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
2020-02-14刁郭蕴哲
摘要:本文以西方资本多元化理论为基础,以产业经济学为方法,对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决策进行简要分析。首先阐述了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即物质基础影响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和利益相关方不同的利益取向两个方面;其次,对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决策,从推进资本多元化、完善所有制结构、社会资本参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产业方向
1.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1.1 物质基础影响产业的效率与效益
产业物质指的是构成并推动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如金属化和重型化、智能化和轻型化的要素,这些要素的特殊性形成了产业的特殊性。在产业众多物质基础中,企业的资本力量与资本结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高复合型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资本可以给企业带来增加值的价值,资本的呈现形式是多元化的,从广义的资本角度来看,资本指的是货币和证券、人力与品牌、专利和版权等,这些资本都是用来衡量产业的经济量;从狭义的资本角度来看,资本指的是货币,是以货币为方式来衡量企业的资本力量。资本是企业或产业最重要的驱动力,设备的购置、市场的布局与拓展、信息资源等物质基础的有效模式。从企业资本融资方面来讲,企业资本融资渠道单一会导致发展力不足,行业市场地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由于资本融资渠道单一导致企业无法迅速调整产业结构,面对市场竞争形势之下的新变化,也是因为资本融资渠道单一,致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匮乏和技术能力不高的窘境,融资渠道单一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阻力;从企业的技术层面来讲,企业的技术进步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利润,在促使企业进行体制变革,而体制变革又给企业的技术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体制与企业的技术持续互动性构成了企业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从人才方面来讲,企业的竞争到最后都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创造力离不开人的创造性,行业整合也给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复合型高端的人才需求也逐渐旺盛起来。所以,在企业中,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企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产业的人才主要指经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是企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1.2 利益相关方不同的利益取向
产业现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产业现状是利益各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结合当前我国具体的体制安排情况,对产业相关方进行分析是必要的。我国产业利益的相关方涵盖了政府、企业自身、消费者、投资者等等,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点不同,其侧重点也不一样,最终企业的产业政策和行为方式都是由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综合作用的一种结果。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更偏向于政府的制度方面,企业转型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转型主要分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和企业单位产业化经营。鉴于各个利益方都会聚焦于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分析从这两方面着重探讨。
在市场机制下,企业实行事业体制和产业化运营,按照这样分类,就有必要分析两种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目标导向,明确其目标选择。事业型企业可理解为事业企业,产业化运营企业可理解为商业企业。单纯地从企业生产功能上进行分析,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更有效率地生产产品以获取利润。所以,即便是产业化运营企业,同样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政治契合度和社会导向性,企业虽然不受事业单位体制的束缚,但也不可能不受市场运作规律的影响,企业的产业目标是在市场环境下实现商业目的,但企业同时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这就是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所以,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对商业企业的利益不能简单的理解。
2.产业经济学视角下企业产业策略选择
2.1 推进资本多元化
发达国家的经济资本多元理论指明了社会资本的产业发展方向,也同时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资本多元理论指的是多种形式的资本注入企业之中,将经济视为企业或产业中流通的资本,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将企业中的资本进行各种商业操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将企业价值发挥出来。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给出了相应阶段的参考意见,认为政府在产业发展这一领域下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以产业为基础、信贷机构和社会资本为主体、股市融资为辅助、政府政策为引导,形成多元化资本结构。同时,要加速产业投资风险评估和分摊机制,通过“银企联合”降低产业价值转换中所遇到的问题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促进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
2.2 完善所有制结构
从企业经济优先的角度来衡量,我国产业从所有制问题到政府事业拨款,再到企业资本自负盈亏,以及境外资金的注入,这些产业所有制方面的变化令人瞩目。人们通过这些政策的变化可以明确地意识到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产业的有关规定,依据企业产业不同类别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合作,积极吸收各种资本力量的注入,参与到国有企业的股份改造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对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政府的资金投入和税收政策以及其他政策都是为了推进企业产业投融资。当前,企业资本运用中,资本的运作显现出地位不平等的现象。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境外资本职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和收益权,不能获得实际的控制权,同时,这样的结果也让企业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举步维艰。还有一些企业其关系到产业基础性或长远发展,对于投资而言短期回报是最为稳妥的,一些资本就不愿注入这样的企业,制约着该部分企业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些技术型企业,由于其前景不明,投资时间长,一些投资者也不愿进入,这些问题都源于企业运营主体和政府的矛盾。
2.3 社会资本参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境外资本注入企业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公众资源进一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趋势。我国企业产业社会资本进入始于1994年之后,民间资本以承包经营权的方式进行尝试性投资。在加入WTO以后,随着零售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批发企业也相继可以由外资注入。同时,电信市场的开放使得电信增值业务成为外资进入的一个市场空间。在2000年至2001年,企业产业成为投资热点,一些民间资本合作进入企业,其中资金规模较大的在千万元左右。2001年后民间资本以民营形式在市场中推波助澜。可以说,社会资本注入企业是一种常见的企业融资方式,也可以由此看出公司的上市、融资、债务性融资、债券发放等方式已在上市公司中充分的运用。同样,近些年民间资本也在企业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资本在市场份额中的占比越来越多,主要因素无非是自身灵活的体质、市场化动作,以及运营模式已现雏形。虽然社会资本在企业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运用中,还应掌握好决策的谨慎性和企业的科学运营。资本的投资者是人,而人具有逐利的本性,这一点在资本上也呈现出来。短期的投资行为与企业产业发展是相悖的。企业的运转不能寄希望于短期的盈利,同时,企业产业价值的评估市场化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规范运作的市场增加了不确定因素,不同利益方对资产评估价值的认定不同,导致产业资产在很多时候不能进行适时转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形資产起到负面作用。资本市场是无形资产转换为有形资产的最佳平台,但同时意味着企业决策者要注意到资本市场中难以预计的风险。
3.结语
产业化与商业化已然成为标识自身企业属性的基本趋势,鉴于此种背景和大量成熟的经济学方法,本文选择了产业经济学的视角,着力分析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方向和决策。要真正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就需要了解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我国的产业体制曾借鉴苏联的模式,产业的经济功能和特性在一段时期内被忽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推进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产业发展的观念也随之改变。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变的,在国家利益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尤其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在新兴产业上加以政策鼓励,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力量增长点。
参考文献:
[1]中国产业经济学发展四十年杰出论文评选公告[J].中国工业经济,2018(03)
[2]刘军.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纳税,2019,1308:163+166.
作者简介:
刁郭蕴哲(1990- ),男,汉族,江苏扬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