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2020-02-14李凌云
李凌云
精神成长是教育追求的本原目标。高中新课标关注学生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自我成长与成熟,这是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本质追求。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著名特级教师杨九俊曾说过:“落实学习任务群,指向高中生的精神成长,对此要十分关注。”“要从完整人格的高度,把握主流价值引导下学生精神完整性的生长。这是时代需求,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语文新教材高举人文大旗,重视人文元素,把高中生精神成长作为根本的价值导向。学习任务群之“任务”,要求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来完成,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本身是一种生命的姿态。积极的语言实践是与过去让学生死记硬背、泯灭精神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的学习,是让学生“人格上站起来”的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了语文学科首位价值追求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任务群教学时,如何培养学生精神成长?
一、任务设置,让学生精神在文化中熏陶
文化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底色。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得学生语言学习有了“文化场”。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可有意识引入文化因子,塑造着学生的精神。
案例一:《江南的冬景》学习任务设置
1.电视散文《江南的冬景》是由多组画面构成的,请你和组员为拍摄视频中出现的各组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2.为即将拍摄的画面,选定拍摄方式,确定背景音乐,揣摩朗读的情感基调。
3.第七段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微雨寒村图,请用语言叙述这幅水墨画的点染顺序。
教师有意将学生引入诗情画意、节奏舒缓的电视散文,带着优美的文化情愫来会看文本。而确定拍摄画面、选定拍摄方式与背景音乐则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而画面的选择则需以熟悉课文为前提,搜寻文章中美丽的图画以供拍摄。任务了更是要求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创作的心情来选取段落中长桥、远阜、乌篷船等意象,将这些意象放在氤氲的背景之上,并聚焦于静卧的渔村,使这幅江南乡村图“笼罩着轻纱的梦”。
当然,这样的活动任务可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足以完成。但是,像《江南的冬景》这样经典的优美的散文,在教学时设置这样的任务,是适合的:学生语言的训练是在优美的想象中完成的,学生精神是放松的,情致是高昂的;广角镜头、特写镜头的选择与课文内容是契合的,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是在活动中获得的;学生选择“班得瑞《snowdream》”乐曲的理由阐述是恰当的,在欣赏音乐过程,将音乐与文字相结合,这样的审美体验是独特的、高雅的;水墨画的描述也强化了东方民族的隐逸审美表达:空灵、平和、淡远。所以说,学生的精神在活动任务中成长。
二、情境创设,让学生的精神在实践中站立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隐形的,学习任务群通过设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里的情境与课堂前放一段音乐、课前讲一段故事的庸俗情境是不同的。这里的情境必须有真实的任务,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得体验。学习情境中包含学习的主题、内容及过程设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从“坐着听”到“起来做”,从死记硬背到亲自体验。学生固然有受众的一面,但也有主动积极的一面,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推动教师让学生从受众的一面成为能动的主体。“要使学生成为事实上的主体,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主动的实践,其人格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站立。
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学生关注了人工智能对社会影响的主题后,教师因势利导进行确认,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激发。随即教师设置了“人工智能促使部分职业消失”的情境。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调查、研究。在口头汇报展示交流阶段,学生有杂感、札记、小论文、时评等多样文体,这些充满个性思考的调查、研究结果,必定伴隨学生精神成长,因为访谈、阅读、搜集资料、梳理观点及实用文的最终完稿,都离不开丰富的精神活动。
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师生基于语言的对话交流探讨,激活了本来凝固化语言,学生充分施展个性,促使精神在回肠荡气中增长,令人生畏的说教没有了,令人生厌的架空分析没有了,只有主体与主题的碰撞,相互交融的生命运动,学生在情境中释放活力、舒展个性、观照自我,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成长?!
三、主题阅读,让学生精神在群文中滋养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在所有任务群中占分最高,达2.5学分,该任务群要求学生“精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要求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目前,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呼应学习任务群教学需要,教师会以一篇文学作品或一个主题为中心进行选文,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
《项脊轩志》是一篇经典文学篇目,清代学者梅曾亮曾评价此文为“借一阁以记三代遗迹”,多数教师解读时偏重于作者的亲情与文本写作特点。但是,我们注意到,苏教版编者在编入本文时,在单元导语中这样写道:“心灵,是博大而又纷繁的世界。真挚、丰富、高尚的感情是健全人格的基石。”
案例二:《项脊轩志》阅读任务
1.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悲情,为什么想到母亲是“泣”而想到祖母却是“长号”?
2.阅读《家谱记》,思考归氏创作此文的目的。
3.细读《先妣事略》中“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无一字龃龉,乃喜”部分,体悟母亲对童年归有光的教导。
4.讨论编者删去的“项脊生曰”是否合理。
群文的选择主要围绕归有光读书入仕及相关内容进行挑选。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体会作者从母亲督促读书、少年树立远大志向、祖母殷切期待到功业难成及家族不读书而衰败的痛楚。群文阅读打通了课内与课外,凸显了主题,使学生对归氏及儒家文化背景下读书人共同的人格悲剧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人格精神成长挖掘了深度。
四、专题研讨,让学生精神在理性中生长
学生最终要步入社会,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是立足社会的必然要求。学习任务群鼓励学生在学习探讨中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兼顾到其他观点的长处与不足,充满思辨地地表达。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唯上,不唯书”,做一个不盲从的理性学习者。通过探究,形成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一般是通过专题教学进行的,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时,教师为了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整体感知这位文学史上重要人物及其作品,设计了“苏东坡在黄州”的专题教学。
案例三:“苏东坡在黄州”项目任务
1.检索历史资料,了解苏东坡的人生身世与际遇。
2.查阅相关文献,搜集苏东坡在黄州的经历与诗文。
3.学习词的理论,熟悉豪放派、婉约派的相关特点。
4.研读课文文本,实证“以诗为词”“黄州转折”的观点。
5.辨析交流评论,阐发对文本研习的个人观点。
第一个任务指向了解话题中心人物苏东坡的人生经历,自然引出黄州在其经历中重要意义,对其思想情感有初步的掌握。学生需要寻找东坡诗文,研读其中思想感情,来分析确定其人生曲线中的转折点,即黄州。任务2聚焦黄州,需要学生广博查找相关资料。任务3是学习词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任务4是需要根据课文,印证这样一个结论。任务5则结合自己的文本阅读体验与查阅资料获得的感受对“苏东坡在黄州”成就、情感及人生意义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将这些思考与同伴交流、研讨。教师设计了这样项目学习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阅读体验、交流表达,从而获得自己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无疑是有价值的。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都是談不到底的。”要独立学生不媚从前人,通过自己的逻辑分析,在经典作品中获得独到的认知。这样的学习方法并由此培养出来多层次分析问题逻辑思维品质、独立思考的人格、尊重同伴的宽容等为他们在将来社会从容而自信地生活作铺垫。
“设置任务”“创设真实情境”“主题阅读”“专题研讨”等是伴随学习任务群诞生于大观念、大结构、大主题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任务群教学的有效方式,除了考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建构,还会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学习任务群,“学习”是目的,“任务”是途径,“群”是载体,必将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新载体。学习任务群通过整合“任务”形成“群”,“群”既整合了学习内容,也整合了学习方式,还融通了学生与生活,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实现滋养精神的价值取向。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191002011)“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的循证教学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江苏震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