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地域建筑优势融入既有建筑改造之初探
——以北京、上海、广东、湖北为例
2020-02-14吴宙新欧阳国韬潘小健饶子芳熊玉韶
吴宙新,欧阳国韬,潘小健,饶子芳,熊玉韶
(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510010)
1 研究目的
1.1 中国各地建筑现状分析
在当代城市建设中,人们更多地倾向于选择简单粗暴的拆除旧建筑,取而代之以豪华气派高科技的“新建筑”,造成了目前“千城一面”的现象。站在一个陌生城市的街头,人们越来越难产生陌生感。
目前在中国的各城市当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建筑风格:
1.1.1 欧陆风格
欧陆风格的建筑如图1 所示,具有较多的山花尖顶、饰花柱式、宝瓶或通花栏杆、石膏线脚饰窗等,在色彩上多以沉闷的暗粉色及灰色线脚相结合,同时具有古典三段式的特征[1]。
1.1.2 新古典主义风格
新古典风格的建筑如图2所示,外观吸取了“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再加以简化,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2]。
1.1.3 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的作品如图3 所示,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3]。
图1 欧陆风格建筑Fig.1 European Style Architecture
1.1.4 异域风格
异域风格建筑如图4 所示,大多是境外设计师所设计,其特点是将国外建筑型式“原版移植”过来,带有异域情调空间。
1.1.5 普通风格
这类建筑很难就其建筑外观在风格上下定义,建筑形象平淡朴素,无过多的装饰,显得普通化。普通风格建筑如图5所示。
图2 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Fig.2 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
图3 现代风格建筑Fig.3 Modern Architecture
1.2 研究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屋建设规模逐年增大,全部拆除旧建筑重建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既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古老建筑的被拆毁,历史性街区的被割裂,让城市就像失去了历史的记忆,这将是一件令人无比遗憾的事。那么,该如何对既有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新旧建筑之间又该以何种方式共存呢?这是人们目前迫切需要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本次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图4 异域风格建筑Fig.4 Exotic Architecture
图5 普通风格建筑Fig.5 Common Style Architecture
1.3 研究方向
城市就像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是城市特有的基因,而建筑则是活着的历史,各个时代、各具风格特点的建筑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它们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蕴含着地域文化特色,充盈着不同的建筑智慧,是历史馈赠的礼物[4]。笔者尝试以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四个地区为例,通过对这些地区的人文环境建筑特征等的分析,对把传统地域建筑优势融入到既有建筑的改造做些初步探讨,同时对目前的既有建筑改造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
2 各地域的气候特征与人文环境
2.1 北京
北京,简称“京”。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
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 三个月,7、8月有大雨。
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较大的影响。民间建筑形态多为四合院、胡同、庙宇、门楼等,如图6所示。
2.2 上海
上海,简称“沪”。地处我国东部海岸中段,江入海口。为我国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全市面积6 340 km2,是世界大都市之一。
图6 四合院、胡同、庙宇、门楼Fig.6 Siheyuan,Hutong,Temple,Gatehouse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端,平均海拔为四米,上海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欧美各国的西方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5]。海派的来源,有说法指于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有关。
传统建筑以弄堂、庙宇、教堂、石库门里的工厂、银行、旅馆、货栈、报社、学校等各类建筑,还有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形态。外滩建筑群与石库门建筑如图7所示。
2.3 广东
广东,简称“粤”。
岭南地区如图8所示,大陆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岭南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雷州半岛一带、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则属热带海洋性气候。这些地方直接承受自南海吹来的季候风,同时带来大量的雨水。气候最大特点是炎热、潮湿、多风、多雨[6]。
岭南文化是一种原生型的文化。古代岭南人创造的本根文化尽管逐渐融合中原文化及海外文化影响,却始终保持原味,并从外来文化中吸收养分,发展自己。
图7 外滩建筑群及石库门建筑Fig.7 The Bund Architectural Complex and Shikumen Building
图8 岭南地区分布图Fig.8 Distribution Map of Lingnan Region
后来人们根据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总结了岭南三大文化体系: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如图9所示包括佛山祖庙、南海神庙、肇庆水月宫等)、商业文化和岭南四大文化特征: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创新性。
2.4 湖北
湖北,简称“鄂”。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中春秋短,夏冬长,属夏热冬冷地区,因此季节特征明显“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闷热、高温多雨。
纵观荆楚建筑艺术特点可归纳为:“大气、兼容、张扬、机敏”的人文精神内涵,“庄重与浪漫、恢弘与灵秀、绚丽与沉静、自然与精美”[7]的建筑美学意境,“高台基、深出檐、美山墙、巧构造、精装饰、红黄黑”的建筑的六大风格特征。建筑艺术特点如图10所示。
3 各地传统建筑特征
3.1 北京
3.1.1 地域对北京传统建筑的影响特征
⑴ 建筑布局形式——四合院如图11所示。
图9 海洋文化Fig.9 Marine Culture
在北京历史上,这种以四合院为布局方式的庭院建筑,是根据城市的不同地区和社会的不同阶层的等级差异而营造出不同类型及制式的传统院落式建筑,无论在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建筑高度还是结构装饰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营造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建筑种类及形制。
⑵ 建筑空间
中轴对称:以北京为主的周围地区用四合院,以中轴为对称,中心庭院空间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大门不与正房相对,也就是说大门开在院之东南。
庭院如图12 所示:四合院除了内宅、外宅的主要院落之外,还会形成一些小的院子,如正房两旁耳房前的小院,以及外院两侧被屏门隔开的小院。
3.1.2 文化对北京传统建筑的影响特征
图10 荆楚建筑艺术特点Fig.10 Architectural Art Features of Jingchu
北京地区居民信仰的宗教,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⑴ 皇家建筑如图6a所示: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⑵ 庙宇如图6c所示:北京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8]。
图11 四合院示意图Fig.11 Schematic Diagram of Siheyuan
图12 庭院Fig.12 Courtyard
⑶ 城池如图6d 所示: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3.1.3 小结
四合院在地域上适合北京的气候、地理等特点,宫殿、宗教与艺术在文化上符合了北京千古文明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些均属北京的传统地域建筑优势,是建筑界宝贵的财富。
3.2 上海
上海石库门如图13所示,里弄是上海市区居民住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居住人口最多的一种居民住宅类型。它具有上海近代早期时代特征和上海地域建筑特点,是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图13 石库门建筑示意图Fig.13 Schematic Diagram of Shikumen
3.2.1 地域对上海传统建筑的影响特征
石库门的主要元素包括有着总弄和支弄的弄堂如图14 所示,黑漆大门、前天井、厢房、客堂间、后天井、附屋、围墙、封火墙等。最早的石库门一般为三间两厢两层。
图14 石库门弄堂Fig.14 Shikumen Alleys
建筑空间形式:
⑴ 总弄:上海的弄堂建筑在空间上有着不同层次的划分,即从街面到总弄再到支弄最后入户。它将居民的住宅空间有序地分隔成弄内公共空间(总弄)、半私密空间(支弄)这两个层次,但又将这些不同层次的空间有机地组织在一个有序的序列中。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即总弄[9]。
⑵ 支弄:总弄空间内山墙之间的间隔即为各支弄:支弄的弄口往往有砖发劵相连,构成了总弄的“沿街立面”。
⑶ 过街楼:石库门里弄住宅的总弄入口,称为“过街楼”。过街楼是两排房屋之间的连接体,大部分是2 层,也有少数为3 层。底层供里弄内人车通行,2层或3层是卧室。
⑷ 天井:石库门内的天井,是石库门住宅中最典型、最代表性的空间元素和视觉元素[10]。
3.2.2 文化对上海传统建筑的影响特征
建筑符号:
⑴ 门头(见图15):是石库门住宅最有特色的部位,是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近代上海数量最大、普及面最广的居住建筑的显著符号[10]。木门实木制作,门上有铁环或铜环,对早期的石库门头装饰作复杂的砖雕,门框均用石条,在石过梁的两旁大多附有刻花石雀替,与江南民居的石库门门罩大体相同。
⑵ 山墙(见图15):指高出屋面的横墙顶部,和屋面一样也是构成石库门住宅上部轮廓线的一部分。当山墙面向总弄或街道时,一般都加以修饰以取得美观的效果。山墙上端的装饰十分精致,无论是装饰图案还是花卉图案,很容易成为人们的第一视觉印象,且具有艺术性[10]。
图15 门头和山墙Fig.15 Doorway and Gables
3.2.3 小结
综上研究分析可知,上海最具代表性建筑的石库门与它自身的特征元素,表现了上海建筑的地域与文化的特征,从而蕴含了上海传统地域建筑优势,这即是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所要传承与发扬的。
3.3 广东
岭南建筑大体上又可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三种风格;传统建筑在地域上体现了岭南建筑对当地气候的适应、利用和改善,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等要求。在文化上体现了岭南建筑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岭南人民的审美情趣。
3.3.1 地域对岭南建筑的影响特征
⑴ 建筑形式——骑楼:首先作为一种城市制度,然后才是一种建筑现象。作为一种城市制度,骑楼建构了岭南近代城市以旧城为中心的基本骨架,并衍生了岭南最具特色的“骑楼街”和“骑楼城市”;作为一种建筑现象,骑楼是岭南最具平民意识的建筑形态,底层内侧作为商店,外侧为人行道,上面作住家[11]。
⑵ 建筑空间布局:潮汕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聚落建筑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通常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如图16所示[12]。
⑶ 建筑材料: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潮州城内,仅太平路就有47座石牌坊,以巨石为墩的潮州湘子桥如图17所示。
图16 “下山虎”和“四点金”Fig.16 “Downhill Tiger”and“Four Gold”
图17 潮州湘子桥Fig.17 Xiangziqiao,Chaozhou
3.3.2 文化对岭南建筑的影响特征
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原文化与先后融入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作为本土的百越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有承袭中原建筑文化,吸纳海外建筑文化的一面,又有保持本土特色的一面[13]。
⑴ 镬耳(见图18):岭南建筑文化中有句话叫“无镬耳,不岭南”,此镬耳说的就是比屋脊更高的山墙顶,前后缓收,线条柔美。
图18 镬耳Fig.18 Wok Ear
⑵ 清水青砖墙(见图19):由于采用特殊的砌法,墙体剖面呈3层,传统称单隅墙、双隅墙、三隅墙,其中后两者为承重墙,而中间留出空隙的原因,能够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
⑶ 五行山墙(见图20):闽粤台三省的“五行山墙”则以规格形式多且纹饰精美甲于全国。五行山墙,顾名思义,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样式装饰及构造山墙,名义上是以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之道进行山墙的选择和运用,与屋主人的命格息息相关[14]。
图19 清水青砖墙Fig.19 Clear Green Brick Wall
图20 五行山墙[14]Fig.20 Five Rows of Gables
3.3.3 小结
岭南建筑既有地域统一的风格,在沿海和内陆又分别呈现不同的地域特色,适应于南方的气候和人们的生活;在文化方面,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建筑文化,与时代共同进步,丰富了岭南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地域和文化上表现的特征反应了岭南的传统地域建筑优势。
3.4 湖北
湖北称之为荆楚大地,而荆楚地域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一个组成部分,荆楚建筑作为荆楚文化的物质载体,拥有丰富而庞大的建筑符号和纹饰体系[17]。
3.4.1 地域对荆楚传统建筑的影响特征
⑴ 建筑空间:荆楚传统民居空间特征主要有院落空间布局和天井空间布局两大类,荆楚传统民居在建造中采取了两种做法来应对:一种是覆顶式天井,即“天斗”如图21 所示;另一种是帘幕式天井,通过卷轴,来控制竹帘上拉或下拉,起到遮阳的效果[15]。
天斗的平面形式:天斗常常出现在街屋建筑的第一进院落,由之前简单的矩形形式演变成多种灵活的平面形式。天斗的平面形式如图22所示。
⑵ 建筑形式:沿街檐廊与骑楼。沿街檐廊的典型构成模式为:民居—檐廊—街心—檐廊—民居。《营造法式》中将带檐廊的建筑形式称为“副阶周匝”。檐廊与骑楼对比图如图23所示。
图21 天斗[16]Fig.21 Sky Bucket
图22 天斗的平面形式[16]Fig.22 The Plane Form of Tiandou
图23 檐廊与骑楼对比[16]Fig.23 Comparison of Eaves Gallery and Arcade
⑶建筑材料与做法:荆楚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如抬梁、穿斗的建筑结构,形式十分独特,它将木柱抬高,以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形态,具有形式美。
3.4.2 文化对荆楚传统建筑的影响特征
⑴ 建筑符号
建筑屋顶如图24 所示:受荆楚文化的影响,楚人喜唯美的线条,对曲线尤为注重。从屋顶上来看屋脊起翘普遍较高,与其他地区传统民居相比更为夸张。其翼角和脊翼大多采用高高翘起的凤凰元素,体现楚人崇鸣凤的心理。
建筑墙身:主要体现在山墙和门窗两方面。在山墙上形式非常独特,有跌级型山墙、云型山墙、官帽型山墙、单拱及连拱型山墙、三花及五花阶梯型山墙等[15]。在门窗形式上,槽门是荆楚民居庭院空间序列的第一个组成元素,一般合院式的民居都建有槽门如图25所示。
图24 建筑屋顶Fig.24 Building Roof
图25 槽门Fig.25 Slot Door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主要以红、黄、黑为主色调,红色在古代代指火的颜色,这与楚人自古尚赤。荆楚传统建筑通常运用红黑二色进行装饰,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感。
建筑台基:将荆楚建筑风格特征总结归纳为6 个方面:高台基、深出檐、美山墙、巧构造、精装饰、红黄黑[17]。其中台基处理可以分为高台建筑和干阑式建筑两种类型。
3.4.3 小结
荆楚传统建筑和荆楚地域文化作为湖北具有地域特色建筑创作的泉源,用构成元素以阐述建筑理念和审美观念。并从楚历史艺术品和楚文化专著中探寻其建筑元素,将其特征提炼出来,成为湖北传统地域建筑优势,为之后现代建筑的创作提供思路。
4 当今各地既有建筑改造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4.1 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业界普遍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缺乏系统、深入了解,大多改造流于以传统建筑符号进行拼凑。很多对传统抱有尊重的设计师,从事传统建筑保护、设计的单位所做的整饰、修缮,都对存在了百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心怀敬畏,给予了最大的尊重。但仍然存在一部分设计师,是在展示设计师个人的风格,通过添加自己的东西而彰显存在感。他们对这些百年以上的历史建筑缺乏尊重,往往是在没有读懂传统文化建筑的情况下就急于动手。
如北京某项目如图26所示,这里原是一处规则的四合院。古色古香,颇具特色。腾退后由设计师改造提升设计。设计师将原建筑外檐的墙、窗由规则做法加以改造并在外侧附加了一层彰显个人风格酷似渔网的金属网格装饰。
如上海石库门改造案例之一的建业里改造,将原本老上海风情的石库门建筑,改造成私人豪宅对外销售,在大众看来,这种改造破坏了原有的居住文化,引起不小争议[18]。
建业里的改造,碰触了毁坏历史建筑的底线。建业里的尝试失败之处在于,将保护建筑拆除了[18]。
图26 北京某改造项目Fig.26 A Renovation Project in Beijing
如广东某产业园如图27所示,对于历史建筑在改造时过于粗暴,没有真正领略岭南文化的精髓,而时采用粗制滥造的设计手法。例如,在造型上随意添加不合适的玻璃体,使得整个建筑过于现代化;又如在建筑的立面上有些不合规范的构筑物依然存在,设计者并未解决这一问题。
如湖北的某片区如图28所示,对于城市建设的改造过程中,未能从实际上,解决好新老建筑的融合,没能保持城市片区的整体性。
图27 广东某产业园Fig.27 A Industrial Park in Guangdong
目前,由于设计行业对于传统既有建筑的改造,存在参差不齐的改造方案,个别改造方式对具有文化艺术价值的传统建筑实际是损坏了它的整体形象及内涵。
面对既有建筑改造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重新审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改造意识;根据当地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定位与改造方案设计,学习优秀案例,吸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等。
5 思考与探索
5.1 建筑、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要研究既有建筑改造问题,必须要弄清建筑与人及自然之间的关系如图29所示。
自然缔造了人类,而人类根据自己的意愿及适应自然的经验缔造了建筑。
5.2 建筑的基本特性
5.2.1 建筑与人类及自然的关系,决定了其基本特性
图28 湖北某片区Fig.28 A Certain Area of Hubei
图29 建筑、人、自然环境之间关系Fig.29 Relationship among Architecture,Hum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⑴ 建筑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⑵ 建筑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建筑应具有适应自然的地域特征。
⑶ 建筑是人类社会文化沉淀的主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愿望和情怀与寄托,因此建筑应具有地域的文化特征。
⑷ 建筑作为我们最亲密的伙伴,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有生命的,只要能满足人们使用需要,生命就不会终止。随着社会发展,当原有建筑不能满足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时,可以通过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生命得以延续。这就是既有建筑改造的特性。
5.2.2 建筑的地域特征(优势)可分为地域环境特征及地域文化特征两个部分。
⑴ 建筑的环境特征
由于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的基本特征,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亦使得人类保持了相对恒定的基本特征,而不同区域气候环境的差异,使得人类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人类在建造建筑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在建筑的空间、尺度、构造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征的地域建筑。本文以北京、上海、广东、湖北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详见第二章)。这些特征我们应该作为宝贵的财富,优化并运用到既有建筑改造当中。
⑵ 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
建筑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既体现了文化的沉淀,同时亦表达了人类的情怀与寄托,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建筑各自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本文以北京、上海、广东、湖北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详见第三章)。
5.3 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在既有建筑改造中,应当保留既有建筑的环境特征(这是建筑适应当地环境的具体体现),对于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意识形态、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机械地照搬旧建筑的一些建筑符号是不合适的,应当对其充分理解、加以提炼,可以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的结构形式等来表现传统文化特征,达到与传统建筑的神似。既有建筑改造融入传统地域优势如图30所示。
图30 既有建筑改造融入传统地域优势Fig.30 Integr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 Renovation into Traditional Regional Advantages
5.4 既有建筑改造中对历史建筑的四种处理形式
为了保护人类的历史文化,既有建筑作为载体,应对其进行甄别,对有价值的既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有四种基本形式如图31所示。
保护:是指将建筑物维持在其被发现时的状态,不论是否已成废墟。及时对建筑实施保护,以防进一步破坏。建筑废墟的保护对于了解当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复原:是将建筑物恢复至原始状态的过程,这通常需要使用其始建时代所采用的材料与技术,来确保建筑物看上去好像未被破坏过一样[5]。
图31 基本形式Fig.31 Basic Form
修缮:是对一座建筑进行翻新的过程,要使旧建筑续存得更久[5],就需要对它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但不能进行重大更改。
改造:是对一座旧建筑进行全面的改建,最主要的是对其功能的改变,还可增建或拆毁一些区域。
而在改造方面,主要包括既有建筑的安全性改造、功能提升改造、节能改造、设备改造、改造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以及既有建筑区环境改造等等几个方面[19]。改造后,应使既有建筑能在各方面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重新焕发光彩,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5.5 既有建筑改造的分类、特点及难点分析和改造建议
5.5.1 既有建筑主要分为3种:城市工业区改造、商业街区改造、居住区改造。
5.5.2 城市既有建筑改造的特点与难点分析
⑴ 既有建筑改造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策划到实施,涉及政府与社会的各个方面。
⑵ 它承载着改善中国目前“千城一面”的历史使命,使城市更具有地域性与历史情怀,目前已初见成效。
⑶ 设计的原始资料不全,前期调研、测绘工作很关键。
⑷ 面对破旧零乱的旧建筑,必须带着历史使命去寻求发掘建筑的地域环境特色与文化特色及有纪念意义的东西。还要对建筑传统元素扬弃与提炼,才能处理好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关系。
⑸ 改造中“度”的把握很关键,为了满足当下的功能需求,往往造成不应有的破坏,甚至面目全非。因此,要反复讨证,慎重处理。
⑹ 要解决好目前高密度城区,现代建筑与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5.5.3 改造建议
⑴ 城市旧工业区改造
在全国范围内,旧工业区的建筑形式大同小异,少有地域与文化特点。其主要给人们一个历史记忆与情怀。因此在改造中,无论是改成创意园,或商业区,给人们的舒适性是关键,要适当赋予它地域建筑特色,使它更合适人们使用。如岭南地区,在尽量保留外观的前提下,对大空间厂房进行分割,在中间局部打开屋顶,形成绿化内庭;在山墙设置绿植遮阳来改善小气候与解决采光问题;首层墙局部内退形成骑楼;园区建筑之间设置风雨连廊达到遮阳避雨的目的;还要处理好空调外挂机位、太阳能设备等问题。而局部保留的工业构件设备可结合主题景观来处理,使工业区更有情调。
⑵ 旧商业街区改造
旧商业街区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与文化特征。但是建筑群体可能来自不同年代,设计者也有所不同,这样会造成凌乱的感觉。另外,流线设计很重要,在规划上要解决好交通与消防问题。适当的拆改、留出广场、打造视觉中心、增加公厕与休息区。其停车问题最为突出,我们可以增设停车楼,但外观设计要符合文化的氛围。设置合理的过度界面,既和谐又移步移景。我们将提炼的建筑元素用现代的手法和现代的材料去设计公共的界面与不同建筑之间的过度界面。如用玻璃、槽钢、仿木铝合金、格栅等现代材料去装饰门面、空调机位、现代折坡等。
⑶ 旧居住区改造
旧居住区由于有人居住,不可能改动太大。主要解决公共空间的脏乱与拆违,外墙翻新与维护,更换、加设康体设施,小区道路修缮,街区绿化增设等,而通常建筑群体本身就具有很丰实的地域与文化特色,好好保护就可以了。在改造中解决好随意安装空调机位、太阳能、电线等室外构件的美观问题;可以在其中设置入口门楼、公厕、宅院墙、广场等公共景观部位,融入提炼地域建筑特色元素,营造小区建筑特色和文化艺术特色,使小区更具有情调与文化内涵。改造必须以宜居、宜人、宜游为原则。规划上在拆违的同时必须增设方便居民与游人的公共设施、公厕、小区商业服务网点、游客服务站、设置临时停车点等,注重小区公共空间与服务设施特色的营造。
⑷ 新旧建筑之间的过渡
现代建筑与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之间如何协调和过渡,可以用合理设置过渡界面的方法来衔接它们之间的关系。过渡界面如图32所示。
对于过渡界面的设计可以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与材料,抽象地来表达从传统建筑提炼出来的元素,与传统建筑神似即可。
对于与历史建筑相邻的新建筑,我们可以采用通过虚化自身的设计思路如图33所示,让建筑“谦虚”地存在,如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对于大体量的建筑,我们可以采用简约的玻璃幕墙手法。利用倒影虚化自身,作为一个虚化的背景来处理,造型不能过于复杂。我们也可以把大体量建筑进行体量拆分,用提炼的传统元素,抽象神似的表现手法,达到新旧建筑尺度与形式上的呼应。
图32 过渡界面Fig.32 Transition Interface
老城市就是一本史书。丰富的历史建筑是它们的财富,我们不能因为统一美观就按某种风格来人为“穿衣戴帽”。我们只需要设置合理的过渡界面,让它们协调与衔接即可。漫步其中,移步异景,既产生时代的穿梭感,又能满足人们的历史情怀与记忆。
6 结语
既有建筑改造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没有做好前期策划、没有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长远计划、后期运营不善、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解决好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寻找建筑的地域环境特征,并加以沿用与优化。而面对传统的建筑符号,需扬弃与提炼,不能生搬硬套。既有建筑改造既不是“穿衣戴帽”,也不是复古,更不是改造成高仿真古建筑。我们可以用现代科技与材料神似地表现传统建筑(保护建筑除外),这样既满足了历史的情怀与记忆,又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与使用需求。
建筑的发展必须遵循传承与发展的自然规律。反思改革开放40年来造成的“千城一面”的现状,正是一味追求发展而没有做好传承。拿来主义、崇洋媚外丢弃了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使得国际化现代建筑充斥着每个城市的角落。漫步在现代的高楼大厦及异域建筑群中,我们会感到迷茫——这还是我们的家园吗?
我们必须担负起历史的使命,通过既有建筑改造去修复创伤,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不能再犯方向性错误,给我们的家园带来二次伤害。既有建筑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尽管存在着各种的问题,但仍给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相信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不久的将来,会使我们的家园由“千城一面”变得千姿百态。
图33 虚化自身的设计思路Fig.33 The Design Idea of Virtualizing One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