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语“呃”类填塞语研究
2020-02-14刘楚群
提 要 老年人口语中常出现的“呃、嗯、唉”等词语,它们既不是叹词,也不是语气词,而是冗余性的填塞语,属于口语非流利现象,其填塞类型包括习惯性、延缓性、修正性3种。老年人口语中填塞语的出现频率与老龄化具有正相关性,年龄越大,出现频率越高,其中70~74岁年龄段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出现频率明显高于66~69岁年龄段的老人。
关键词 老年人语言;填塞语;呃;嗯;唉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20)01-0078-12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00106
Abstract A filler word is an apparently meaningless word or sound that marks a pause or hesitation in oral utterance, which is also known as a pause filler or hesitation marker. In Chinese, filler words such as “e, ng, ai” often appear in the spoken language of the elderly and they are neither interjections nor modal particles, but redundant filler, which belong to the phenomenon of non-fluency in spoken language. The types of filler include habitual, delayed and modified. Based on an oral language corpus with 400 000 characters obtained through solicitation from 75 pensioners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n fix top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llustrat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E type filler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ageing proces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filler and ageing: the older the age is, the higher the frequency is. Among them, 70?74 age mark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and the frequenc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66?69 age group.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positive attitude and living habit can play a role in checking the frequency in using of ‘E type filler word in daily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language of the elderly; filler; e; ng; ai
作者简介:刘楚群,男,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和社会语言学。电子邮箱:liuchuqun@sina.com。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将近1.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近1.2亿,占总人口的8.87%。根据联合国的认定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那么该地区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可见,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窗口期,我们面临的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比重将提升到17.8%左右,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老龄事业重要而紧迫,任重而道远,加强对老年人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当代社会非常重要的课题,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护理等领域都强化了老年人相关问题的研究。语言问题是老年人问题的最基础性问题。研究老年人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是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生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内外学术界对老年人语言问题已经关注了一段时间。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语言运用具有一定的消极性。Coupland et al.(1991)研究发现,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交流时经常采用相对消极的言语策略,与同龄人交流时则常常使用相对积极的言语策略。David et al.(2009)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话语具有“偏离目标的冗长”“痛苦的自我叙述”“自我阻碍的交谈”等特征。陈章太(1990)、陈松岑(1999)、戴庆厦(2004)等的调查研究显示,老年人在语言选择中常常持保守态度,习惯使用一些旧词语和旧语法形式。但也有学者认为老年人的话语有积极的一面。Labov et al.(1972)就认为,老年人话语比年轻人的语言更进步,而不是预想的较为保守,这是由于对权势关系的关注逐渐消失使他们可以有比较轻松的语言表现。Matsumoto(2009)在研究了日本老年女性语言后也发现,虽然老年人语言整体上表现出刻板的特征,但也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一面。老年人的语言能力也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Kemper(1992)和Kemper & Sumner(2001)研究发现,老年人语言中有更多停顿时的“填料”;老年人所使用的语言逐渐变得简单,句子缩短,语法的复杂性下降;语法的复杂性和词汇量与年龄有密切关系,70岁以后,语法的复杂性和命题内容方面存在着明显老化衰退现象。Baum(1993)发现老年人生成复杂语法结构的能力比年轻人要差。Obler & Albert(1989)发现在句子理解方面老年人比年轻人要差。吴振云(1985)测试发现,“语言量表分”从20岁起整体趋势是上升的,到60岁以后开始有所下降,80岁下降明显,尤其在“词汇”方面,80岁有明显减退。许淑莲等(1989)的测验发现,老年人在口语、阅读、书写流畅性以及词语记忆等方面都有衰退现象,而且词语流畅能力以及词语记忆能力均在中年以后衰退。孙长华等(1989)的测验发现老年人在字、词的自由回忆方面能力有所退化。近年来,老年人语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刘楚群(2015a,2015b,2016a,2016b,2018)发表了多篇论文探讨老年人口语的非流利现象。李宇峰(2016)以社会语言学的抽样方法调查了我国老年人的言语交际障碍及存在的问题。黄立鹤(2015)、姜帆(2016)都概要性地介紹了西方有关老年人语言的相关研究。
本文将探讨老年人口语表达中经常出现的“呃、嗯、唉”等词语,它们在句中既没有感叹作用,也不表示某种语气,基本上是填塞在话语中的冗余成分,我们称之为填塞语。如:
(1)有一些老人可能也不那么自觉,觉得应该让给,呃::就觉得,呃,有些话讲得就等于年轻人不那么爱护,有些年轻人可能也赌气了,也不让,所以有的时候呃也激起一些矛盾。(84岁,男性)
(2)大孙女呢,唉,她原来是在嗯南昌市外国语学校,就在海关那个地方,晓得吧?(81岁,男性)
(3)现在的生活状况,呃,就是退休,就是休息,呵呵现在就是休息。唉,唉,日常比较多的就是读书看报,嗯,是一种常态,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76岁,男性)
我们设定话题访谈了江西师范大学的75位退休老人,共获得40余万字的口语语料。 本文立足这些口语语料探究老年人口语“呃”类填塞语的相关特征。
一、“呃”类填塞语的界定
“呃、嗯、唉”在口语表达中比较常见。关于“呃、嗯、唉”的性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呃(è)”是叹词,表感叹、提醒;“呃(e)”是助词,用于句末,表赞叹或惊异语气。“嗯(ńg/ń)”是叹词,表疑问;“嗯(g/)”是叹词,表应答。“唉(āi)”是叹词,表应答和叹息;“唉(ài)”是叹词,表伤感或惋惜。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词具有话语标记功能,殷治纲、李爱军(2007)认为“嗯”具有思索填词、应声回执、简单确认、感叹、强调、忽然明白、开启话题、出乎意料、难以归类、忽然想起、奇怪、自我确认、修正口误、征求意见、自我反问、否定回答、请求重复、请求回答等18种话语功能。我们在老年人口语语料中发现,大量的“呃、嗯、唉”等词语具有明显的填塞性用法,它们没有明显主动的交际价值,既不表感叹、疑问,也不表应答、叹息,只是填塞在话语中的冗余成分。如:
(4)我说音,唱歌嘛,要讲究音质,音色,唉,总要听起来感到感到优美,呃,这个像说话一样的,呃呃呃呃“一把火一把火”这样的,啥玩意儿啊,呃呃呃呃“妈妈你好吗?爸爸你好吗?”这也算歌曲?(78岁,男性)
(5)中午噶就午睡,呵呵呵,唉::午睡两点半左右起来吧,唉::如果没有别的什么这个应酬的话呢,又是看咯,要么看电视,要么看书,呃::这个,看到,唉::看到吃晚。(71岁,男性)
(6)我,现在日常生活,我,我已经80多了撒,嗯,现在嗯嗯,除了自己还能够,嗯生活,还还能够,基本上能够自理啰,是吧?但是全是靠我老伴。(82岁,男性)
上述例句中的“呃、嗯、唉”既不是叹词,也不是语气词,也不能定性为话语标记,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说话者有意为之的积极言语行为,而是说话者不自觉的或不可控的言语表现,当为填塞语。
填塞语常表现出6个主要特点:第一,语义完全虚化,不再具有主动交际价值,删除之后不但不影响语义的传达,反而会使句子更顺畅;第二,发音轻短含糊,都是念低平调,音高在22调和33调之间,没有其他声调特征;第三,出现频率较高,有时一个句子中还多处出现,还可以多个连用:第四,在句中位置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甚至句尾;第五,句法相对独立,不跟前后任何句法成分发生关系;第六,是说话人不自觉的言语习惯,不具有任何主观可控的语篇功能。第六点明显区别于话语标记,话语标记一般也具有语义虚化、语音含糊、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句法独立等特征,但话语标记往往是一种主观可控性行为,是说话人对自身话语进行主观调控而采取的话语策略,具有某种特定的语篇功能(刘楚群2015a)。上边例(1)~(6)中的“呃、嗯、唉”都具有填塞语的特点。填塞语只是一种语音的填塞,并无实际语义内容,因此“呃、嗯、唉”三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由于不同说话者的语言习惯不同而产生了3个不同的词语形式而已,而且這些词语形式在书写上也并不固定,“呃”写成“额”,“唉”写成“哎”,都可以。
其实口语中的填塞语除了“呃、嗯、唉”一类之外,另外还有两类,一是“这个/那个”,二是“什么”,这些在老年人口语中也大量存在。如:
(7)我在美国住了一年,给我印象很深,那个那个那个那个交通秩序非常好。(80岁,男性)
(8)这个这个50年代时候,南昌人的素质还可以,啊,什么什么什么路不拾遗,这个夜不闭户。(69岁,男性)
上例中的“那个”“这个”“什么”都没有明显的积极主动的交际价值,也属于填塞语,但本文不讨论此两类填塞语。
二、“呃”类填塞语的语形表现
1.“呃”类填塞语的话语形式
“呃”类填塞语在话语中以单个形式出现为主,但也经常出现两个甚至多个填塞语连用的情况。如:
(9)这个是娱乐界的一些人,啊有呃呃呃谁跟谁闹矛盾啊,什么呃,不看!这个倒不是乌七八糟,它这个呃呃请律师啊,打笔仗啊,讨好民,归用民意呀,这帮唉唉唉唉唉不看。(78岁,男性)
(10)我,我已经80多了撒,嗯,现在嗯嗯,除了自己还能够,嗯生活,还还能够,基本上能够自理喽。(82岁,男性)
上述例子中“呃、嗯、唉”都是连用,连用次数最多的达到了5次。
“呃、嗯、唉”相互之间也可以连用,还可以与“这个”“什么”等填塞语连用。如:
(11)3路车嘞,就在这边,师大左::右手啊门口过来点点,那里有车站::呃,唉,方还是蛮方便啦。(87岁,男性)
(12)菜我就比较多吃一点,没有什么营养的菜,就是::很少,也很少,嗯,那个,嗯那个弄菜呢,一般来说是保姆弄。(90岁,女性)
(13)这个,这个唉年轻的时候哪,根本就不注意什么什么什么呃呃呃什么保健品咯,噶现在注意咯。(78岁,男性)
“呃”类填塞语在话语中一般是独立成分,不和前后成分有任何语义和语法上的关系,在语流中前后一般有停顿,书面上可以用标点符号把前后成分隔开,但有时“呃”类词语前后也会不出现停顿。如:
上边例句中的“呃、嗯、唉”都没有什么交际价值,纯粹是话语中的冗余成分,说话人基本无法自控。陈建民(1984)认为,有些人养成不良的说话习惯,一张嘴“这个这个”“嗯嗯呀呀”等等就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它们毫无表达作用,影响了语言的连贯性。“呃”类填塞语在性质上有点类似于口吃。口吃具有起始效应,即句子起始位置最容易发生口吃。Brown(1938)、Quarrington(1965)等人的研究显示,句子前部的词比后部的词更容易发生不顺畅现象(disfluency),即口吃易发生于句首。上边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呃”类填塞语70%以上发生在句首,与口吃的位置有神合之处,所以我们认为,老年人口语中的很大一部分“呃”类填塞语是一种口吃式的表达习惯。两位80岁老人“呃”类填塞语出现于句首的占63%,而两位90来岁老人则达到了83%,可见超高龄老人口语中“呃”类填塞语表现出更明显的口吃式特征。
2.延缓性填塞
说话人在言语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突然想不起某个目标词语的情况,此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说出“呃、唉”“这个、那个”“什么”等填塞性词语,从而客观上为大脑搜索目标词语赢得时间,这就是延缓性填塞。如:
(30)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在深圳,现在还在深圳工作,这是第二个小孩,第三个小孩是呃::上海政法大学毕业,学法律的。(80岁,男性)
(31)我就怕中风中风瘫痪了我就完了不如死了生不如死啊,是吧!呃,就很注意,很注意天天听那个那个呃::北京的养生堂,呃那个什么中央十台的健康之路。(88岁,女性)
(32)这个::这个唉年轻的时候呢,根本就不注意什么什么什么呃呃呃什么保健品咯,噶现在注意咯。(78岁,男性)
據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人脑中应该有一个心理词库(mental lexicon),在言语交际中,人们一般可以自由提取词库中的词,但到达一定年龄后,大脑开始老化,其某些机能开始衰退,大脑词库中的部分词汇会慢慢地被遗忘,在言语交际中词汇提取的效率会越来越低,提取速度会越来越慢,还常常出现话到嘴边而又说不出来的现象。这种词汇提取困难是老年人言语交际中的常见现象,部分“呃”类填塞语即为词汇提取困难的一种表现形式。上例(30)说话人一时没想起“上海政法大学”这个词,从而不自觉地说了“呃”,而且“呃”带有拖音,明显延长了搜索目标词语的时间;例(31)(32)的“呃”与“那个”“什么”等多个填塞性词语同时出现,很明显为说话人在大脑中搜索目标词语起到了延时作用。
3.修正性填塞
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口误,如果说话人意识到了口误的发生,就会进行修正,在口误修正过程中往往也会不自觉地使用“呃”类填塞语。如:
(33)教育发展也比较快,像那个,嗯,大概六十年代吧,六十年代,呃,哦,五十年代,五十年代末期,还只有我们江西师院这一个学校。(80岁,男性)
(34)我一进去,里面坐了七八个人,当时宣传部长,副部长都在,谈,谈什么呢,一去就,就宣读那个任命,任命,当时有,有什么什么宜春农校的,呃,宜春,宜春,宜春农专的校长,有赣南医专的校长。(80岁,男性)
(35)就这样嘛,这个,确实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提倡,老年人,唉,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67岁,男性)
人脑中应有一个语言的自我监察与反馈机制,说话人对自己说出的话会进行自我审查,即对话语的正确性和得体性等方面进行判断,如果发现在某方面出现错误或不合适,就会进行即时的补救或更正,这就是口误修正。口误及口误修正现象在老年人言语交际中比较常见。上例(33)说话人先说“教育发展比较快是六十年代”,但马上发现说错了,立即修正为“五十年代”,在修正话语之前就出现了填塞语“呃”,“呃”后的“哦”明显表示恍然大悟,意味着前面说错了,后面是修正的内容;例(34)情况类似,把“宜春农专”说成了“宜春农校”,修正语前出现了填塞语“呃”;例(35)把“年轻人”说成了“老年人”,修正语前出现了填塞语“唉”。
四、“呃”类填塞语的年龄关联度分析
1.“呃”类填塞语的性质及年龄相关性
“呃”类填塞语是口语中的常见现象,其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表达的迟滞、不利落,影响表达的流畅性,属于口语非流利现象。Bussmann(1996)认为,任何形式的言语流利故障都属于非流利现象。Tseng(2003)将语流中断、词语修补、不完整句法结构、语助词和感叹词都归为非流利现象。作为口语非流利现象的“呃”类填塞语如果在语篇中出现过多,就会影响话语表述的顺畅性和清晰度。“呃”类填塞语不仅仅出现在老年人口语中,也出现在年轻人口语中,但相对来说老年人口语中出现频率更高。我们统计了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口语中“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试图探究其与衰老的关联度,并进一步探讨口语非流利现象与老龄化之间的相关性。
我们以相同话题访谈了江西师范大学的75位退休教师,为排除性别因素的差异,只选择其中50位男性教师作为分析对象。访谈对象的年龄跨度为65~89岁。我们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把50位访谈对象分成5组,每组10位老人,并设置了一个40来岁的中年大学男教师组作为参照组,也是10人。访谈对象都是大学教师,属于高知识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工作环境和话语体系,其语言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同质性。我们利用MyZiCiFreq(字词频率统计工具)统计各年龄段老人语料中的字数,通过人工统计各年龄段语料中出现“呃”类填塞语的数量(“呃”类词语的连用只算1次),然后算出“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表2是统计数据:
从上边的统计数据表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整体看来,老年人口语中出现“呃”类填塞语的频率要明显高于中年人,可见老年人口语流利度整体要低于中年人;第二,65~69岁老年人“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与中年人没有明显差别,可见这个年龄段老人的口语流利度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第三,70~74岁老年人“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可见这个年龄段是老年人口语流利度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第四,75岁以后,“呃”类填塞语的频率相比70~74岁年龄段有所降低,特别是85~89岁这个年龄段降低比较明显,对此我们推测,进入85岁以后,老年人的语言相对更为简单,其出现“呃”类填塞语等非流利现象也更少。
为了对老年人口语中“呃”类填塞语的出现情况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我们把所有老年人口语中“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制为图1:
图1中浅灰色纵轴表年龄,深灰色纵轴表“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横轴数字表人员编号,其中1~10号表示66~69岁的10位老人,11~20号表示70~74岁的10位老人,21~30号表示75~79岁的10位老人,31~40号表示80~84岁的10位老人,41~50号表示85~89岁的10位老人。黑色的斜线表示趋势线。通过图1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从“呃”类填塞语出现频率的基本趋势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第二,老年人“呃”类填塞语出现频率数据在趋势线以上的,66~69岁组只有3位,70~74岁组有4位,75~79岁组有4位,80~84岁组有5位,85~89岁组有3位;频率在20‰以上的66~69岁组只有1位,70~74岁组有2位,75~79岁组有4位,80~84岁组有4位,85~89岁组有2位。可见,“呃”类填塞语的高频率出现与老龄化基本具有正相关性,年龄越大,高频率出现的比例越高,但85~89岁这个年龄段是例外。第三,“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有较明显的个体差异,低龄老人中有出现“呃”类填塞语频率很高的情况,高龄老人也有出现“呃”类填塞语频率很低的情况。
总之,通过表1和图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呃”类填塞语不仅出现于老年人口语中,年轻人口语中也一样出现,但老年人口语中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而且出现频率与老龄化基本具有正相关性,年龄越大,出现频率越高,特别是高频率使用“呃”类填塞语的比例越高,其中70~74岁这個年龄段出现频率增高明显,可见老年人口语流利度要低于年轻人,其中70~74岁可能是老年人口语流利度下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生理老化与心理老化
老年人口语流利度下降既是生理机能老化的结果,也与老年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老化是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机能退化是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尽管不同的人其老化的时间表有差异,但基本规律不可逆转。老化并非晚年才开始出现,不过是年龄越大老化现象越明显而已。研究显示,人过30岁以后,大多数身体系统的机能每年大概会下降0.8%~1%,到了60岁以后,这种变化才积累到容易被人观察到;简单反应时则从婴儿期到30岁之前越来越快,到50~60岁时开始逐渐减慢,但减慢的程度不明显,70岁以后,反应时迅速减慢(高云鹏,等2013)。这些研究结论与我们发现的70~74岁可能是老年人口语流利度下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老化不仅体现在生理上,也会体现在心理上。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变化很容易引起其心理状况的变化。人进入老年期以后,其社会角色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职业角色过渡为闲暇角色,从社会网络的主角降级为配角,从交往范围广、活动频率高的动态型角色转变为交往圈子狭窄、活动频率低的静态型角色,这些变化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对老年人的健康都会产生影响,对其语言表达风格和语言能力也会产生影响。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社会交往圈子的缩小,空闲时间的增多,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体验,衰老感和怀旧感同现,空虚感与孤独感共生,焦虑感与抑郁感相伴,自尊感与自卑感共存。特别是衰老感,使老年人受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加剧大脑功能的衰老甚至病变,从而产生短期记忆明显下降,临时遗忘显著,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变得固执、怪癖,过度关注自身的生理变化,自我封闭。严重的衰老感甚至会引发濒死感。
生理机能的老化,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心理状况的老化,则是可以调控的。如果老年人能以一种平常心态接受自然的老龄化,以一种积极的心理面对非主流社会舞台的生活,就能够使日常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这样的生活既有利于老年人的心身健康,也有益于遏制老年人语言能力的衰退。我们根据生活特征和心理状态把老年人分成好动型和好静型、平和型和焦躁型。好动型老人都有某些兴趣爱好,比如写字、绘画、作诗、唱歌、跳舞、打拳、旅游、散步等;好静型老人一般没有明显的兴趣爱好,大多数时间是看电视;平和型老人心态比较平和,对生活比较满意,对人对事不再那么激动和愤慨;焦躁型老人一般因为家里有某些方面的不如意从而对社会、对他人有较强的不满和排斥心理,对生活抱怨比较多。我们的统计显示,好动型老人和平和型老人相对于好静型老人和焦躁型老人来说,一般前者的语言相对会简洁明了一些,啰唆重复的比例相对偏低一点,出现“呃”类填塞语等非流利现象的频率也相对要低一点。由此可见,生活态度和习惯对老年人的语言能力会有一定影响,老年人应该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老龄化和老年生活。
五、结 语
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处理好老年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探究老年人语言的异化特征及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既能为老年人语言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也能为老年人语言能力衰退的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探讨的“呃”类填塞语是老年人口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非流利现象,大多和口吃类似,成了一种难以自控的习惯性的话语形式。“呃”类填塞语和衰老之间的关联度表现出3个主要特征:第一,两者之间基本具有正相关性,基本趋势是年龄越大出现“呃”类填塞语的频率就越高;第二,70~74岁这个年龄段“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70岁以前,可见这个年龄段可能是老年人语言流利度下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第三,老年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呃”类填塞语等口语非流利现象的出现频率。
总之,生理的衰老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心理状态是可以调控的,老年朋友应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自然生理的老化,应该以开放的精神去拥抱精彩的社会生活,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语言流利度的下降,也能活出精彩的夕阳晚景。诚如李宇明先生在一封私人邮件中所言:“人总是会老的,要平心静气地‘体验老这一段历程,‘品味老年的语言、心态、生活。这也是一笔财富,不是谁都有资格体验和品味的,更不是谁都有本事体验出、品味出人生大道的。我相信,晚霞与朝霞具有共同的美和美学原理,不必在乎它们灿烂在什么时间。”
参考文献
陈建民 1984 《汉语口语》,北京:北京出版社。
陈松岑 1999 《语言变异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陈章太 1990 《四代同堂的语言生活》,《语文建设》第3期。
戴庆厦 2004 《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高云鹏,胡军生,肖 健 2013 《老年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立鹤 2015 《近十年老年人语言衰老现象研究:回顾与前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6期。
姜 帆 2016 《国外老年人语言与认知研究及其启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5期。
李宇峰 2016 《老年人言语交际障碍实证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楚群 2015a 《老年人口语填塞性“这个/那个”调查研究》,《南开语言学刊》第2期。
刘楚群 2015b 《70岁是老年人语言能力衰退的拐点》,《中国社会科学报》10月3日。
刘楚群 2016a 《老年人话语缺损现象研究》,《语言规划学研究》第1期。
刘楚群 2016b 《老年人口语非流利性词内重复研究》,《汉语学报》第2期。
刘楚群 2018 《老年人口语冗余性词语重复现象研究》,《华中学术》第1期。
孙长华,许淑莲,李荣平 1989 《策略训练对改善老年人词语记忆的作用》,《心理学报》第1期。
吴振云 1985 《成人智力发展与记忆》,《心理学报》第3期。
许淑莲,孙弘舸,吴志平 1989 《成年人词语流畅性的年龄差异和词语记忆》,《心理学报》第4期。
殷治纲,李爱军 2007 《“嗯”、“啊”类话语标记》,载萧国政、何炎祥、孙茂松主编《中文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Baum, S. R. 1993. Processing of center-embedded and right-branching relative clause sentences by normal elderly individuals.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4), 75?88.
Brown, S. F. 1938. Stuttering with relation to word accent and word posi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33(1), 112?120.
Bussmann, H. 1996.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 P. Trauth & K. Kazzazi. London: Routledge.
Coupland, N., J. Coupland & H. Giles. 1991. Language, Society & the Elderly. London: Basil Blackwell Ltd.
David, M. K., W. Y. M. Tien, N. Y. Meng, et al. 2009. Language choice and code switching of the elderly and the you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Nov.1.
Kemper, S. 1992. Adults sentence fragments: Who, what, when, where and wh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919), 444?458.
Kemper, S. & A. Sumner. 2001. The structure of verbal abilities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s. Psychology and Aging (16), 312?322.
Labov, W., M. Yaeger & R. Steiner.1972.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Sound Chang in Progress. Philadelphia: US Regional Survey.
Matsumoto. 2009. Beyond stereotypes of old age: the discourse of elderly Japanese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Nov. 1.
Obler, L. K. & M. L. Albert. 1989. Language Decline in aging. ILT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63?73.
Quarrington, B. 1965. Stuttering as a fun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value and sentence position of word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Tseng, S.-C. 2003. Taxonomy of spontaneous speech phenomena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 ISCA & IEEE Workshop on SSPR. Tokyo.
责任编辑:王 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