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2020-02-14高凯刘恩泽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高凯,刘恩泽

(大连大学,辽宁大连 116622)

2018年6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把“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作为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为振兴本科教育指明了奋斗方向。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实质也是在坚持人本主义。“以本为本”需要尊重学生自然属性,重视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尊重学生成长的阶段性需要;“以本为本”需要重视学生兴趣和动机。本科教育如何避免理论灌输,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是事关高教大计的关键课题;“以本为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实现自我,是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如何以人本化教育思潮为核心依据构建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本科教育必须应对的问题。在新时代,探究“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新理念与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机融合,对于高校内涵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理论来源

1.近代“人本主义”教育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人本主义教育观开始兴起。以卢梭、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自由是人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因此,教育要适应并尊重人性。“假如一切事情都按照学生的能量去安排,这种能量自然会同学习与年龄一同增长”。[1]该学派坚定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重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倡生活化教育,反对理论说教式教学,主张实物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直接接触事物。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人本观”则创造性地用观念心理学拓宽了“人本主义”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德育”和“兴趣”两个重要概念。该学派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2]该论断的产生影响了后来“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为中心”的德育体系建设。同时,该学派还认为:“兴趣是指心理上积极的活动,也意味着自我活动,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培养人”目标的首要条件,如果教育使学生丧失兴趣,那么教育在培养人上将会一事无成。而马斯洛的“人本观”的精髓则在于“动机论”和“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关于人的动机理论中认为:“人有许多似本能的需要,这些需要很容易被压抑,通过学习、文化期望、社会规范和道德都可以轻易地将他们掩盖”[4],提出人的动机是人的需要,进而把需要又分成七种水平,即需要层次论。他提出人类内在的本性是好的,教育要适应人性。人的需要就是人的动机,“自我实现”是人的高阶需要,教育必须考虑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开发学生潜能,培育学生创造力。学校教育要考虑学生需要达成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2.教育心理学上的知识观。知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集成,渗透着人类认识的全部过程。知识在教育心理学上是指“个体已经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活动,个体内知识具备主观判断性,个体外知识则具备客观现实性”[5]。习得知识作为学校智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承担着传递文化、创造文明的重要使命。广义上,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主要是指个体以言语信息为载体掌握知识的过程,简而言之它回答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它是学校智育体系的核心之一。程序性知识是指知识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操作步骤,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简而言之就是回到“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的习得非常重要,特别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规格越来越高。基于上述论断,“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知识习得重要性的讨论之上的。其中“四个回归”中“回归常识”重要论断,就是以教育心理学上“知识习得”的重要性而展开论述的。

3.教育学上的师德观。师德是教师做好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教育学上,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庄严性、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区别,就在于教师能动地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劳动对象。[6]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传递文明上,正如19世纪俄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教师是克服人类恶习的重要因子,是过去历史上高尚人物和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7]。教师劳动对个体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个人和他人价值提升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作为培养人的劳动,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自己,这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劳动活动。基于以上论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四个回归”中“回归本分”的理念,源自于教育学上强调的师德建设,理解好师德观,对于贯彻落实教师“回归本分”尤为重要。

4.马克思主义爱国观。马克思主义爱国观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孕育而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爱国观是站在全人类和无产阶级的角度论述的。[8]他们认为,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爱国是人们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是人们对于国家深厚情感的内在体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都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从古至今我们经历了“华夏一统”、“救亡图存”、“国家独立”、“自主开放”、“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观。时代发展到今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形成了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爱国观,这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主题。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性与教育性相统一,要求青年扎根人民,奉献祖国。马克思主义爱国观构成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重要理论来源,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爱国观的文化基因,也是“回归初心”、“回归梦想”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源泉。

二、“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科学内涵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与教育学上的人本观、知识观、师德观和马克思主义爱国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坚持“以本为本”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关键前沿。“以本为本”从字面上解析是指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认识到本科教育是学生个体知识累积的关键阶段。“以本为本”的“本”是在“人本观”的基础上,了解和把握大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与“兴趣”,有针对性地对青年进行引导教育。“以本为本”有三层含义:一是要针对学生的成长特点。在人才培养阶段性规律上,从纵向上看,本科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延展阶段,是研究生教育的前沿部分,是步入社会的关键准备期。做到“以本为本”,就要考虑到本科阶段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根据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本科教育。二是本科阶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生动力”。本科阶段,学习时间相对自主,学生在自控力不足的情况下,易产生对学业的漠视心态。加上部分课程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打消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科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兴趣为引导,增强学习内生动力。三是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上就曾提出“自由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构想。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也始终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的理论遵循。因此,搞好本科教育,要充分认识教育主客体的关系。综上,在“人本观”视域下的“以本为本”,关乎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高教大计,以本为本”绝非危言耸听。

2.坚持“四个回归”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遵循。“四个回归”是指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回归常识源自于上述教育学上的知识观,本科高校必须坚持“知识本位”导向,本科教育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获取真知识,求得真学问,提升真技能,获取真本领。回归本分是对教育学上师德观的具体实践。高校教师潜心从事教学,以育人为己任,就是教师的本分。回归初心是指本科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航学生成才,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融合,倾心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回归梦想是指教育学生奉献报国,培育学生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教育学生将自强不息的品格体现在奋发图强、奉献祖国的精神品质上。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1.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战略。从战略地位上看,打造具有中国新时代特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导。面对经济快速发展下社会变革的巨大挑战以及思想多元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仅靠传统的思政工作模式是难以完成转型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扎根现实,深刻剖析新时代本科教育理念、规律、路径,探索本科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结合,巩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的灵魂主线。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是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思路,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大体系的灵魂主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有利于构筑起以常识、师德、方向、梦想四个层面为基准的全新工作格局。同时,这一四维格局在实践中可以演化出不同的路径模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朝着“生活化”、“浸润式”、“渗透式”、“常态化”教育方向转变,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代使命担当的灵魂内核。

3.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实后盾。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拥有一支德能兼备的教师队伍,这是高等学校立身之本。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明确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9]这是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根本任务,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实效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的基本框架,就是明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回归本分”就是要求全体教师要筑牢立德树人意识,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以德施教、率先垂范,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激励和影响青年。

4.提高学生政治站位的基本保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给人们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论。”[10]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11]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归常识”的主渠道,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育“智”根本,达到“以学立身”的目的,提高学生政治站位。

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指导方略,也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指南。

1.在“回归常识”理念指导下构筑课上课下双向育人路径。第一,构建课上提质模式。课堂是学生构成日常学习行为的重要客观条件,课堂的建设与利用直接关系到政治理论知识的覆盖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教”。教育者要“主动对教育对象群体的“脉象”进行“把脉”,主动增强思想教育供给结构对教育对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12]。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顶层设计、教案编写、教学教法使用上开展对教育对象的需求调查,善于利用小组讨论、爱国基地参观、观看影像资料、体会心得分享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温度”、理论有“深度”。其次,要善于发挥朋辈课堂学习的作用。思政课堂的“教”并非局限于教师,朋辈课堂的开发与利用同样重要。要提倡班级全员参与思政课堂讲授的全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主题课,通过思考、讨论、实践等多种课堂教学途径获取政治理论知识,达到“回归常识”的目的。最后,从课堂提质实效性上着手,将考核多样化,采用“‘雨课堂’等互联网测试+课后测试+小组展示+实践教学+课程测试+综合表现”等5+1的考试模式,改变成绩作为学生评价指标的传统考核模式。

第二,构建线下网络工作矩阵。网络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是一项具有“回归常识”属性的系统工程。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是引领青年的新阵地。开展网络政治理论主题学习活动,能做到政治学习不脱离青年成长的特点和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通过开设网络思政专题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主页等媒体平台,加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理论内容的供给,以图解、知识架构解析、漫画等方式创作网络文化作品,旗帜鲜明地传播知识,为“真学”提供内容基础。通过原创性网文、原创党史知识短片、原创漫画图解等网络融媒体作品征集,深入激发学生创作活力,赢得学生共鸣。

2.在“回归本分”理念指导下构筑师德师风育人工作路径。第一,构建师德师风培育工程。“回归本分”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以德立身,育人者要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多元多变的今天,高校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学生“三观”的形成,要切实加强教师岗前培训,构建师德师风培育工程。要引导教师站稳政治立场,在政治担当、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向学生的内心传递坚定的力量,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要引导教师塑造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职业修养,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哲学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事关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一流学术成果产出,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制度。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13]因此,在评价标准方面,要将师德师风列为教师考评的第一标准,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方面,强调多元化。构建教师评价共同体,从学生、单位部门、学术机构等多方面采纳评价意见,也可加入社会、家长双向评价机制。在评价体系方面,要突出分层、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性质构建评价体系。

3.在“回归初心”理念指导下构筑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路径。第一,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工程。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具备广阔的视野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非思政学科的教师要自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善于运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研究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理论,了解中国国情,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最新理论成果。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理工科专业课程要高度重视课程的价值引领工作,善用对国家、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理工科人才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追求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思政课教师也要善于挖掘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资源,要自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资源再创造,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互补。

第二,构建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模式。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治理论知识以其宏观性为其他学科提供着方法论的指导,同时,其他学科知识也为思政理论知识注入实践案例,两者之间存在融合的可能性。要善于挖掘历史文化知识,将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使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做到以文化人;要善于利用语文学科的语言感染力,通过爱国诗歌入课、朗诵歌颂英烈诗篇来宣传历史英烈的先进事迹,让思政理论知识更有情怀;要善于运用艺术学科的独特优势,利用中国优秀歌曲、革命艺术画作、古今书法作品等丰富学生体验;要善于抓住理工学科的历史人物、典型工程以及对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哲学思考为思政理论课提供案例素材,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获得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4.在“回归梦想”理念指导下构筑文化铸魂育人工作路径。第一,构建红色文化引领工程。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梦想”目标的实现有着助力的功能。构建红色文化引领工程,一是要挖掘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有效整合,提炼出易于当代青年接受的教育内容,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基因。二是要创新教育手段。采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多种手段,建立红色教育课程、红色教育基地、红色实践线路,开辟网上红色教育互动资源,多渠道、多手段进行教育引导。三是要善于就地取材。通过“本土”红色资源,引导学生见贤思齐,推动红色文化学习教育与区域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第二,构建综合素质提升系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达到“回归梦想”的目的,要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顶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系统,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探索理论认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拓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模式。一是要紧扣实践育人,努力从第二课堂作用发挥上激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牢牢把握实践育人的功效发挥。通过搭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企合作平台,更好地服务学生成人成才。二是要抓好引领性工程,在凝聚青年思想上下功夫。通过党课、团课、团训等形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是要抓好示范性工程,通过典型示范,对标榜样,激发广大青年开拓进取的内生动力。

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最核心的还是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推动“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目标的有效衔接,将提高青年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放在首位,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