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理论中的结构主义

2020-02-14耿亚平

学理论·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方法论

耿亚平

摘 要:结构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迅速发展,是社会理论存在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结构主义分为英国结构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两大流派,他们在方法论和分析原则与方法方面各有侧重,但都对社会研究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对结构主义概念的厘清和阐释也对社会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结构主义;方法论;分析原则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1-0051-03

结构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迅速发展,是社会理论存在的重要前提和条件。英国学者帕特里克·贝尔特在其《二十世纪以来社会理论》一书中写道,“不接受广义的结构主义的概念,人们事实上不可能设想社会理论”[1]14。社会理论被视为是相对成体系的、抽象的、普遍的对社会的反思,要对社会进行反思,前提是要对社会的构成和内容进行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结构主义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工具意义。

一、结构主义流派辨析

萨林斯认为,结构主义存在两大流派,分别是英国结构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2]。

(一)英国结构主义

英国结构主义以英国工业社会为背景,以劳动为核心,并围绕劳动分工、劳动交换、劳动价值、劳动组织等构成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关系概念展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3]374。从英国结构主义的形成基础可以看出来,其关注点是工业进步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不仅是机器生产所带来的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还包括对“上层建筑”的影响,这直接影响了英国结构主义的走向。

英国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及拉德克里夫-布朗等,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同时也是功能学派的开创人,因此英国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从功能主义角度来分析社会结构和解释社会现象,关注结构内部的自治以及对社会结构类型的归纳与类比。他们将社会的整体机制类比为生物有机体,组成社会机制的各文化要素就相当于组成有机体的各个器官,彼此相互区别,在功能上又各司其职,相互依赖,就像生物体的各个器官配合实现生物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一样,社会上的各文化要素相互配合完成了社会的运转。功能主义在注重文化整体的前提下以研究文化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为基本特点[3]348。

(二)法国结构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与英国结构主义的关注点明显不同,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以其对“深层结构”的精辟分析而著称。“深层结构”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提出,它是相对于句子的表意结构而言的,特指语法理论中构成句子结构基础的抽象语法关系。列维-斯特劳斯将“深层结构”做了人类学的解释,他认为“深层结构”隐藏在社会或文化表层的背后,其社会成员无法感知,只有人类学家通过考察和研究才能够发现。因此“深层结构”更多指的是意识层面的结构[3]376。

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英国结构主义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结构主义,他认为,布朗等人分析的结构只是“表层结构”,而真正的结构则产生于法国。英国的结构主义将社会视为一部机器,零部件各司其职组成了整个社会整体,他们认为现有的社会结构就能够完美地解释社会,因此从社会各部分的功能出发,分析整个社会结构。但是法国结构主义认为,真正的结构主义应该是分析意识的结构,而非实体间的功能性分析。

二、方法论

方法论是理论的根基,把握着理论的走向。结构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事实与文化事实何为第一性;二是承认结构的约束性。

(一)社会事实和文化事实

社会科学内的方法论之争一直存在,在结构主义内也一样。概括起来,结构主义理论家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社会事实和文化事实。社会事实和文化事实不仅代表了学者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折射出学者们的方法论取向。

社会事实由涂尔干提出,结合其著作《自杀论》可知,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关注实践经验,他主要通过对生活事实的考察来进行理论分析。涂尔干认为必须要把社会事实当作“事物”来看待,要像研究自然现象那样,采用经验观察的方法。他认为必须像研究自然现象那样来研究社会,即社会事实不依赖人们的参照标准或人们的知觉而存在,而且只有通过经验研究才能被发现。因为这些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个体的观念和意向并不是个体自己形成的,而是来自外界,外界强迫个体接受这些观念和意向[4]26。

功能主义的开创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对“社会事实”持同样观点。马林诺夫斯基根据其对特洛布里恩德岛进行的调查,发现并不存在孤立的文化要素,文化和功能依托于一定的物质实体。他认为“观念、风俗、法律决定了物质设备,而物质设备却又是每一代新人物养成这种社会传统形式的主要仪器。”[5]41布朗也十分重视功能这个概念。布朗最初在使用功能概念时也存有迟疑,因为它的多种词义被滥用,用法含糊不清。功能一词常用来替代一些很简单的词,比如“使用”“目标”等。所以布朗对功能概念专门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功能概念的用法如果从社会体系及其理论认识方面来说,与生理学中的科学用法是相似的,可以用来代表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6]11。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功能”概念都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的物质性基础之上。

与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不同,列维-斯特劳斯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认为社会结构不过仅仅是基本精神过程的表象[7]436,社会事实的物质性只是精神的表象,社会事实所蕴含的文化事实才是学者需要认真考察的深层内容。在《野性的思维》一书中,他列举了大量土著人繁杂的对植物的分类方法,他发现“土著人的分类法不仅是有条有理的,而且还以精心建立的理论知识为根据。从一种形式的观点来看,有时它们可以与动植物学中尚在运用的分类法相比。”[8]41所谓的“原始人”或土著的思维或许跟现代人不一样,但并不低下,因此不能只通過外在表象来判断他们是否“先进”,而应该通过深层结构去考察和定位原始人的思维。该研究也证明了文化事实在考察文化现象时的可靠性。

(二)结构的约束性

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语言结构或是其他,结构的约束性显而易见。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受到各种规则和规范的约束,就像涂尔干对社会事实的定义,特征之一就是社会事实的强制性,这些结构外在于个体而存在,个体必须按照结构的规定来行动。在家庭中,受到家庭结构的约束,家庭结构赋予每个人专属的角色,行为要遵照结构原则的要求。“夫为父纲,父为子纲”,这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遵循的传统伦理,虽然现在传统伦理道德对家庭的约束不如以往那么严格,但是仍存有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结构的约束。除了家庭中,工作单位也存在明显的结构约束。上下级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结构关系,下级要服从上级命令,对上级负责。

有些结构的约束性较为外显,但也有一些结构,“个体本身并不必然意识到结构的存在,而且他们更加难得意识到这个结构的约束力”[1]5。并不是结构不存在,而是对结构太习以为常,从而导致对其“视而不见”了。如人们培育儿童的方法其实就是无意识地践行结构对个体的约束。父母从婴儿生下来就开始对其进行教导,从生活到学习以及各种行为方式,但其实父母并没有丝毫被强迫的感觉,这就是结构对其隐形的约束,因为社会规范就是这么要求的,对孩子进行教育是父母的责任。

三、分析原则与方法

(一)共时性与历时性

相比那些易变不稳定的现象,结构主义倾向于关注更加稳定和持久的事物,因为这样才能顺利对其结构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结构主义与共时性分析具有天然的亲近性。结构分析需要充分把握事物横截面的全面信息,以构建完整的结构框架,要做到这一要求,就要充分利用共时性分析。但是,结构分析也不排斥历时性分析,但是对历时性分析的利用更具工具性,大致就是在一个时间轴上截取一些合适的横截面,然后对该时间轴的横截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比较该结构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

索绪尔认为,科学应该仔细标明它的研究对象所处的轴线——同时轴线和连续轴线,同时轴线涉及同时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排除一切时间的干预;连续轴线则考察一样事物的所有变化情况[9]111。结构主义重视共时性研究,是因为共时研究以同时存在的事物为研究对象,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对研究时点该事物的实际关系。

(二)语言学分析

1.语言和言语。索绪尔认为,语言不是一种功能,而是人们记录的产物,但是言语是个人意志和智能的体现,应该将语言和言语进行区分[9]22。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楚语言学的主体和表达机制,也为结构主义清除了分析障碍。从结构主义角度来看,语言就相当于整体的结构框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结构,个人被动地接受。而言语则代表着鲜活的个人,是个人表达的“语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2.符号、能指和所指。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9]95对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区分,有助于结构主义对事物和概念的结构成分进行分析。结构主义在进行结构分析时,不仅要考虑到“表层结构”,同时还要探究其“深层结构”,如果对符号、能指和所指区分不清,很容易陷入纷繁复杂的外部感观现象,而无法挖掘其深层含义和结构。

许多结构主义理论家承认,结构主义其实最早起源于索绪尔,虽然索绪尔本人在做自己的语言学研究时,并没有将自己的研究视为结构主义理论的自觉,他本人也从未提及过结构主义,但其对结构主义的发展的影响一直是相当大的。他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以及对符号、能指和所指概念的辨析,影响远超出语言领域。秉承索绪尔传统的作者,借用来自语言活动研究得出的见解,以及与语言活动所做的类比,以理解非语言的,由规则支配的行为。列维-斯特劳斯深受索绪尔的影响,并利用语言学知识对神话进行结构分析。

四、结构主义的发展

(一)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是指建立在结构主义基础上的一种反结构的理论。后结构主义认为其结构主义前辈的分析方法将世界分割成了支离破碎的条块,他们反对这种分析方法,认为不存在稳定不变的结构,任何一种结构都是一种建构过程,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

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是以米歇尔·福柯的谱系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福柯的谱系学的重点是其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考察,他通过搜集大量的材料以及丰富的文献工作,试图发现知识与权力之间的纷争与差异。谱系学与传统结构主义不相同的一点是对细小意外的关注,偶然事件也完全有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谱系学认为结构是可变的,而结构主义则认为结构是相对稳定不变的。

(二)布迪厄的生成结构主义和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

布迪厄和吉登斯对结构主义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二者都是以结构主义强烈的物化倾向和过分强调结构的约束性为理论批判的出发点。

1.布迪厄的生成结构主义。布迪厄最初对结构主义的认可来自于列维-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有计划地揭示结构的约束,布迪厄对此深表同意。但是布迪厄对其表达了结构主义的绝对约束力感觉不满,这也引出了布迪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概念。布迪厄用客观主义意指对不依赖人的知识、概念或目的的基本结构的搜寻;主观主义试图把握人们怎样体验世界或使世界概念化,从而把握他们是如何按照它行动的。他用这两个概念表达他对结构主义的约束以及人们对结构的建构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不应当只被视为约束力,它们也是助力,因为它们为能动作用的实施留有余地”[1]47,布迪厄认为,这两者之间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压制,而是二者相长,互相作用的。

布迪厄的生成结构主义建立在其习性的概念的基础之上。“条件制约与特定的一类生存条件相结合,生成习性。习性是持久的、可转换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是一些有结构的结构,倾向于作为促成结构化的结构发挥作用”[10]74。习性是生成结构的条件和动力系统,它在特定条件的结合下形成,并潜移默化地指導个人的行为。同时,根据习性形成的基础可以预测,习性并非僵化和固定不变,随着其限制条件的改变,习性会随之发生变化,结构也就随之变化。

2.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吉登斯将自己的结构主义称为结构化理论,已跟传统的结构主义进行区分。吉登斯认为人类的活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社会行动者正是通过这种反复创造社会实践的途径来表现自身,而决定社会行动者具有这种特性的前提条件是行动者具有反思性,这种反思性的存在也得益于实践存在连续性,使得实践在空间向度上具有“类同性”[11]61-62。

实践的类同性可以理解为结构的稳定性的存在,但实践主体同时又具有反思性,因此结构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在类同性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反思,在稳定的基础上也会出现变化和发展。

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提到,标志正统共识的有三种“主义”,分别是客体主义、主体主义和自然主义。对于自然主义的认可学者们意见较为统一,但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吉登斯认为“不能孤立地理解行动和结构,或者说,重要的是要抵制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二元论。”[11]435也就是说在理解结构主义时,不应单纯地从客体主义视角去承认结构的约束性,也应该引入主体主义视角,从实践的角度意识到行动者的主体性的存在,以避免陷入二元论的桎梏之中。社会系统的约束虽然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但是这不代表个体无法获得行动的主动性和自由性,他认为“社会系统的结构属性就像是房间的墙壁一样,个人虽然不能逃离,但在房间里他或她能够走来走去”[1]205-206。

吉登斯的观点与布迪厄的观点具有内在一致性,二人都是对能动性及实践的重新思考,拓展了传统结构主义的内涵,打破了结构僵化不变的特点。

五、小结

英国结构主义以及法国结构主义虽具有结构不可变性的局限,但是通过后结构主义的批判以及布迪厄和吉登斯等理论家的拓展,结构主义获得了丰富与发展,在理论分析方面具有了更强的适用性,结构主义的内涵更加丰富。结构主义作为重要的理论流派和分析方法,是重要的社会理论分析工具,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结构主义概念的厘清和阐释不仅可以帮助完善这一理论工具,也对社会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紀以来的社会理论[M].[葡]席尔瓦著.瞿铁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美]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M].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罗红光.人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6][英]拉德克里夫-布朗.原始社会结构与功能[M].丁国勇,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7][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8][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瑞士]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0][法]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11][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方法论
如何构建系统的方法体系
结构主义语言学视野下的电影“赋比兴”问题综议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起源及发展探究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意义理论对外语学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