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羊生产学》教学实习改革

2020-02-14段春辉张英杰刘月琴

今日畜牧兽医 2020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生产专业

段春辉,张英杰,刘月琴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071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年—2020年)》 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实践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2019 年是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实行“3+0.5+0.5”培养方案的第一年,该培养模式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化畜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前3 年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1 年由半年的教学实习和半年的毕业实习组成。 教学实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原有的实验课内容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与学,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并围绕限制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瓶颈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新型畜牧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1-2]。

鉴于此,本文针对“3+0.5+0.5”的人才培养要求,从教学实习的改革思路、改革实践以及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探析,对深化教育改革和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构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及促进高素质应用型畜牧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1 “3+0.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的《羊生产学》教学实习改革思路

1.1 组建高水平、高素质、多层次的教师队伍,凝心聚力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3]。 《羊生产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和水平决定了教学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整合专业的教师资源,邀请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资深教师,纳入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优化教师队伍。 一方面,打破传统的仅由任课教师进行讲授的模式,通过轮岗讲授、全段交叉、优势互补、协同教学的模式,发挥团队教学的优势,实现不同实践环节的有效衔接,增强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另一方面,新入职教师进行跟班锻炼,在引入新理念和新思想的同时,作为助教学习欠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同时也锻炼了年轻教师,以“传帮带”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释放“人才+”效应。

1.2 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羊生产学》教学实习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是社会因素、 学生因素和知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是构建符合教学规律和社会实践应用标准的科学系统化实践教学规范式模型[4]。 本着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在教学实习内容的设置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理论知识的转化、实用技能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方面,既依附于理论教学也独立于理论教学,让学生既能在“学中做”,也能在“做中学”、“做中思”,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知识源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头,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以“社会需求、服务社会”为导向,在教学实习内容的设置上消除课程间的壁垒,实行多课程联合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

2 “3+0.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的《羊生产学》教学实习改革实践

2.1《羊生产学》教学实习的方式改革

根据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为方便组织教学实习,在我院领导和养殖企业的大力协助下,从“小尾寒羊之乡”唐县将实习用羊运到我院本科生实践基地标本园, 让学生能在校内身临其境体验生产、完成实习内容。

为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促进课程改革阶跃式的发展,《羊生产学》教学实习的教师团队由三位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三位新入职教师组成,采用轮岗讲授、协同教学、全段交叉等方式,所有教师全程跟班参与,促进师生在实践过程的交流,全面提升教学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为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 根据实习内容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实习小组,在实践操作环节先由教师演示动作要领,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提高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的综合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勇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与《动物繁殖学》课程联合进行教学实习,教师将不同知识点通过具体的问题连接起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拓展思维模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知识的交汇融合创新实践体系,促进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2.2 《羊生产学》教学实习的内容设置

“3+0.5+0.5”人才培养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羊生产学》教学实习内容的制定上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重点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鉴于此,《羊生产学》教学实习内容既包括羊的外貌评定、年龄鉴定、饲料配方的配制以及羊毛、羊绒组织学结构观察等实用知识,也包括羊的体尺测量、毛样采集、血样采集、瘤胃液采集、屠宰实验及绒毛长度、细度的检测等常用的试验和实践技能操作。 丰富实习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术思维。

联合《动物繁殖学》课程开展教学实习,在羊同期发情、人工输精、胚胎移植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动物营养与繁殖的关系,实现理论知识的整合应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3 《羊生产学》教学实习模式实施后的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实习改革在动物科学专业2016 级学生中实施,各负责老师在实习过程中融合相关理论知识丰富实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整个实习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与老师们的互动频率很高,教学效果显著。 比如在羊的外貌评定环节,老师融合羊的角型遗传与选育,讲解无角、姜角的形成原因。在讲解不同品种及生产用途羊被毛的组成特点及颜色时,融合羔皮、裘皮及羊毛、羊绒等羊产品加工使用知识,让专业性强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 在羊屠宰性能测定环节,专门邀请经验丰富的解剖学老师讲解羊的内部器官结构和组织形态,学生们均主动与老师互动,仔细辨别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盲肠的位置形态,并主动剖开胃肠道、子宫等组织器官观察内部结构。 在羊毛、血液及瘤胃液采集环节,学生们主动操作并迅速掌握技术要领,顺利完成样品采集过程。 在羊的饲料配方配制理论讲解完成后,学生们积极提出疑问, 与老师们沟通交流, 课后让同学们提交30kg、20kg 育肥羊不同日增重条件的饲料配方,学生们均交出了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

本次《羊生产学》教学实习模式在动物科学专业是第一次实践,内容设置和实习模式融合了各参与教师的思想和建议,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认真完成各个环节,尤其在实操环节主动参与、反复琢磨。 同学们勤学好问,老师们认真解答、适时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频繁,实习氛围较好。 教学实习结束后,同学们提交的实习报告中字里行间都是收获的喜悦和对老师们专业素养的肯定,打破了他们认知中的《羊生产学》,让他们对畜牧生产有了更深、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拓宽知识和思维视角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

4 《羊生产学》教学实习模式实施后青年教师的收获

在本次《羊生产学》教学实习过程中,本人作为教师团队的一员,全程参与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和为人师表的责任,见证了同学们从懵懵懂懂、无从下手到熟练操作、敢于质疑的蜕变,也从其他教师的教学中学到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操作技能,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也拓展了科研思路,整个实习过程受益匪浅。 更珍贵的是从前辈老师们身上看到的兢兢业业、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担当与责任,他们用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自然的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的兴趣,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学生脚踏实地、乐于学习、勇于创新、回报社会,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因为学了动物科学专业而爱上畜牧,获得专业荣誉感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我们在坚守初心、牢记教育使命的同时,更应当秉承老一辈教师的匠心精神,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不断充实自己,传承河北农业大学“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的教学理念,扛起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

5 结语

通过《羊生产学》教学实习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与探索,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中的主导作用,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 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以及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畜牧人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应用型生产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