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荣誉感的培育与提升

2020-02-14李惠张雪莹杨璐一

关键词:荣誉感荣誉委员

李惠,张雪莹,杨璐一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高校班级心理工作作为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中间层,起着学院与宿舍联络的桥梁作用,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的重要支撑,对提供班级同学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心理环境氛围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班级心理委员是班级心理工作的负责人,其个人的品行、认知、情绪、投入等关系到班级心理工作建设和学生心理成长。关于荣誉感,心理委员们广泛认同,它属于心理的范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激发自己服务班级同学的精神力量,是促进自己贡献班级工作的稳定动力,由荣誉感所带来的认可感、价值感、自豪感、责任感、被信任感等一系列积极的情绪体验,又对个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塑造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健全、健康、稳定的工作荣誉感,对于完善心理委员心理品质、提升工作成就感、落实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有重要价值,同时它也能够促进个体创造思维发展、幸福感与获得感体验,成为个体能动性、集体奉献精神持续的内在动力。促进班级心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渠道,是抓住班级心理委员这个中坚力量,从提升班级心理委员个体荣誉感开始,筑牢班级心理工作的稳定根基。

一、荣誉感的存在机制与组成

荣誉感(feeling of honor)也称名誉心理,库利(C.H.Cooley) 称为“求荣誉”的心理、托马斯(W.I.Thomas)称为“求荣誉”的愿望。可以看出,有“求”就有“需”,需要不仅包含人的生理特性、社会特性,还含有人的心理特性。荣誉感作为一种心理需要存在,是人的活动的心理机制。因此,“需要”这个荣誉的内在心理机制,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作为个体的追求,能够促进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生与进步,是个体动机和行为的内驱力。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生物”,人有生理、安全、基本情感与归属等低一级需要,也会有高一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即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承认的需要,包括自尊、自信、信任、认可、名声等,因此,荣誉感一方面来源于特定外界物质奖励、精神鼓励或正向评价需要带来的自豪感与价值感。人区别于一般动物,有意识、情感、意志,有自我实现的超物质与超生理的需要,即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潜能的需要,包括道德、创造、自主、幸福、公正等。另一方面,来源于个体对所从事行为需要所感受到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前者强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行为归属,代表集体对个体的教化与规训,通过社会期望促进个体行为认同,偏工具性荣誉心理。后者强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情感归属,代表个体对集体的责任与贡献,通过角色扮演促进个体情感认同,偏理想性荣誉心理[1]。

工具性荣誉心理和理想性荣誉心理组成了人的健全的荣誉心理,即荣誉感,“求荣誉”心理或愿望在“个人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2]。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或要求下扮演或承担某种社会角色、操作或践行某些社会行为,通过个人系统影响社会集体系统,集体为了管理、成效、统一,对个体进行某些义务制约,奉行求实、勤干、奉献等标准,通过公开奖励促使个体产生和深化行为认同;从社会系统中获取荣誉的欲念又可能会引起周围集体成员的竞争,陷入名誉至上的恶性竞争,在“超我”的社会贡献氛围中凸显“本我与自我”的个性张扬。因此,健全、健康的荣誉感,不仅有工具性荣誉心理这个客观尊严,还要有不依附于外界工具的、发自内心的主观尊严,即理想性荣誉。当由于过分依赖形式或权威产生的荣誉,导致个体能动性、集体奉献精神的淡化或丧失,那么,荣誉感将会是一种扭曲了的自我心态、隐藏了的利己主义。这时,理想性荣誉心理恰好能发挥作用,它促使个体能动性地追求发展或进步,承载着责任与义务,摆脱了利己主义的危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又比纯粹的利他主义更稳定。因此,双重荣誉感的组成,建立起某种可见的标准,使得个人可以凭借某个标准尊重自我,同时也意味着其他人可以根据同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确实有资格尊重自我以及获得他人的尊重[3]。

二、荣誉感是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内在动力

班级心理委员是班级学生干部成员的特殊角色,是做人心理建设的工作,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既包含了风险、原则、技巧,又植入了爱心、真心、信心,这份特殊的身份与职业,就需要荣誉感的支撑与延续,需要心理委员对班集体的认可与行动,由此带来工作自豪感与价值感;需要心理委员对班集体的依附情感,由此带来获得感与幸福感。

1.爱班敬业的源动力。心理委员岗位相比其他班干部岗位,缺少的是同等重量级的地位与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就比较困难,如何获得班内同学的信任与好评,就需要心理委员做好应对困难与孤独的准备。亚里士多德曾指出,荣誉带来的愉悦超越了仅由嗜欲的满足而获得的愉悦。有荣誉感的心理委员,内心是一种自足的状态,让人感受到的是积极乐观与充足能量,他们与班集体紧密相连,爱护维护班集体、尊重奉献心理委员岗位。荣誉感之于心理委员,能够成为其爱班敬业的源动力,在工作困境与冲突时,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状态,传播正能量,体现心理工作者职业精神。

2.和谐美好的价值追求。心理委员的工作不仅是事务性的传达信息,更多的是走进大家心中,获得信任,若以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态度对待同学,不仅无法布置和完成工作,更无法做好基本的心理服务工作。有荣誉感的班级心理委员,相对于单纯地行使权力和职责而言,突出了其精神价值追求,是以为班级同学创造和谐美好心灵家园为目标。荣誉感之于心理委员,既来自外在的授予与认可,也来自内部的接纳与认同,更是作用于班级心理服务工作,在细致周到、倾心倾听、耗心费时、遵守保密等工作要求下,支撑着心理委员建设和谐美好精神家园的热情与信心。

3.稳定德性的行为方式。班级心理工作是一份复杂的、充满挑战的工作,不仅需要心理委员的岗位责任感,还需要公共参与管理能力,更需要有德性的处事行为方式。就像在国家社会治理中,政治哲学家们将公民德性作为现代社会进步的标配一样,“城邦的善良却与命运无关,而是在于知识与意愿。要想成为一个善良之邦,参加城邦政体的公民就必须是善良的。”[4]若德性仅来自于外部塑造和规定,那是出于别人的利益或共同善,强调的是对他人和群体的责任和义务[5],是低阶段的、不稳定的。有荣誉感的德性,关注和结合了个体内在自我部分,成为了一种有性格、有品性的德性。荣誉感之于心理委员,能够使其在外在行为准则与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平衡,在履行自身工作职责的同时,果断行事、公正处之、善以待之,让班级同学感受到真诚与信任。

三、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荣誉感的培育与提升

从荣誉感存在的“需要”心理机制以及其“需要”的两种来源组成看,它对个体发展与成长以及社会进步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正面的心理感受、超强的内在动力、高尚的集体意识。因此,加强班级心理委员荣誉感的培育与提升,是做好班级心理工作、抓实高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的重要议题。

1.完善荣誉奖励制度,设立工作专项考核标准。通过设立心理委员工作专项考核制度,设置相应的评优项目,强化心理委员荣誉意识,建立集体归属感。对荣誉获得的标准、授予等给予明确的规定,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仅从制度和形式上让心理委员们感到价值与尊重,还能促使个体产生对工作角色和集体的思想与行为认同,引领个体发展、提升管理成效。心理委员的考核标准,要将日常工作中工作日志或记录表的文字信息,班内举办心理文化活动的数量、效果和影响力,以及参与学校和学院心理工作培训情况的量化数据,结合班级学生、学院(心理)辅导员和学校心理教师的定性评价,作为心理委员工作的综合测评分数。同时,设立全校“十佳心理委员”或“优秀心理委员”评优机制,结合个人考核的量化数据和定性评价材料,采取自评、他评和现场展示、评比的竞赛模式,通过评选确定荣誉获得者。

2.培养心理知识底蕴,加强个人业务素质提升。有一定的心理知识是心理委员的重要任职要求之一,它是心理委员区别于其他班干部的能力素质。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对专业人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工作知识和应用技巧,拥有一般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耐心、接纳、尊重等职业素质,才能与班级同学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顺利开展班级心理工作。因此,拥有厚实的心理知识底蕴,能够增强心理委员的职业感与自信心,对待这份工作才会有成熟、稳定的评价,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与高尚的荣誉感。培养心理委员心理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组织实施心理委员校本培训,结合课堂教学、案例研讨、评比观摩、角色扮演、团体活动、参观考察等方式,以工作岗位职责、职业道德、一般工作技巧、班级心理活动组织等为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需要开展不同专题模块的心理知识传授,采取公共问题和特殊问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层次需要的心理委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在班级活动、日常谈话中有效地实施带有专业性质的心理教育。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导心理委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研究或调研,分析问题成因,探讨解决问题对策,形成心理教育规律,培养自己的“创造型”、“专家型”心理委员。

3.重视自我心理获得,注重个体心理资本的培育。心理委员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实施的重要层级,在“宣传、关注、倾听、报告”[6]的工作职责框架下,对他们更多的是任务要求和心理工作职业道德的约束,往往忽略了这也是一个个有着心理需求和成长愿望的个体。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学生,在学习、人际、情绪、情感等方面也需要得到积极关注和引导,他们的言行举止、情绪表现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周围同学。心理工作岗位承载着知识、素养、道德、责任、奉献等特殊性,能否产生工作挫折后的正面心理感受、积极乐观情绪、工作热情与希望、主动应对困难和创伤后成长的韧性,是克服盲目利己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形成健全健康荣誉感的内在动力。老师、同学、心理委员个人,都应允许心理委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人际、学业、生涯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心理委员的心理获得,注重个体“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心理资本的培育[7],一方面,强调心理委员个人修养时的自我反省能力,能够积极面对自身困惑、理清自身面临的问题,以及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不同问题需求和困扰的群体,定期和及时组织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座谈会、沙龙会等,鼓励心理委员工作问题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心理委员自我资源的及时补充和有效整合。◆

猜你喜欢

荣誉感荣誉委员
这是我们要的集体荣誉感吗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获得的荣誉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农村文化月“千村计划”“农民文学奖”发起人张一一:农民文学奖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荣誉得主们都说了些什么?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获奖荣誉统计
代表、委员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