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横琴山隧道大跨段施工变形受力分析

2020-02-14魏学虎李佳豪安永林雷明锋苏光明周健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导洞云图土体

魏学虎,李佳豪,安永林,雷明锋,苏光明,周健

(1、中铁十六局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101500;2、湖南科技大学岩土工程稳定控制与健康监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湘潭411201;3、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长沙410075)

0 前言

目前在隧道大断面施工中多采用CD 法、CRD 法、双侧壁导坑法进行开挖施工,其中张新亮[1]对大断面隧道CD 法开挖后的围岩、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及围岩应力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赵东平等人[2]对大跨度隧道采用CD 及CRD 法开挖进行分析对比,从隧道初期支护、临时支护安全性及围岩位移及塑性区分布进行分析,并给出二次衬砌距掌子面的合理距离;喻渝等人[3]通过大断面隧道的受力规律及塑性区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对多种开挖方法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给出适合大断面隧道开挖的施工方法。

而最近几年中,对CD 施工工法的研究同样很多,刘杰等人[4]针对CD 法施工工序复杂等问题,对传统CD 法进行改进;侯福金等人[5]针对超大断面隧道,从拱顶沉降、围岩水平位移、围岩应力等指标对不同开挖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半步CD 法是3 种工法中最适合的工法。同时就施工方向而言,肖艳霞与袁帅等人[6-8]针对分叉式隧道讨论了反向施工的施工方法及优越性,但其主要描述相对于传统大跨段至分叉段的施工顺序,采用分叉段至大跨段的施工顺序,从施工效率与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讨论。本文则分析采用CD 法施工时的围岩位移及围岩应力,建立基于大横琴山一号隧道大跨段的隧道模型,分析施工对隧道安全性的影响。

1 背景

珠海大横琴山一号隧道大跨段里程为右线SD1断面 YK1+166~YK1+222(L=56 m)、SD2 断面 YK1+222~YK1+295(L=73 m)、SD3断面YK1+295~YK1+430(L=135 m);左线 SD1 断面 ZK1+155~ZK1+203(L=48 m)、SD2 断面 ZK1+203~ZK1+255(L=52 m)、SD3 断面ZK1+255~ZK1+370(L=115 m)。其中SD1断面最大开挖高度达16.32 m,最大开挖宽度为28.23 m,断面面积大于360 m2,其主要地质结构为花岗岩,围岩级别为Ⅲ级围岩,开挖方法为CD法。

本文为研究隧道施工变形与应力变化规律,对SD1断面反打施工进行模拟,以SD1断面为模型蓝本,建立长度为20 m 的开挖隧道,每步开挖5 m,先正向开挖右半隧道,随后横向开挖至左半隧道,再反打完成,其埋深为91 m。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有限元参数的选取

本模型采取摩尔-库伦土体本构进行模拟,据工程地勘说明书,围岩为中~微风化花岗岩,围岩级别为Ⅲ级,根据岩土设计参数设计值,选取表1参数设计值。

表1 摩尔-库伦土体本构及支护结构参数Tab.1 Parameter of Mohr Coulomb Constituive Model and Support Structure

2.2 模型的建立

使用ABAQUS 软件建立270 m×20 m×160 m 的三维实体单元模型模拟土体结构;建立6 m 梁单元模型模拟锚杆结构,在隧道起拱线以上设置锚杆;采用实体单元建立支护结构,根据SD1 断面衬砌设计图,建立31 cm 初期支护,其内嵌工字钢,以梁单元模拟;建立80 cm 二次衬砌;对土体模型下部边界的X、Y、Z方向进行约束,对左右边界的X方向进行约束,对前后边界的Y方向进行约束,模型网格划分如图1 所示。主线与匝道均采用台阶法开挖,开挖过程如图2所示,开挖步序为右上导洞①→右下导洞②→左上导洞③→左下导洞④,在计算分析步时,设置土体开挖后,随后施加初期支护及锚杆,在中隔壁拆除后施加二次衬砌,模拟隧道开挖。[9]

图1 网格划分Fig.1 Mesh Map

图2 施工步序Fig.2 Construction Step

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1 位移分析

图3 竖向位移云图Fig.3 Vertical Displacement Nephogram

隧道开挖主要产生竖向方向的位移,如图3 所示的竖向位移云图,以隧道进口端为前方向,隧道出口端为后方向,从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步~第四步开挖步,隧道上部的围岩位移随着开挖步序,从前往后依次增大;在第五步~第八步开挖步,隧道上部围岩则整体呈现增大变化;从第九步~第十二步开挖步也可以明显看出,隧道上部围岩位移在远离掌子面的地方较大,在距掌子面较近时较小;在拆除中隔壁后,其围岩向下沉降最大达到13.9 mm。

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大,选取隧道前后中线上地表沉降值,绘制隧道开挖各施工步序对地表沉降影响如图4 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地表最大沉降量达到4.25 mm,而在第十二步开挖及施加二衬后,隧道沉降量变化较大,这是由于十二步开挖隧道产生临空面,导致四步开挖地表沉降集中发生,而在施加二衬时,已拆除中隔壁,这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大。

图4 地表沉降曲线图Fig.4 Surface Settlement Curve

选取隧道上方特征面观察其竖向位移随开挖步序分布,所选取特征面如图5所示,各开挖步特征面竖向位移如图6所示。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第一~第四开挖步中,前步开挖对特征面竖向位移呈扇形影响,不仅对当前开挖步上方有影响,对后开挖步上方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第五~第八开挖步中,开挖导洞上方的特征面竖向位移则随着开挖步的进行,其值逐渐增大;在第九~第十二开挖步中,特征面竖向位移呈树杈形分布,在开挖步上方竖向位移较大,向后开挖步方向位移减小;在第十三~第十六开挖步中,由于中隔壁的存在,中隔壁上方的位移相对较小,向两边变大,最后再变小,最终中隔壁拆除后,竖向位移增大。

图5 特征面位置示意图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Feature plane Position

图6 特征面各开挖步竖向位移Fig.6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Each Excavation Step on the Characteristic Surface

3.2 围岩应力分析

在隧道施工时,随着隧洞的开挖,围岩应力释放,会发生周围土体的应力重分布,因此在研究隧道施工后的应力分布规律来判断应力集中区域,可提出隧道需要检测的位置,并施加支护来保护隧道结构,防止失稳。[10]

图7 为模型部分进口、出口最大及最小主应力云图,并通过提取云图中的数据列出围岩应力值表(见表2)。如表2 可以看出,左拱脚与左拱腰处的主应力绝对值为出口端大于进口端,而右拱脚与右拱腰处的主应力值则正相反,证明先开挖部分的围岩应力较后开挖部分的围岩应力大。

图7 隧道进出口主应力云图Fig.7 Cloud Chart of Main Stress at Tunnel Entrance and Tunnel Exit

表2 围岩应力值Tab.2 Stress Value of Surrounding Rock

4 结论

⑴ 从围岩位移来看,在十二步开挖及中隔壁拆除后,隧道产生临空面,围岩位移尤其是拱顶沉降变化较大,因此此时需要对围岩的稳定性加强监控,防止围岩失稳。对于隧道上部围岩位移来说,在第一~第四开挖步中,开挖使其呈扇形分布,在第九~第十二开挖步中,开挖使其呈树杈形分布,在开挖步上方,竖向位移较大,向后开挖步方向位移减小,此时临空面处位移最大,需着重监控。

⑵ 从围岩应力来看,在拱脚及边墙处产生应力集中,但先后开挖步稍有不同,先开挖部分的围岩应力较后开挖部分的围岩应力大,因此在同一断面处,其左右围岩应力会因先后开挖而有差距,对隧道稳定性产生影响。

猜你喜欢

导洞云图土体
PBA 工法暗挖车站导洞施工应力场分布研究
PBA工法暗挖关键步序对黄土地区车站地表沉降影响研究
顶管工程土体沉降计算的分析与探讨
暗挖车站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导洞环境效应分析
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天地云图医药信息(广州)公司
采动影响下浅埋输气管道与土体耦合作用机理
黄强先生作品《雨后松云图》
不同土体对土
——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分析
土体参数对多级均质边坡滑动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