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经方辨治呃逆临证撷要

2020-02-14吴旭浩徐成贺郑其进

江苏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赭石降气橘皮

吴旭浩 徐成贺 郑其进

(1.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广东广州511495;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呃逆是胃气上逆动膈的病证,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气急声短,不能自制为主症[1]。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由膈肌与其他辅助呼吸肌痉挛性收缩,致声门突然关闭发声。一般可自行缓解,或通过物理方法而止;若超过48小时仍不止者,称为顽固性呃逆。“呃逆”在中医最早称为“哕”,如《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设专病“呕吐哕下利”而治。临证运用经方辨治呃逆疗效较佳,现探讨如下。

1 胃膈气逆,和胃降气

《黄帝内经》认为哕之病机为胃气上逆。胃居膈下,其气以和降为顺,诸病因致胃失和降,胃气冲逆膈气,并膈气上逆冲喉发声者,为胃膈气逆之呃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曰:“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指出止呃当治病求本,辨清是小便不利,水气上逆致呃者,或是腑气不通,胃气上逆致呃者。临床上不可见呃止呃,当仔细诊察,以找出病之根本。病主在胃者,其基本病机是胃气不和,胃膈气逆,分胃寒气逆与胃虚郁热而治。胃寒气逆者,多由风冷、寒气呛胃,过食寒凉或一口吃不准,寒邪裹结胃气而致。症见呃逆气冲声响、有力,胸膈胃脘得温则舒,遇寒气逆甚,常喜热饮,舌淡红、苔白,脉紧。治宜散寒降逆,常用橘皮汤,以橘皮、生姜为主药治之。方中橘皮理气和胃,利膈开郁;生姜散寒,和胃降逆。胃虚郁热者,多由素体脾胃气虚或久病失治,热病耗伤胃津而致。症见呃声短促不得续,虚烦少气,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清热、和胃降逆,常用橘皮竹茹汤,以橘皮、生姜、竹茹为主药治之,并加用人参、大枣、甘草。方中橘皮、竹茹和降胃气,清解止呃;生姜和胃降逆,增强止呃;人参、大枣、甘草温补中气。心下痞闷者,可加枳实下气消痞。橘皮、生姜、竹茹、枳实等均为和胃降逆之要药。

案1.赵某,男,37岁。2012年8月30日初诊。

患者出海捕鱼遇险受伤,在治疗外伤及烧伤过程中出现呃逆不止,前后经中西药物治疗缓解不明显。刻诊:神清,精神疲倦,呃逆频频,呃声沉缓有力,纳呆,进少量流质饮食,喜热饮,手足不温,脘腹胀满,大便两日一解,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中医诊断:呃逆。辨证属胃寒气逆并肝气上逆。治以散寒降逆,理气和胃。方用橘皮汤加味。处方:

陈皮15 g,生姜30 g,代赭石30 g,枳壳12 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服药1次,呃逆豁然而止,为巩固疗效,续服所剩煎好之药。随访1月,未再发作。

按:缘患者出海捕鱼,感受风寒外邪,寒邪呛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故发为呃逆;寒气闭阻于胃,中阳被郁,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手足不温,甚至厥冷;胃主受纳、主降浊,胃阳被遏,胃失和降,故出现纳呆、脘腹胀满。橘皮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原方重用生姜125 g散寒和胃,降逆止呕,本案处方生姜故重用至30 g;陈皮理气和胃,利膈开郁。二药合用,使阳通寒去,胃气和降。脉象弦紧,脘腹胀满,故加用赭石平肝降逆,枳壳和胃气、理肝气。药味虽简,然切合病证,故奏奇效。

2 肝气冲逆,调肝降气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升降脾胃。肝气条达冲和,则脾胃升降有序。根据肝病实证的发生与演变,将其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病每从本脏本经之气病开始,多由情志抑郁或忿怒引起[2]。因肝郁非肝气之虚,郁则气实,气郁一定程度必然横逆。呃逆气急声响者,多以肝为主,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冲动膈。症见呃逆声响,胸胁胀满,甚者牵扯胸胁而痛,每因生气或心情压抑诱发加重,舌红、苔薄白,脉弦。治宜平肝解郁,和胃降逆,常用旋覆代赭汤或奔豚汤加减,多以旋覆花、赭石、李根白皮、山茱萸为主药治之。旋覆花疏肝降气,活血散郁。赭石平肝降气止逆。《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赭石……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李根白皮为奔豚汤之主药,善治肝气奔豚。若药房不备此药,常用代赭石和山茱萸,也能呈李根白皮酸敛降气之用。如属肝气犯胃,并脾气不足者,则以旋覆代赭汤为主方,除旋覆花、赭石之外,以半夏、生姜降逆和胃,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脾气。如属肝郁火旺,肝血虚不能柔肝,气冲动膈,又气血郁滞者,则以奔豚汤为主方,除李根白皮或赭石加山茱萸之外,尚用黄芩清泄肝胆郁火,川芎、当归、芍药养血调肝,葛根清胃降气,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中。

案2.梁某,男,61岁。2015年10月22日初诊。

自诉反复呃逆已有4年,一般晨起即作,一次连声四五个,至半夜方止。曾服用中西药物,缓解不明显。患者平素脾气急躁,自感胸部有气走窜痛,亦有气从胃中上冲,甚则呼吸困难。刻诊:呃声洪亮有力,口干口苦,纳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左弦右沉。中医诊断:呃逆。辨证属肝气上冲,肝胃不和。治以养血平肝,和胃降逆。方用奔豚汤加减。处方:

山萸肉30 g,赭石30 g,川芎10 g,当归10 g,葛根25 g,黄芩15 g,白芍20 g,甘草10 g,法半夏15 g,生姜3片,大枣5枚(擘)。5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服完1剂药,4年呃逆已止,患者欣喜来电相告。为巩固疗效,预防再作,嘱其继服余药。随访1年,未再发作。

按:本患者平素脾气急躁,经年累月呃逆,频频不能自止,气逆上冲,气乱走窜,辨证属肝气上冲。肝为将军之官,在志为怒,怒则气上,肝郁化热,并冲气上逆动膈,故见呃逆。木气克土,故脉左弦右沉。以奔豚汤清泄肝热,调肝平冲。《名医别录》曰:“李根白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烦,逆奔气。”药房有李根白皮益佳,若未备此药,常用赭石和山茱萸代之,赭石质重性降,为重镇降逆要药,山茱萸酸敛入肝,温而不燥,补而不峻,为补肝要药。二药合用,则敛镇肝气,平冲降逆。川芎调理肝气,黄芩清其肝火,当归、白芍养血调肝,半夏、生姜、葛根和降胃气,大枣、甘草补脾护胃。诸药合用,降气止呃效佳。

3 肾虚饮动,平冲化饮

肾在志为恐,居下焦主水。惊恐伤肾,肾气不固,引动冲气;或肾阳虚,寒饮不化,饮动气冲,皆可引发呃逆。《诸病源候论》曰:“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惊恐、肾虚饮动引起的呃逆,其病理与仲景所论之冲气奔豚及寒饮奔豚病机一致。《金匮要略·奔豚气并脉证治第八》言:“病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若发汗后,因烧针惊吓而发奔豚者用桂枝加桂汤主之。若发汗后,脐下悸,肾阳虚水饮动者,用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主之。此类呃逆呃声低缓,多有受惊之因,常伴有手足厥冷,小腹冷,脐下悸动之状,舌淡苔白,脉沉。治宜平冲降逆、温阳化饮,方用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单用或合方主之。方中桂枝温阳化气,或重用平冲降气,《神农本草经》曰:“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茯苓化饮以伐肾邪,淡渗利水。桂枝、茯苓相须,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芍药和营敛阴,敛固冲气;生姜、大枣、甘草培土制水。惊悸甚者,常加龙骨、牡蛎敛肾定惊。

案3.郑某,男,17岁。2017年5月13日初诊。

患者1月前因目睹其父发生交通事故受到惊吓,出现心慌、打嗝嗳气,害怕独处,曾服用西药及接受心理治疗未明显缓解。刻诊:呃声低缓,胸闷心慌,坐卧不安,口渴不欲饮,纳一般,眠差,小便调,大便不成形,每日一解,舌淡胖、苔薄白,脉沉滑。中医诊断:(1)心悸;(2)呃逆。辨证属肾虚水泛,水饮凌心。治以温阳利水,平冲降逆。方用桂枝加桂汤加减。处方:

桂枝20 g,白芍10 g,茯苓30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炙甘草10 g,生姜3片,大枣4枚(擘)。5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5天后复诊:自诉胸闷心慌明显缓解,已无打嗝,睡眠较前安稳。为巩固疗效,守原方3剂。1月后随访,未再发作。

按:本患者有受惊史,心神受惊动摇,不能自主而悸。《素问·举痛论》云:“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则肾气虚,肾阳不化,下焦寒饮,循肾经挟冲脉而上犯,犯胃动膈则作呃逆,上凌于心则见心悸。本案重用桂枝20 g,一则取桂枝加桂汤之平冲降逆,二则取桂枝甘草汤之温通心阳;加茯苓淡渗利水,亦取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之温阳化饮;加龙骨、牡蛎潜降肾气、安神定悸,亦合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之敛神定惊。诸药合用,兼取各方之意,故得以良效。

4 结语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病求本。从胃、肝、肾及冲脉着手,病主在胃者,分胃寒气逆与胃虚郁热而治,常用橘皮汤、橘皮竹茹汤分别治之;病主在肝者,分肝气犯胃,并脾气不足和肝郁火旺,气冲动膈而治,常用旋覆代赭汤、奔豚汤治之;病主在肾者,多见肾虚饮动,治宜平冲化饮,常用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临证时除采取中医药治疗,还要嘱咐患者平素注意起居适寒温,调畅情志,避免不良情志刺激,饮食不可过快,少食生冷,对预防呃逆皆有助益。

猜你喜欢

赭石降气橘皮
紫苏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给人生染一抹赭石
刻着人类历史的红色石头
刻着人类历史的红色石头
刻着人类历史的红色石头
自拟疏降和胃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9例临床观察
美容疗法 快速消除橘皮纹!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按摩+运动 缓解橘皮纹问题!
橘皮组织类型与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