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为肛周脓肿1例
2020-02-14秦蕾,刘莉
秦 蕾,刘 莉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中医肛肠科,北京 10085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24 ~ 2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1]。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生长、浸润,常引起痛经、性交痛、排便痛等盆腔疼痛,还可造成不孕、月经失调、包块、结节等[2]。子宫内膜异位多发于卵巢,21% ~ 24%可发生于乙状结肠、直肠、直肠阴道隔、腹壁、会阴等生殖系统以外部位[3]。本文报告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为肛周脓肿1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6岁。2015年4月3日因“肛旁肿块伴疼痛1年”以“肛周脓肿”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中医肛肠科。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旁肿块,伴疼痛,于外院诊为“肛周脓肿”,多次予抗感染、消肿、对症镇痛等治疗,上诉肿痛症状反复发作。既往孕1产1,分娩时曾会阴侧切。专科检查(膀胱截石位):外阴至肛缘3点可见长约3 cm侧切瘢痕,肛缘1 ~ 3点可见3 cm×2 cm肿块,指诊肿块质硬,局部皮温不高,触痛(+)。直肠核磁:肛管左前阴道后方可见大小约26 mm×20 mm×30 mm等T1、长T2信号,DWI稍高信号,反相位信号未降低,增强后中度持续强化,良性非肿瘤性病变,子宫内膜异位不完全除外。追问患者病史,自诉月经来潮时肿块增大,疼痛症状加重。考虑“既往诊断不符,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2015年4月7日患者月经结束后第5天在低位骶管麻醉下行手术切除,术前予结肠灌洗,术中于1 ~ 3点肛缘肿块处行一切口,可见囊壁,予完整剥离至术野见脂肪组织,探针探查病变未与肛管相通,病变组织切开后可见暗红色腐肉样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回报:(肛旁肿块)组织充血水肿,其内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予抗感染、中药坐浴等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至2020年4月,未复发。
2 讨论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说法。有研究提出子宫内膜种植学说,特别是医源性种植与会阴侧切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形成密切相关[4-5]。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肛周脓肿临床症状相似、发病部位均在肛周,而临床少见,肛肠科医生由于对该病缺乏认识,常误诊。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除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肛周肿块伴疼痛外,还有以下特点:1)既往多有会阴撕裂伤或会阴侧切史;2)临床症状具有周期性,表现为伴随月经来潮出现肛周肿块增大、疼痛、出血等,月经结束后上述症状可减轻;3)肛肠专科查体多可见会阴手术瘢痕,肛周或直肠包块或结节经期增大,经后缩小或消失,多无通向肛内的硬条索,肛门镜检查无肛窦感染征象[6];4)辅助检查:超声表现为不均质的低回声肿块,可见点状或条枝状血流信号,月经周期不同时间段观察,可见月经前期肿块增大,回声减弱,血流信号增多,经后肿块缩小,回声增强,血流信号减少[7];直肠核磁可以准确定位,并能反映病变范围,对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6]。病理诊断是确诊本病的金标准,典型表现为镜下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但是上述结构可因异位灶反复出血、上皮细胞剥脱而遭受破坏,此时只要镜下发现内膜间质细胞、腺体和含铁血黄素3种成分中的2种即可诊断[8]。
本病例的误诊原因是临床医生对该病的特征缺乏认识,病史采集不够详细,缺乏相关辅助检查,未综合分析及鉴别诊断。因此,临床工作中采集病史要详尽、查体需全面、需配合辅助检查,应多方位分析思考才能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