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论非洲猪瘟的防控
2020-02-14李俊坤
李俊坤
(通许县畜牧局 475400)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热、皮肤发绀及淋巴结和内脏严重出血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最高可达100%。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大脱氧核糖核酸病毒,为虹色病毒科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 类传染病。
1 国内出现非洲猪瘟后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1.1 国内暴发非洲猪瘟后政府采取的措施
2018 年8 月1 日辽宁沈阳市首先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病例,8 月3 日被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确诊后国家立即进入动物卫生防控Ⅰ级应急机制。 对疫区立即采取封锁,禁止一切运输动物车辆进出疫区,针对疫区内的所有生猪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禁止所有生猪及猪肉制品流入流出封锁区。然而,河南郑州、江苏连云港、浙江温州等地又相继出现疫情。
农业农村部立即成立督导组分派各地,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机制。 中央协调畜牧、卫生、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出入境管理、公安等相关部门联合进行非洲猪瘟的防控。 禁止生猪跨地区调运、禁止疫区生猪的流出和流入、禁止疫区动物制品的流出、严禁泔水喂猪, 并在疫点周围3km 范围内扑杀所有生猪并无害化处理,对猪场全面消毒,对排泄物无害化处理。 截止目前国内共报告发生162 起非洲猪瘟疫情, 共扑杀生猪近120 万头。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解除了疫情的封锁,国内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1.2 现阶段对非洲猪瘟病毒学研究取得的成功
国内暴发该病后,中央高度重视,迅速联合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饶子和、王祥喜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南开大学等单位形成攻关组,共同对非洲猪瘟病毒颗粒和相关抗原分子开展从基础科研到临床检测以及高效疫苗多方面进行联合攻关。
2019 年10 月,该小组合作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文。 该研究阐明了该病毒独有的5 层结构特征,包括3 万余种蛋白的亚基,组装成直径约为280nm 的球形颗粒,是目前解析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最大病毒颗粒。 该研究新鉴定出该病毒多种结构蛋白, 阐述了结构蛋白复杂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模式,提出来该病毒可能的组装机制。 该研究对下步研发高效安全的疫苗指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1 非洲猪瘟的表观变化
2.1.1 急性型症状: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皮肤充血变红,可出现腹泻、呕吐、血便,体温升高可达41℃~42℃。
出现症状后1~4d 病猪死亡,或未有明显症状即死亡。 发病仔猪的耳、鼻、唇和腿皮肤发红,可见神经症状,数小时死亡。 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
2.1.2 亚急性型症状:病猪出现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较急性型稍轻。 亚急性型的出血、水肿等症状较急性型更加严重。 感染后7~20d 病猪死亡,死亡率较急性型偏低,耐过猪约3~4 周康复。
2.1.3 慢性型临床症状:无明显出血变化,耳部、腹部和大腿内侧等部位可见皮肤坏死、红斑凸起等现象。 感染猪出现呼吸道症状,或出现血清阳性,康复猪为病毒携带者。
2.2 非洲猪瘟出现的病理变化
2.2.1 急性型病理变化:一部分病猪发病急,死亡快,内脏无明显肉眼可见症状。 大部分病猪脾脏充血肿大,可达正常的3~6倍,边缘为圆形,质地易碎为黑紫色;淋巴结出血、肿大质地变脆,呈现大理石花纹斑;肾脏皮质出现瘀血点。 病猪死亡主要因素为严重肺水肿。 胃底部瘀血,胆囊充盈;膀胱、心内膜、心外膜和胸膜有出血点。 腹泻或血便的病猪可见出血性肠炎。
2.2.2 亚急性型病理变化:病猪呈现腹水,心包积液,胆囊及胆管壁特征性水肿,肾周边水肿。 脾脏呈出血性肿大,其中胃和肾、颌下腺、咽后、纵膈、肠系膜、腹股沟淋巴结呈现出血、水肿、易碎,及深红色水肿。 肾脏出血较急性型更严重。
2.2.3 慢性型病理变化:主要是肺部局部肉芽肿,形成结节或肺脏肉样突变,纤维素性胸膜炎和淋巴网状组织增生。 也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和坏死性皮肤病变。 扁桃体和舌上可见坏死。
3 养殖场入场防控
3.1 针对出入车辆的三道消毒: 大型养殖场条件设备较好,因此可在距离场区大门口的500m 左右设置第一道消毒屏障,进行自动喷淋消毒液进行消毒;距离大门口200m 设置第二道消毒屏障,凡是运输动物及粪污车辆进行喷火枪车厢喷火消毒,普通车辆不进行此项消毒;在大门口进行第三道消毒屏障,针对进入车辆全方位消毒液喷淋消毒,防止车辆带毒进入场内。 条件不允许的小型养殖场可在距离大门50m 以外对进入车辆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消毒,并在大门口设置消毒设备,进行二次消毒。
3.2 对出入养殖场人员的消毒:正常情况下养殖场工作人员没有特殊情况禁止出养殖场。 针对需要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在场区门口处的消毒间进行紫外线、喷淋消毒液消毒,并且更换防护服装。 针对需要进入养殖区域的人员,在以上消毒以后,进行场区隔离一周,食用养殖场的员工餐,员工食用猪肉及猪肉制品,进入时更换消过毒的员工服。
3.3 对空圈舍及复养场的三遍消毒:第一遍:火焰枪消毒。先针对圈舍进行消毒, 依次向外直至养殖场外50m 进行无死角消毒。第二遍:消毒液喷淋消毒。 等到高温消毒2d 后再进行一次消毒液喷淋消毒,此次消毒可以清除空气及死角里的大部分病菌。第三遍:火焰枪消毒。 喷淋消毒3d 后,再次进行一次高温消毒。此次消毒可以彻底杀灭养殖场内的微生物, 有效杜绝养殖场传染病的发生。
4 中兽医理论预防非洲猪瘟
《瘟疫论》讲“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程之。 ”由此可见,大多外邪是由口鼻适逢本气亏欠而入,固本强体,防范外邪入侵是自古以来防范瘟疫的重要措施,且本病主要感染肺经、脾经,强肺健脾更是防范该病的关键。
四时之气为春温、夏署、秋燥、冬寒,非洲猪瘟四时皆易感。该病虽为外感之邪,然内气正则邪不易侵,故固其本而抗其邪,顺其四时之气用其固本之品。
冬季寒冷,稍有防控不当,则寒邪入侵,促使防御力大幅下降造成该病发生。 故可添加黄芪、甘草以抗外邪。
春季万物初发,阳气始升,多风少雨,故防范春温的发生是防病的关键所在。 因此注意圈舍通风换气,防止舍内昼夜温差过大。 可适当添加防风用来抵抗外邪。
夏季气温高湿气大,圈舍内部应加强通风换气,防止湿气过重,注意防暑降温。 可适当使用石膏、鱼腥草来降低发生高热症状来增强免疫力。
秋季由热转寒,易发秋燥。适当添加宣肺润燥之品麦冬以抗秋燥,可有效防控呼吸系统疾病,增强自身抵抗力。
该病发生至今,依然没有很好的预防、免疫、治疗办法。该文简单介绍了非洲猪瘟的发展过程,发病症状及预防措施。 该文为作者查阅资料及自身心得所做,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