林沙漠史前遗址中采集到陶器碎片和石器以及具有地域特点的石墨盘、石磨棒等遗物的分析考证,反映出了阿拉善地区在遥远的时期就受到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而且在它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了相当规模的农耕文化因素。这也说明,阿拉善地区存在一个长期、地域范围广阔的农耕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