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养殖中布病防治问题的探讨
2020-02-14蔡光明
蔡光明
(重庆市涪陵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408000)
布病主要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疫病,具备较强的传染性,不仅会在牛羊等牲畜群体中传播,还会传染给人类。 动物是布病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染源, 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怀孕动物的生殖器官分泌物或分娩幼崽时进行传播。 基于布病疫情的严峻性,我国牛羊养殖业应全面提升重视力度,运用多种手段加以有效预防。
1 牛羊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布病防治措施
1.1 血清检测
在牛羊养殖过程中,对于布病疫情的防治,主要可以通过血清检测得以实现[1]。 一方面,每年养殖户都要按时对牛羊群进行血清检测,特别是针对奶牛、奶羊等群体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血清检测, 其余牛羊群也必须保证一年至少接受一次血清检测。 另一方面,在对牛羊群体饲养之前,要对免疫接种的牛羊进行全面的检疫,确保检疫合格后方可进行饲养。
1.2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作为牛羊养殖过程中布病防治最有效的手段,得到了众多养殖者的推崇[2]。 通常情况下,牛羊群接受免疫接种的时间一般为每年的春季与秋季。 牛羊群在接受完免疫接种之后一定要保证在一个月以内不能进行二次免疫, 一个月之后才可以进行二次接种。
1.3 对患病牛羊进行捕杀隔离
牛羊如果不慎感染上布病,身体之中的血液会呈现阳性状态,此时不管是怎样的珍贵品种,都要进行第一时间捕杀。 此种防治措施是最有效的疫情隔离方法,但弊端也是存在的,会对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相关政府应对牛羊养殖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在更好地开展布病防治过程中消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2 牛羊养殖过程中布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未能及时捕杀患病牛羊
在牛羊养殖过程中, 虽然目前防治工作进展势头良好,但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 首当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未能及时捕杀患病牛羊。 众所周知,当对牛羊进行血清检测时,如果血液样本呈现阳性,则说明已经感染上布病,就必须第一时间对阳性牛羊进行捕杀,有效进行隔离。 但一些养殖者可能是因为经济损失等个人问题,未能及时对患病牛羊进行捕杀,导致患病牛羊与健康牛羊同群,健康牛羊群被感染上疫病,加重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2.2 养殖者逃避检疫,对布病防治意识薄弱
一些养殖户因为个人问题对布病检疫逃避,从根本上使得许多感染了布病的牛羊因为没能及时进行疫情检验而混入到健康牛羊群中,将布病疫情传染给其他牛羊。 此外,甚至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从养殖户手中低价购买患病的牛羊到市场上进行售卖,此不良之举更是加大了布病防控工作的进展难度。
2.3 政府缺乏对布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力度
我国政府规定对于养殖户捕杀患病的牛羊给予的财政补贴仅为30%。 因此,基层政府对于布病预防及其捕杀工作并没有投入重视力度。 这就在无形之中使得布病捕杀隔离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 此外,由于部分地区政府财政紧张,并不愿意承担答应给养殖户的30%补贴费用, 为布病防治工作以及捕杀隔离措施带来了重重阻碍。
3 有效提升牛羊养殖布病防治工作力度的建议
3.1 严格监管饲养区,谨防患病牛羊进入
牛羊饲养区内如果在其他地区引进牛羊, 在调运之前必须要经过所在地动物疫病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保证牛羊群无任何疾病,并出具检疫合格证明方可运送至其他地区。 当饲养区内引入牛羊后,必须隔离饲养至少一个月以上,并观察牛羊群活动特征,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再通过当地动物疫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确认外来牛羊无任何疾病方可将其调至饲养区饲养。
3.2 提升养殖者对牛羊养殖疫病严重性的认识
当前绝大多数的养殖户对牛羊养殖过程中易出现的疫情经常忽视。 基于此,要想提升布病防治的效率就必须加强养殖者对牛羊养殖疫病严重性的认识。 每一年的春季与秋季都必须对奶山羊以及奶牛进行集中性的疫情检验。 如果检测出牛羊血液样本呈现阳性,就必须对其进行隔壁,必要情况下进行捕杀,防止布病疫情在牛羊群体中蔓延。
3.3 政府建立完善布病工作目标责任机制并加强技术推广
布病作为人类与牲畜共同患有的疾病疫情, 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一定的劣根性。 感染此病毒就意味着死亡,因而严重危害到人类以及动物的身体健康。 基于此,政府应加大重视力度,建立完善的布病工作目标责任制, 将此项疫病纳入到防控工作的日程之中,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牛羊养殖过程中,科学规范化的措施对于布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但在实际防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基于此,这就需要养殖户与各地政府紧密配合,将牛羊布病防治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从而在有效增加养殖户收益的同时提升牛羊布病防疫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