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跨期消费文献述评
2020-02-14王颖
王颖
摘 要:长期以来,有关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但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的综述性文献鲜少。对近五年(从2011年至现今)以来社会各界学者对居民跨期消费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适当的归纳和总结,梳理归纳了各个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居民跨期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和学术结果并总结学界对居民跨期消费研究的研究思路。为今后对跨期消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借鉴。
关键词:跨期消费;文献;述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5.005
1 消费理论的研究发展阶段
消费理论的研究历史悠久,绵延亘古,研究领域涉及各方各面,本文这部分基于学术史视角,以“时间序列”为基本线,将消费理论的研究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到50年代中)
這一时间段,对消费理论的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主要是探讨消费支出和收入彼此之间的相关联性。在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消费研究理论有——Keynes 的绝对收入假说和Duesenberry 的相对收入假说。Keynes(1936),他首次创造性地将消费和收入联系到一起。他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而Duesenberry(1949),他在之前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他认为,国民的当期消费,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自身收入和来自他人的带动)。
1.2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到70年代中)
20世纪50年代开始,代表性的理论有: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和Modigliani等的生命周期假说。这些消费理论,将消费函数的研究,纳入了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理论范畴,已经将居民的当期消费延伸到了跨期消费。并且,Friedman认为,只要消费者认为自己有了比较稳定的未来收入,他们就能够接受,自己的即期消费能够超过自己的即期收入,也就能适当地进行自己的跨期消费。
1.3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各界学者对消费理论的研究,渐趋成熟和完善。这个阶段的代表理论有:Hall(1978)提出的随机游走假说。Hall提出,居民的跨期消费行为定义为随机游走行为,是由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来影响和决定的,而不是由很多的确定性因素决定。他将消费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比较符合现阶段居民跨期消费行为的研究方向,有一个里程碑的地位。
中国各界学者对于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研究已然是进入了消费理论研究的第三个阶段了。从2011年开始至今,我国大多数学者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因素、金融市场和政府政策这三个方面。以下部分就主要针对这三个因素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阐述。
2 传统因素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影响的研究
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的居民跨期消费行为进行对比,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明显受到了中国自己本身许多本土传统因素的影响。由此,中国学者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受到哪些传统因素影响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遗赠动机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
何应成和叶长胜(2010)两位学者,早在2010就已经提出该文化传统是影响居民跨期决策的重要因素。中国学者李腊生(2011)以中国公众的这种“家庭精神”为假设前提,从中国居民的现实和传统出发,利用扩展的消费跨期替代模型,对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行为进行考察。他从理论、实证这两方面得出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居民的遗产动机(即财富的传承),明显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从而中国式消费跨期替代模型得到实践证实。
以上几位学者关于遗赠动机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一个国家,中国居民长期受到这些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形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传统观念。潜移默化下,中国居民的各期消费自然而然受到影响。现阶段虽然随着中国居民对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中国居民“顾幼”思想不再根深蒂固,但仍是影响深远的,依然是影响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时间偏好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
传统的消费理论中,如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只停留在当期消费中,而相对较少分析消费者对自己不同时期消费的偏好。然而,在当代消费背景下,消费者懂得了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在意自己一生中的消费效用能够达到最大化,从而选择了跨期消费来理性安排自己的一生。
基于时间偏好对不同时期的成本、收益之间进行权衡的消费,叫作跨期消费决策。秦修一(2011)认为,消费者对消费的时间偏好现象着实明显,他结合了当年中国政府为拉动农村消费,进而有“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现,分析得出了影响消费者跨期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的预期,也就是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并且秦修一(2011)通过案例的分析和理论的结合,认为在消费者预期中,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自我预期是相当重要的。
李帆,汪戎(2014)两位学者,得出时间偏好与消费者跨期消费行为的相互关系。他们指出在所有的文献中,他们认为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曹聪和李乃和(2012)、何浩然(2012)等的实验研究。其中,何浩然通过共同决策模型,对中国居民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时间偏好对共同决策的影响进行了测度,为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而另一个学者赵春玲(2016),在新古典的消费跨期模型中,引进了含有中国居民消费时间偏好特征的认知偏差系数,构建了极具中国特色品牌的——中国居民“重未来,轻现在”的跨期消费决策模型。并且赵春玲学者在此基础上,她得出了研究成果为:非常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是跨期消费时间偏好形成的关键因素。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中国居民长期以来受先苦后甜观念的影响,在时间偏好上的消费选择深受其影响,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国居民对自身生命周期的认识,希望能够使自己的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效用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所以时间偏好上“重未来轻现在”的观念有所淡化,中国居民现在倾向于追求跨期消费的预期效用最大化。
2.3 生命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
李敬强,王克稳,徐会奇(2013)三位学者意识到,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对现实生活现象非常弱化的解释力,促使了消费理论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引入。并且使得后续上台面的消费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变得越来越具有力量和说服力。而这里研究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了中国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消费不确定性,也包括了影响中国居民生活环境的因素。
白仲林,杨萍,赵蓉(2011)三位学者,在生命不确定性的假设条件下,建立消费者跨期最优消费选择模型,研究指出,在生命不确定性条件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存在——跨期消费替代弹性,得出中国居民的当前消费和跨期消费傾向储蓄行为,指出中国居民在不同的年龄阶层和人生阶段,有很明显的差别,呈现出“u”形状。2012年,白仲林,杨萍,赵蓉三位学者,在自己前期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推导出了消费者的最优消费路径(在生命不确定性条件下)。而牛杰(2015)提出,在中国居民的跨期配置模型之中,放入消费习性这一变量,并运用跨期消费理论,构建一个工作与休闲的跨期消费配置模型,用以来分析中国居民在工作与休闲的不同时期,如何选择跨期配置休闲的问题。黄容和刘婷婷(2015),将中国居民的家庭住房选择决策,归结为消费问题。她们通过构建贝尔曼方程,提出在流动性约束下,外部融资对家庭跨期住房消费的影响。倘若缺失了外部融资的支持,对于多数中国居民来说,依靠当期收入和当前累积的财富,将无法进行家庭住房跨期消费。这个家庭住房跨期消费问题的出现,就是中国居民在不是很确定性条件下,受到流动性约束影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案例。
传统因素对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现象着实明显,遗赠动机、时间偏好、不确定性因素这三方面只是其中中国学者研究得相对较多的方面,还有诸如地域性等方面也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传统因素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绝对不可小觑的方面,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希望我们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这个因素对我们跨期消费的积极影响。
3 金融市场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影响的研究
中国居民将收入转移到未来消费还是把未来预期的收入满足当前的需求?这两种情况,都是属于居民自己的跨期消费选择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就是金融市场。我国学者主要针对金融市场里的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市场、消费金融三方面对我国居民跨期消费进行分析研究。
3.1 商业银行与居民跨期消费的关联
雷鸣,王军和叶五一(2013),根据中国30多年以来的数据,对中国消费者的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中国银行业通过对中国居民提供储蓄和借贷,影响他们的跨期消费选择,使得居民自己本身能够通过预防性储蓄或者消费借贷,来分配自己人生中不同时期的消费额度,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李睿,谢恒和徐灵通(2012),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两个方面,衡量金融发展与中国居民消费之间的双向关系。三位学者通过发现:财富效应机制、流动性约束机制、储蓄动机影响机制都能影响居民的跨期消费,商业银行能够为中国居民提供消费信贷,用以来引导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行为,形成消费新热点。
汤俊兵、夏晓军(2016)认为:信用卡作为一种支付工具,由于其服务涉及广大零售客户的消费,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应用,反映持卡人的消费情况,搭建一些类似个人数据金融平台,带动贷款规模的提升,与居民的跨期消费现象紧密联系一起。廖理,沈红波,苏治(2013)就中国居民跨期消费与以信用卡为代表的消费信贷行为进行了研究探讨,指出中国居民有房一族的信用卡消费信贷行为频率相对较高,即有房的居民跨期消费行为比较活跃,而租房、肩负房贷的居民情况与之相反。由于那些每期都需要还按揭贷款或者还租的中国居民,其当期乃至未来的收入支配,受到较大约束,所以会避免信用卡消费信贷,跨期消费行为存在挤出效应。
从以上阐述中可以知道,商业银行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给中国居民提供储蓄和贷款,两者都可以很好地让中国居民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跨期消费行为,并通过这种行为使得自己达到该时间阶段的最满意消费水平。
3.2 股票、债券市场与居民跨期消费的关联
匡桦、邱南南(2011)就中国金融市场和居民消费、储蓄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基于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将中国居民的消费和投资相联系,研究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的相关影响。两位学者指出,股票市场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支出是直接影响的,但影响系数比较小,债券市场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影响更显著。
华淑蕊、张屹山、赵文胜(2015)通过分析中国居民收入与自身金融资产结构,指出居民自身财产性收入对其跨期消费影响比较弱。刘锐、田长海(2013)也同样通过实证分析指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有助于中国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都对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行为有着明显影响,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消费升级。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属于是对中国居民收入影响较大的因素,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股票市场的动荡不定使得中国居民对其预期收入不是很看好,所以股票市场对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影响是比较小的,相反,债券市场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中国居民对其预期收入还是比较信赖的。
3.3 消费金融与居民跨期消费行为的关联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出现了很多金融公司,其积极对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消费信贷进行改革创新,向中国居民提供创业贷款、信用贷款、消费贷款等较低门槛的消费信贷,同时具备非常方便快捷的优势,这对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行为有很大促进。
叶玲珑(2012)从中国居民个人贷款选择偏好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行为。消费贷款、车贷等都属于消费分期,这个与中国居民跨期消费息息相关。陈克兢、李延喜、孙文章(2014)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指出当今金融公司提供的消费贷款,其主要作用于通讯类、娱乐类和一些家庭设备,并通过对居民跨期消费进行回归分析,表明个人消费贷款数额当期越大,那么其跨期消费中的超前消费同样会较多。江建峰、李园(2016)研究表明,新生代年轻人,即将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然而这些群体明显对提前消费,即跨期消费行为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同时,冯晓霞(2016)通过对分期乐产品的深入调研,研究表明该运营模式极快速地占据了大学生跨期消费的市场,这在大学生消费市场里赢得了很大的盈利先机。
纪崴(2016)指出,消费金融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即期消费的流动性束缚,弥补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消费借贷上的不足。曹纯纯,王雪玉(2015)研究指出:p2p网贷平台,甚至银行都将全面参与消费金融的建设,在这种多方博弈格局下,消费金融会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将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行为。李文白,伊国栋(2016)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纷纷抢食消费金融市场,各类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都将极大程度影响了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行为。
以上部分是金融市场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从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市场、消费金融三方面阐述,但金融市场对我们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远不止包括以上所陈列的三个部分。基金和保险等相关方面也对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存在很大的影响,然而现阶段关于这方面的能够找到的研究成果较少,针对这一部分的相关研究还需各界学者多增关注。
4 政府政策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影响的研究
中国政府对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的政策性规划上。李燕桥(2014)研究表明,在国家层面上,中国政府应积极构建并完善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机制,提升消费金融的市场需求潜力,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以此促进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行为。董希淼(2015)研究指出,在消费金融方面,中国政府推出积极政策,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能够引领消费金融的更进一步发展,这一行为,能给中国居民更好地带来消费贷款的体验,能够更好地进行自己的跨期消费规划。郭长林(2016)也指出中国居民不敢消费,或者消费不足的现象,主要是受中国消极经济现象的影响,而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深远。吴晓波(2016)研究指出,政府部门希望由此来促进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借用消费来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田新朝(2016)研究指出,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益加剧,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继续经营下去已经很是脆弱,故而通过养老消费金融的作用,来引导中国居民进行自身适当的跨期消费行为,来满足居民在生命周期内个人效用最大化。
从以上学者阐述来看政府相关政策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的影响其实是相当深远的。中国政府出台利好政策鼓励消费金融的发展会使得中国居民跨期消费现象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而通过养老金消费金融来进一步引领中国居民的跨期消费是十分有意义的,尤其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处于一种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发展现状,这方面的建设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能够带动居民的跨期消费,从而带动中国居民消费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腊生.消费跨期替代中的财富传承偏好——理论模型与中国的证据[J].理论经纬,2011,(3).
[2]何应成,叶长胜.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分析[J].金融经济,2014,(14).
[3]秦修一.从消费者预期看跨期消费选择[J].经贸论坛,2012,(2).
[4]李帆,汪戎.跨期决策与时间偏好:基于消费者跨期行为的文献综述[J].理论探讨,2014,(3).
[5]赵春玲.中国居民消费偏好特征及其对消费的影响[J].消费经济,2016,(3).
[6]李敬强,王克稳,徐会奇.不确定性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消费不确定性和收入不确定性的双重视角[J].经济科学,2013,(5).
[7]白仲林,杨萍,赵蓉.生命不确定性的跨期消费替代弹性——基于城市调查数据的动态伪面板模型分析[J].数量经济研究,2011,(2).
[8]白仲林,杨萍,赵蓉.生命不确定性的跨期最优消费行为研究[J].统计研究,2012,(2).
[9]牛杰.置入消费习性变量的跨期消费休闲配置模型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5,(11).
[10]黄容,刘婷婷.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家庭住房跨期消费[J].消费经济,2015,(6).
[11]雷鸣,王军,叶五一.跨期消费:利率水平与个人福利效应[J].金融论坛,2013,(4).
[12]李睿,谢恒,徐灵通.中国居民消费与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发展关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5).
[13]汤俊兵,夏晓军.信用卡创新助推消费金融转型升级[J].中国农村金融,2016,(2).
[14]廖理,沈红波,苏治.如何推动中国居民的信用卡消费信贷——基于住房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12).
[15]匡桦,邱南南.金融市场发展与居民跨期消费选择的实证研究[J].财政金融,2011,(12).
[16]华淑蕊,张屹山,赵文胜.中国居民家庭收入结构、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
[17]刘锐,田长海.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3,(6).
[18]叶玲珑.居民个人贷款选择偏好什么[J].中国统计,2012,(12).
[19]陈可兢,李延喜,孙文章.消费金融公司与地区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J].中国软科学,2014,(7).
[20]江建峰,李园.消费金融公司的江湖路[J].銀行家,2016,(12).
[21]冯晓霞.分期乐:抢占大学生互联网消费市场[J].光彩,2016,(10).
[22]纪崴.消费金融:创新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5,(11).
[23]曹纯纯,王雪玉.消费金融的多方博弈[J].金融科技时代,2015,(9).
[24]李文白,伊国栋.大银行如何看消费金融发展[J].银行家,2016,(11).
[25]胡朝举,康远志.互联网环境下消费金融的商业模式、发展趋势和价值创造[J].金融理论探索,2016,(4).
[26]李燕桥.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4,(3).
[27]董希淼.政府力推的消费金融公司是什么[J].金融经济,2015,(13).
[28]郭长林.积极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扭曲与居民消费[J].世界经济,2016,(10).
[29]吴晓波.由政府主导的消费经济转型是消费金融的最好机遇?[J].金卡工程,2016,(9).
[30]田新朝.养老消费金融发展路径与政策研究[J].理论月刊,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