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控策略
2020-02-14肖佳旭王海慧韩雯笑
肖佳旭,王海慧,韩雯笑,豆 薇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0710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也是一种呼吸综合征,往往在猪与猪之间传播,由猪繁殖与综合病毒的变异因素所致,此种疾病具备急性与高热性, 在诊断过程中可以围绕病理变动以及临床症状加以进行。 显著的特点便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以及反转录为阳性的聚合酶, 而临床医学上重点要关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相关人员要全方位的设置工作流程,最大限度降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产生几率, 为猪的健康提供基础支撑。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现状
1.1 诊断现象
一般来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以躯体末端以及耳朵发绀为主,具体表现为母猪早产,伴有厌食与流产或者死胎等问题,并且持续发作。 母猪产奶量随之降低,发病到后期出现四肢无力的情况,直到无法站立[1]。 猪仔往往是出生之后2~30d 过程中,身体受到感染,发病率极高,甚至达到100%,仔猪患病时呼吸难度大且产生反之障碍;公猪以运动障碍和品质降低为主,制约猪的成长质量,直接影响到养猪行业的综合效益。
1.2 诊断要点
兽医应该结合疾病的症状以及病理学进行诊断, 之后开展深入的研究,经过实验检查确诊。 以RT-PCR 检测为例,若检测结果呈现阳性,便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分子学层面的诊断要经过以下流程: 首先是RT-PCR 技术以及核酸探针杂交结合,将RNA 视作基础模型,延伸相应的OFR7 片段,以地高辛标记的形式构建CDNA 探针,随之形成RNA 原位杂交技术,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
在针对疾病的过程中, 病猪自身肺组织会存有出血或者充血的情况,体温升到40℃,呼吸困难且耳朵变蓝,不能站立;细胞核产生浓缩与破裂现象,变为红褐色的橡皮肺;肝脏以及小肠都出现充血情况,甚至转变为黄色[2];肾脏转变土黄色,存在显著的瘀血现象;气管以及支气管充满诸多的泡沫,腹腔内积累诸多液体,所以诊断人员要按照病理学的特征进行诊断疾病。
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有效策略
2.1 加大疾病疫苗研究力度
工作者以及养殖者都要科学地选择安全性以及优质化的疫苗,按照要求合理保存,以免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 养殖者要处于本地区兽医的指导之下,设置有效的免疫流程,基于猪群具体生长情况以及疫苗性质灵活的调整。 排查疫情以及疾病的免疫内容,对于免疫的操作,体现规范性并且加以消毒。 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基本方式便是免疫,对全部养殖场地进行考察,结合季节变动与疫病流行, 设置目的性的免疫流程。 商品猪在25日龄左右,要对其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接种,母猪生产之前的30d 以及公猪生长半年等都注射疫苗4mL, 且对新补栏猪也要通过疫苗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2.2 强化猪饲养控制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存在一定的传染性,若养殖者在平时养殖期间注意猪的卫生与安全,可以降低传染病的传播范围。 因此饲养期间,相关人员要保持环境的卫生,对猪舍进行消毒清理,去除猪群的排泄物,确保猪舍足够干燥与通风。 与此同时在饲养期间,优化养殖条件落实通风、保暖以及降温等操作。 另外强化饲养控制,选择封闭式以及规模式的饲养模式,整合全进全出以及封闭机制,不允许参观,确保自繁自养。 需要注意的是,猪饲料应该具备全价配合的条件, 增强猪群的抵抗水平, 减少引种次数,科学对患病猪进行隔离。 夏季开展避暑防暑工作,冬季开展保温操作,全面给猪提供营养处理方案,提升猪群的抵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水平。
2.3 监管猪疾病的免疫
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出现的关键手段便是对疾病免疫进行监管,所以卫生单位应该实效性地开展疾病防控监督工作,从多个视角上检查猪生长环境的安全性, 尤其是流通环节的监督,以免疫情出现扩散现象。 开展生猪以及产品的检疫,检查每一个单位以及个体都不可以擅自搬运和加工患病猪的相关产品。 对应单位按照实际情况创设疾病免疫档案,定期检测免疫猪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抗体, 结合抗体水平以及获取的数据强化免疫工作。 一经发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要选择采样抗体的模式处理猪群,在多次的检测之后,若没有出现阳性抗体变动,表明猪群中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趋于稳定状态[4]。 与此相反,代表猪群中存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安全隐患, 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进而纠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档案,监督免疫猪群,从本源上控制好疾病的蔓延以及传播,减少猪舍的经济效益损失。另外对疾病加以大范围的宣传,普及养殖者对疾病的认知,不断强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预防与控制有效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作为猪群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养殖户应该时刻的检查与发现,增强自身对疾病的认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式进行猪病免疫工作, 降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出现几率,确保养殖行业可以健康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