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日常饲养技术要点
2020-02-14杨杰
杨杰
(广西兴安县农业农村局 541300)
1 雏鸡的生理特点
出壳的雏鸡有绒毛短而稀,体温比成年鸡略低,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等特点[1]。 能够通过采食饲料,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尤其是钙和磷。 而且自身的免疫器官也逐渐发育, 开始形成免疫力,能够对外界环境产生免疫应答,减少疾病的发生。
2 鸡苗的选择
肉鸡的生产性能是具有遗传性的,品种优良的肉鸡生长发育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免疫力强,成活率高[2]。 除了品种外,在选择时还需要挑选雏鸡活泼,发育良好,叫声清脆,还要观察雏鸡脐部是否愈合良好。 发现有精神不振,体质较差以及有残疾的雏鸡要及时淘汰处理。
3 雏鸡的管理
3.1 初饮、开食管理要适当
针对雏鸡在准备进入育雏舍前应当给其提供水温为25℃的凉开水供其饮用。 同时在水中放入电解多维和葡萄糖,葡萄糖的浓度为3%。 饮水后3h 对雏鸡开食,每天需要换3 次水,添加饲料7 次。 1 周龄饲喂7~8 次/d,2 周龄饲喂5~6 次/d,3 周龄以后饲喂3~4 次/d[3]。 最后在晚上10 点左右加入一些凉白开,可以减缓肾脏的负担。
3.2 饲养密度
通常低日龄的肉雏鸡饲养密度较大,1 周龄以内的雏鸡通常达到每平方米的面积内含有43~45 只。2 周龄的雏鸡每平方米中可以放置35~38 只。 随着日龄的增长,每平方米的面积中可饲养的雏鸡越来越少。 一直到6 周龄时,每平方米的面积中可以饲养10~13 只。 如果饲养大型肉鸡,密度还需要进行调整,降低单位面积中的饲养数。
3.3 饲料的选择要合理
饲料的选择在肉鸡饲养中是一项重要工作,选择良好的饲料可以有助于生长发育和体重快速增加, 还具有控制成本的效果。 当前可以选用的饲料较多,要根据所选择的肉鸡的品种进行选择。 如果选择全价饲料进行饲养,需要对生产厂家以及饲料的品质进行筛选。 如果是购买原料用于制作配合饲料来喂鸡,必须要对原料的品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含量和水分等有所了解。 雏鸡阶段的饲料要求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和全面的营养, 还要求饲料容易消化,防止雏鸡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一周龄的雏鸡饲喂采用少加勤喂的方式。 不仅能够提升其采食量,还可避免饲料的过多浪费。 在饲养中还要注意鸡群采食状况的观察,有不合适,要及时调整。
3.4 光照的管理恰当
光照对雏鸡的发育非常重要。当光照强度增加时,雏鸡的活动量就会增加,采食量也有所增加,这样可以促进鸡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也有利于骨骼的发育。 能够提升骨质的密度。 通常在刚出壳后的3d 内,需要的光照时长为24h。这样可以让肉鸡能够便于找到采食和饮水的位置,便于对环境的适应。 而后就开始逐渐降低光照时间,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降低时长至自然光照即可,在冬季可以适当补充光照,但不能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否则能够引起集群的啄癖。
3.5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温度和湿度对于雏鸡较为重要, 由于雏鸡在出生后体温调节机制没有发育完善, 这就需要进行人为调节来达到雏鸡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 雏鸡刚出生后的温度需要在35℃左右,随着日龄的升高,逐渐减低温度。 在调节温度的时候要注意鸡群的反应。 如果鸡群均匀散开,而且叫声较为欢快,就表明温度适宜。 如果鸡张口呼吸,表明温度过高。 如果鸡群出现扎堆情况,表明温度不足。 通常每周下调2℃~3℃,直至舍内温度下降到21℃~23℃。 湿度的高低通常判断标准是以人面部的皮肤处于舒适的情况下属于适宜。通常是在55%~65%,在1 周龄内的雏鸡需要的湿度稍高。
3.6 卫生管理
鸡舍要常打扫、勤出粪,及时将舍内的污染物质清除。 清扫后还要进行消毒,在消毒时需要对鸡舍内的器具、墙面、地面进行的喷洒,通常每周需要消毒鸡舍内2~3 次。 还要对进入养殖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 防止将病原微生物携带进入鸡场引起发病。
4 雏鸡的疾病防控
肉鸡需要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免疫程序。 通常需要免疫的疫苗有三种,分别是马立克氏病疫苗、新城疫疫苗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 马立克氏病疫苗在1 日龄接种,新城疫疫苗在7d、25d 和35d 进行接种。 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在14d 和21d 进行接种。也可以根据养殖场的情况进行调整接种时间和接种疫苗的品种。 对于细菌或是支原体,可以通过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预防,对于寄生虫,通过使用相应的驱虫药物进行预防。 鸡场还需要保持鸡舍的清洁卫生,而且需要制定出消毒程序,对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 可以减少环境中病原数量,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