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高校校训涵养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2020-02-14陈小环

关键词:校训价值观师生

陈小环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 363000)

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立场、育人理念、学术精神、治学态度的体现。优良的校训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是涵养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以高校校训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校训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活水之源、活力因子。如何加强对高校校训精神的解读与宣传,充分发挥校训的导向、引领、凝聚功能,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凝练表达,是广大师生所需恪守并践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五千年厚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高校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契合、源泉相同、教育目标一致。

1.本质契合:高校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校训集中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办学特色的高度浓缩。作为中国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校训不仅是大学的精神表现,也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校,其校训侧重点不一,但都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训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相统一、相契合。优良的校训集中体现了发奋图强、立志报国的爱国精神,勤于治学、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诚实守信、敬业乐群的为人之道,完善人格、提升能力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符合时代要求,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旨。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都要求学生胸怀国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集美大学的校训“诚毅”,倡导学生诚信处世、秉持正义、志存高远。上海理工大学的校训“信义勤爱,思学志远”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不谋而合。

2.源泉相同:高校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和大学校训制定的深厚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紧密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创新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精神的活力融入时代精神的开放性、创新性、超越性中,展现其时代魅力与价值,创造出更加富有活力的民族特色。”[1]校训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也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纵观我国高校校训,可以发现许多校训的表现内容和形式都充分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撷取传统文化典籍或者格言警句提炼而成。如清华大学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取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取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源自《礼记·大学》。苏州大学的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中的“养天地正气”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等等。

3.目标一致:高校校训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高校校训文化传播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相统一,目的都是教育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引领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高校校训是学校在办学理念指导下提炼出的用以指导师生思想与行为的准则,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重要的教育功能,旨在帮助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校训不仅告诉师生如何“为学治教”,同时也教育师生如何“为人处事”。如广西大学的“勤恳朴诚,厚学致新”,山东大学的“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邮电大学的“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对外贸易大学的“博学、诚信、求索、笃行”都体现了高校对师生形成优良品德的期望,旨在引导学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师生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修身养性、提升品德,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相一致。

二、校训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力因子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联系点。“大学校训教育,正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切入点、契合点和共振点。”[2]高校校训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以校训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发挥校训在传承文化、塑造人格和引领价值风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进一步丰富校训的文化和时代内涵。

1.校训传播是培养和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要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要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典型特征,借助大学生认可、接受的传播媒介。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校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引领作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和渗透力,其影响的显度、广度、深度和长度是其他大学文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良的校训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孕育的传播平台和有效文化载体。可以说,“深入宣传教育、持续建设校训就是在播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3]

2.校训传播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大学校训教育正有着润物无声、深远持久的育人效果,能充当“空气”这一介质。校训用词简洁精练,言简意赅,虽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寓意深刻,同时琅琅上口,易于传诵,便于宣传,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和为人的责任。“大学校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直观体现。”[4]解读、宣传、弘扬校训精神的过程,就是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过程。通过对高校校训精神的解读与宣传,生动化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具体要求和精神内涵,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从而能起到润物细无声、掷地有声的效果。

3.校训传播有助于发挥核心价值观在师生中的引领作用。校训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浓缩,反映了学校的办学风格和教育追求。校训背后是做人的信仰、国家的信仰和民族的信仰。“诚信、仁善、气节、自强、奉献、致远”等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校训中都有体现:如安徽财经大学“诚信博学、知行统一”,湖南师范大学“仁爱精勤”,河北工业大学“勤慎公忠”等。弘扬校训精神有助于充分发挥校训的思想引领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使校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优秀文化、价值理念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增强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引导师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

三、当前高校校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深入了解高校师生对校训的认知现状及校训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况,综合浏览了全国200多所高校校训,并针对福建部分高校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当前高校校训文化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训“四化”严重,没有体现办学特色。袁贵仁指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5]高校校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优势,理应基于高校的特色和办学宗旨来制定。然而,当前不少高校在制定校训时没有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风格,校训存在雷同化、宽泛化、格式化、苍白化现象,语言缺乏个性、内容雷同、知晓度低,可操作性不够。笔者对国内200多所大学校训进行分析,在“四词八句”形式校训中,有4条校训被多所高校共同使用,8所学校的校训都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27所高校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208所高校使用了“博学”,136所高校使用了“厚德”。不少高校的校训内涵空泛、流于形式,风格雷同、缺乏特色,校训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严重制约校训载体功能的发挥,难以实现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2.校训宣传力度不够,育人功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部分高校没有正确审视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对校训的宣传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将校训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宣传手段单一,较少开展校训宣传教育、校训精神解读和校训文化传播活动,校训精神没有有机融入到学校的育人工作中。调查显示,不少高校师生记不住校训,或知道校训但不明白校训的内涵,不了解校训包含的精神。甚至有学生认为,校训只是一种形式,陈旧严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有可无,对自身的价值影响不大。师生无法认同和理解校训的意义,自然无法自觉传播和践行校训精神,校训应有的导向、激励和凝聚功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3.师生对校训关注不足,没有践行校训精神。“校训的意义更在于践行,它不单是师生个体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规范,更是学校坚守大学之道的精神围墙,引领着大学所有为和所有不为。”[6]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校训建设成为一种口号化标语,普遍缺乏可持续的校训建设指导,偏重对校训文本的宣传,师生对校训的关注不足。忽视校训精神的践行,停留在将校训写在文本上,没有将践行校训精神融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没有将校训精神内化为道德遵循和为人处事的准则,极大地影响了校训引导激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四、依托校训涵养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校训是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重要抓手。高校要深入挖掘校训的精神内涵、价值底蕴,把弘扬校训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切点,不断丰富教育手段,增强校训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1.丰富校训文化内涵,赋予校训新的时代精神。校训根植于学校的历史,不仅是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要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下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追求。只有保持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精神,体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做到风格独特、思想深邃,才能更好地发挥校训的作用,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在传承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校训的文化内涵,及时赋予校训新的时代精神,彰显新时期的教育追求,用鲜明的时代特色赋予它长久的生命力。如南京师范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于2002年正式提出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这一体现学校办学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校训;云南大学的校训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变化,从“自尊、致知、正义、力行”到“诚正敏毅”,到新时期的“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校训,新校训呼应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不甘人后的精神,对于广大学子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2.加强校训文化宣传,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高校要大力加强校训文化宣传,注重环境设计,通过对学校教学楼、校道、建筑等的命名,寄寓大学的精神追求,把校训内容物化、外化为校园景观,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启迪。要整合宣传资源,在学校宣传册、招生简章、校历、学生手册、录取通知书、荣誉证书、网站、校报、校园卡、校车等对内对外宣传媒介上嵌入校训;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线上线下相结合传播校训精神,通过系统、立体化地宣传,让校训随处可见、随时可感;要把握重要节点,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等活动,深入阐释校训的由来和内涵;开展系列活动,通过演讲、征文、书法等各类形式开展学习校训、感悟校训、重温校训教育活动,传播校训文化,弘扬校训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训宣传流淌进学生心田,深深根植于学生脑海,切实嵌入学生的行为习惯。

3.强化校训践行,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要将校训精神融入到学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文化建设中,通过教学实践、“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将校训践行融入校园文化、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志愿服务、文明校园创建、创新创业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让大学生在生活点滴中践行校训精神,借助校训文化传播的独特优势,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知行上面临的困境,通过文化引领和主旋律的彰显,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行为体验,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于行为自觉,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价值回归。

4.讲好校训故事,增强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每所高校的校训都有独特的由来和故事。要充分利用校训故事寓意深、流传广、接受度高的特点,凝练校训故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点,深入挖掘师德模范、优秀学生、杰出校友等典型人物践行校训的先进事迹,赋予校训生动、鲜活的阐释,发挥校训精神的激励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渗透其中。如中山大学每年邀请杰出校友出席毕业典礼,与毕业生分享他们笃行校训、感恩社会、服务国家的体会,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可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优秀校友访谈、寻访杰出校友的足迹等活动,邀请相关专家、知名校友讲述“校训与人生”,通过身边的校训故事,诠释校训的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践行校训,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校训价值观师生
我的价值观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