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控对策

2020-02-14董益闻郭文洁

今日畜牧兽医 2020年2期
关键词:耳病猪群流产

董益闻,郭文洁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 113122)

1 流行病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为蓝耳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猪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母猪流产、死胎、弱胎,公猪配种率下降,育成猪呈现呼吸道症状,仔猪容易死亡[1],通常呈地方性流行。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仅感染猪,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都可感染, 尤其是以妊娠母猪或刚刚出生的仔猪最为易感。 蓝耳病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为接触性感染、主要通过空气和精液传播,同时也能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 易感猪可以通过多种器官(包括子宫内接种)等多种方式而感染病毒,猪通常会在感染病毒后的15~90d 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染给其他易感猪。 易感猪和带毒猪的直接接触或与被蓝耳病病毒污染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感染猪的流动性同样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持续性感染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2]。

2 临床诊断

猪蓝耳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疫情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而在蓝耳病暴发的同时,猪场的生产效率通常会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猪场内母猪的流产率升高与仔猪成活率降低。 如果在半个月内猪场逐渐出现母猪流产或早产率超过8%、死产占产仔数的两成及以上、或仔猪出生后1 周内死亡率超过25%,保育猪出现厌食,体温快速升高,出现呼吸困难,耳、阴囊、阴户出血,发绀, 皮肤毛孔出血等变化时, 我们就可以判定为蓝耳病疑似病例,这些可以看做是疾病发生的先兆,需要我们引起特别注意[3]。如果要进一步确诊病例,则还需要对疑似病例做血清学检验。

3 防控对策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同时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猪病聚集地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我们也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防控。 笔者认为,对于蓝耳病来说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综合防控,提高猪的免疫力,重点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控[4]。蓝耳病可以总结为4 个发病节点,分别是母猪的妊娠后期,生长猪的哺乳后期(3~4 周)、保育期(6~7 周)、育成期(15~16 周)。 注重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止引入PRRSV 新毒株,做好人员、运输工具、物品的清洗消毒, 封闭管理, 严格引种检测也可避免引入带毒种猪。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可破坏机体自身免疫防御系统。一方面使机体清除体内各种病原微生物及有害物质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甚至完全丧失,以致于从前一些没有发生的或出现较少的猪病(如猪伪狂犬、猪口蹄疫、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感染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行,尤其是混合、并发或是继发感染症状逐渐增多; 另一方面则是减弱自身机体特异性免疫机能,这样会造成机体免疫失败。 因此,参照“荷本解热方程式”结合PRRSV 感染猪群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药物预防保健方案,以有效控制其继发感染,改善猪群体质,提高其抗应激能力及抗病能力,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前, 我国很多猪场对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还存在存在误区,如不重视生物安全措施在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过分依赖疫苗、 缺乏对此病的检测与评估。 特别是在活疫苗的使用上,养殖场存在着很多乱象,盲目、过度、长时间使用多个厂家生产的不同的活病毒疫苗,让猪场蓝耳病野毒呈现多样性,进而重组使得致病性增强。 活疫苗的“安全性”问题需要注意,这些有可能会直接导致免疫猪群的发病、引发妊娠母猪流产、仔猪发病、甚至是免疫猪群的继发性细菌病的发病率上升。

4 结束语

疫病要防控于未然,给予高度重视。只要是影响到猪体质的因素我们都应该给予重视, 并且只要是有利于改善猪体质的措施我们要积极采取。 任何有利于提高生猪免疫力的措施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群都是必要的。

猜你喜欢

耳病猪群流产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流产后需要注意什么
别自责,自然流产不一定是你的错
为什么不能隐瞒不愿提及的流产史
流产后需要注意什么
猪蓝耳病的防控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