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词鉴赏:情境和对话
2020-02-14唐铿
唐铿
鉴赏是构建学生与文本联系的必要方式。从文本功能上来说,一定程度的鉴赏能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从而促成记忆,传承中华民族经典文化。从意义上来说,鉴赏也是学生接受情感和文化熏陶的手段,对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能力都具有深远影响。作为整个诗词教学的中间环节甚至是最重要的环节,有效且合理程序的鉴赏,能在完成教育任务的基础上使育人效果最大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其教学任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鉴于此,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诗词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停留在字词讲解、翻译串讲层面的诗词教学不足以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作品的内涵。可以采取适当策略,丰富诗词课堂教学氛围,基于情境,把握对话,构建和谐轻快有助于学生汲取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教学环境。由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对于我们建构诗词鉴赏课堂策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诗词大会》自节目播出开始,就热度不断,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所呈現出的庄谐轻快的艺术氛围,独具匠心的环节设计,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它一直备受国民追捧,老少皆宜。《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节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像是一个课堂。它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与诗词课堂之要义可谓是异曲同工。在节目播出之后,就已经有很多教师把“诗词大会”搬到了课堂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在笔者看来,《中国诗词大会》所呈现出的种种受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一定程度上都适用于诗词课堂。适用于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适用于完善诗词鉴赏生态,展现诗词鉴赏的魅力。
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借鉴,不是一味的照搬,而是要把节目的亮点和精髓,与语文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与诗词鉴赏的本意相链接。这样才称得上是有意义的借鉴。
一、创设情境
基于诗词的诗情画意和《中国诗词大会》所呈现出的极致氛围。笔者认为,在诗词鉴赏中创造适当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诗词中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吸收。特别是初中学生思维发展受限,想象力差,难以主动建构出诗词字里行间所勾勒的意境。这时,情境因素就好比一量催化剂,把学生和文本这两个比较难产生反应的主体变的简单化,从而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建立联系。当然,创设情境绝不仅于此,不仅要创造有利于诗词文本解读的诗意情境,就是我们常说的氛围;更多的是要铸就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情意与文本的思想情感主客观相统一的意境,这样才能达到诗词鉴赏的目的,前者为后者做铺垫。
1.诗意情境
诗意情境,顾名思义,就是创造出与文本的主题、内容、情感相一致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外在的,看得到的。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到近代,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诗词风格。有崇尚现实的,比如杜甫、白居易;有趋于浪漫的,比如屈原、李白;有的诗词重于豪放,如苏轼、辛弃疾;还有的比较委婉,比如李清照、柳永,等等。这些都是在初中课本中比较常见的诗词风格。这种外在的氛围重在渲染,通过一个故事,一段动画,或者一段演讲,都能渲染出诗意气氛。但是关键是要和诗意匹配,如若诗词文本传达的是感伤,忧愁,那么诗意气氛应该低沉;如果是苏轼的这种豪放,在课堂中渲染出一种高亢、壮阔之感则更为合适。渲染好的氛围相当于给学生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学生在鉴赏环节则更能体会出诗词中夹杂的情感。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是心理使然,上课情绪低沉下课就能生龙活虎,不带有感情影响。诗词鉴赏前渲染好的氛围能把学生从自我情感中拉进作者所描述的情感境界。这样,诗词鉴赏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然渲染诗意情境的成效能如此之好,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去付诸实践呢?根据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借鉴,笔者认为,重点在于舞台艺术。舞台艺术囊括了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文化和艺术的大杂烩。诚然,由于课堂教学的种种规范和限制,难以大展身手。但是多媒体的参与能为我们在有限的环境中提供便利,能够把娱乐性,趣味性的元素带入课堂,是教学情境中渲染氛围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时,教室要利用好视频,音频等手段,比如在课堂中就有给诗词谱曲,通过歌声唱出来的例子,这些对于创设出诗意情境都有重要作用。
2.“我们之境”
在诗词鉴赏环节,前提是要把教师、文本、学生三者联系在一起,任一方的脱节,文本鉴赏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谓“我们之境”就是创设有利于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思想情感互动,能够产生对生活的生命体验的情境。是内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首先教师和文本之间应产生反应。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换句话说,只有教师把诗词悟透,产生教师自己的生命体验,才能够循循善诱的把这种生命哲学传递给学生。因此,首先要在教师和文本之间构成“我们之境”,使文本的思想情感有得到诠释的契机。教师与学生在此境中是传递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在传递与接受之间建立联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我们之境”。这样一种环境的构建,势必会加快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因为诗词内涵的复杂程度远不是初中学生个人就能处理得了的,借助于这样一种“我们之境”,好比给处于黑暗中的学生点亮了一盏明灯,航行于诗意境界之中,不管是文本常识,还是丰富的想象和意境,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都能够接收。学生与文本之间构成“我们之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并以自身的情感与文本思想情感结合,产生学生个人主观生命体验的范式,可谓是鉴赏环节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构建“我们之境”,重点在于教师的引导和调控。教师的个人素养、威信、策划和领导能力等等都是影响“我们之境”的关键因素。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就形成了以主持人为中心的完整节奏体系,对流程的宏观调控是一个方面,主导人个人的能力也是一个方面。所以,教师个人状态和能力要发挥到极致,与文本要进行有效沟通,同时也要善于发觉学生状态,及时拉拢不积极学生,使教师这个“中转站”运行正常且高效。
二、把握对话
对话是诗词鉴赏的主要手段,是诗词鉴赏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方式。可以说,无对话,就无欣赏;无对话,诗词鉴赏就是一潭死水。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教材的诗词大都立意广,意境深,对初中学生而言在语言和思维上面存在极大挑战。这里以统编八年级教材为例。举凡《诗经》,比如《关雎》《蒹葭》;又或者是唐诗《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等都包含在内。课外古诗词诵读则更为复杂,比如欧阳修的《采桑子》,朱敦儒的《相见欢》等等。丰富的史实知识中还充斥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传统的教师讲授显然不足以处理这些文本问题。对话俨然成为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和鉴赏的主要渠道。把握对话,首先就是要把握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其次,要讲究诗词与生活的对话。做到此,才能达到诗词鉴赏的目的。
1.学生与作者
我们进行诗词鉴赏,理解文本的意思只是个开头,重要的是要把作者在文本中所设的种种“心机”悟透。如:在《蒹葭》这篇文章中,反复用“白露”起意,其用意何在?又有什么好处呢?又比如,还是《蒹葭》这篇文章。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已”“蒹葭采采,白露未晞”三个句子中。苍苍,萋萋,采釆都意为茂盛的样子;未晞、未已都是指没有干。意思相同但是使用不同的词,有何用意?这三个句子几乎没有语义上的差别,那么能不能把它们的顺序替换一下呢?这都是我们在鉴赏《蒹葭》这首诗的时候需要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处理这些难题,就需要与作者建立联系,沟通对话。把作者当作说话人,学生当作听众,让学生进入到作者的人物世界中去感悟和理解这首诗,而不是停留在寻找答題规律和考试要点层面。带着作者自身的情绪去感受诗词中的意象和用意,其“心机”问题就游刃而解了。
学生与作者的沟通对话,通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带着“功利性”的心态去理解和鉴赏文章。此“功利性”非学生本人的功利,而是作者的目的,是作者的出发点。学生从出发点去寻找结果,对学生来说是轻松的。站在鉴赏的角度来说,这种“功利性”的心态对于学生透析文本是有益的。但是怎么才能实现学生与作者的沟通呢?在笔者看来,关键在于铺垫。铺垫常识一类的知识,铺垫情感,铺垫思维。铺垫的主体是教师,铺垫的对象是学生。但是铺垫远非一蹴而就。就初中学生而言,常识需要积累,情感需要熏陶,思维能力需要训练,这都是一个过程。但是就教学课堂而言,诗词鉴赏前做如上铺垫,对学生当堂课的理解确有启发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就能由学生个人所操纵了。
2.诗词与生活
鉴赏诗词,除了梳理文本的语义和章法,还承载着文化传承和给人以哲学启发的使命。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性质就间接地把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更何况艺术来源于生活,诗词作为艺术的一小类也是如此。把诗词本身与生活进行对话,是还原生活真相,观照未来的重要举措。我们需要注意,诗词表面是平淡无奇,但是其主题,内涵,感情及所蕴涵的文化等等都能达到启迪生活的高度。
还是拿统编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蒹葭》一文来说。在文中作者极力塑造了“伊人”这一意象,我们姑且认定它指代为情人,把《蒹葭》看作是一篇爱情诗。这时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则把伊人的缥缈难寻体现了出来。这里的水可以视为高山,丘壑,也可以视为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障碍。但是文本并没有流露一丝“在水一方”的失落和悲观,而是锐意追求。仅此而已,就为我们的人生和生活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哲理。把诗词与生活联系起来:你生活中有没有过“在水一方”的境遇,如果面对这样的境遇,你会怎么面对它,这就上升到了生活哲学的高度。当然,关乎文化层面,这首诗还可以“细玩”。比如“伊人”的分析,意象的刻画、整体象征的运用等等。这都是留给我们生活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诗词与生活建立对话的策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文本,关注生活,养成始终关切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同时把生活当作课堂的校场。既符合学科建设之本意,又能有效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如同诗词大会所传达的那样,品生活之美,寻文化基因。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立足于情境和对话两大策略,是基于文本基于初中学生心理状态而提出的。对于学生主体的生命体验,传承优秀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是鉴于《中国诗词大会》而提出的文本鉴赏范式,对于实施有效的诗词鉴赏教学具有深刻意义。
[作者通联: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