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莪术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2020-02-13方心怡张莉莉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莪术行气血瘀

方心怡,张莉莉,邸 莎,赵林华*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 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 的干燥根茎。主要含挥发油(蓬莪术环二烯、蓬莪术烯酮、姜黄二酮等倍半萜烯类)、姜黄素类、多糖类等。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等功效。自古即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用量是方药的灵魂。医者遣方配药能否获得良效,除切中病机、配伍精当外,关键在于药物用量的选择。本文通过分析经典名方中莪术的用量及配伍,总结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以及现代医家应用莪术的临床经验,汇总探讨莪术的临床用量范围、常见配伍、主治病证,指导莪术在临床运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古代医家常用莪术配伍不同中药治疗小儿疳积、痛经、妊娠恶阻、跌扑伤痛等疾病。不同朝代剂量换算不同,如东汉一两约13.8 g,宋金元一两约41.4 g,明一两约37 g,清1 两约37.3 g[1]。莪术配伍三棱,如三棱莪术汤(明《普济方》;上㕮咀,每服一钱,加生姜,同煎服)中莪术(一钱约3.7 g,每服0.07 钱约0.26 g)配伍三棱,共奏行气破血、消积攻坚之功,治疗小儿疳积;配伍桃仁、红花,如过期饮(明《证治准绳》;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温服),莪术(五分约1.85 g)配伍桃仁、红花共奏活血化瘀、消癥通闭之功,治疗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配伍丁香,如香术散(宋《妇人大全良方》;上药研为细末,空心盐汤点服1 大钱),莪术(一两约41.4 g,每服0.66钱约2.7 g)配伍丁香共奏活血行气之功,治疗妊娠心腹痛、妊娠恶阻。配伍没药,如蓬莪散(宋《圣济总录》;上四味,同杵罗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日三五服),莪术(一两约41.4 g,每服0.57钱约2.36 g)配伍没药共奏破血行气,散瘀痛之功,治疗伤科疼痛。配伍木香,如蓬莪术散(明《普济方》;上为末,每服半钱,淡醋汤送下),莪术(二两约74 g,每服0.33钱约1.22 g)配伍木香共奏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治疗一切冷气,抢心切痛,发即欲死,或久患腹痛,时复发动者;配伍乌药,如琥珀散(宋《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莪术(一两约41.4 g,每服0.5 钱约2.07 g)配伍乌药共奏活血行气,散寒止痛之功,治疗妇人心膈迷闷,腹脏掐撮疼痛,胸闷气急,月信不调。

2 名老中医莪术用量与配伍经验

刘尚义常用莪术配伍鳖甲、冬凌草等治疗各种癌症(如乳腺癌、肺癌、宫颈癌、卵巢癌、胃癌、肝癌等)[2-4],其中莪术能破血散瘀、消癥化积、行气止痛;常用莪术配伍川芎、刘寄奴等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气滞血瘀型月经不调[5];常用莪术配伍白附片、川芎等温阳活血药物治疗脑梗死[6];刘尚义临证常用莪术配伍鳖甲、猫爪草、冬凌草等养阴消瘿、破血除瘀、化痰散结,治疗瘿病[7]。在治疗以上疾病中,莪术多为10 g。

朱良春自拟舒胃散治疗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莪术配伍生黄芪、党参、怀山药等益气舒胃,其中莪术用量为45 g;朱良春常用生黄芪配伍莪术益气化瘀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脾肿大及肝、胰癌肿,其中莪术用量多为6~10 g,如以化瘀为主,莪术可用至15 g;常用莪术配伍三棱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二药合用既善破血,又善调气,善消冲任之瘀血,又能开胃进食,其中莪术用量为6~10 g;自拟胃安散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基本稳定后的患者,方用莪术配伍薏苡仁、鸡内金可健脾行气、消食化结,其中莪术用量为10 g[8]。

干祖望自拟逐瘀开音汤治疗慢性肥厚性喉炎,适用于声带肥厚日久不愈,用一般行气活血剂疗效不著,但身体壮实,无虚羸之象者,方用莪术配伍三棱、穿山甲等活血化瘀,其中莪术用量为10 g;常用莪术配伍三棱、昆布、海藻等治疗声带小结成形后不透明,似有僵硬状者,其中莪术用量为6~10 g。

夏桂成自拟逐瘀脱膜汤治疗膜样性血瘀痛经、膜样性血瘀出血(月经过多),方用莪术配伍三棱攻削逐瘀,为化瘀的峻药;常用莪术配伍三棱、肉桂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前期及经期属血瘀证者;常用莪术配伍三棱、穿山甲等治疗慢性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疼痛较甚,有包块者,三者合用可祛瘀消癥[9]。治疗上述疾病莪术多为10 g。

周仲瑛提出癌症的组方原则为抗癌解毒与化痰消瘀、软坚散结药合用,当病以血分瘀邪为主者,可逐瘀为先,可用莪术配伍炙水蛭、炮穿山甲、桃仁等,其中莪术用量为10 g;周仲瑛自拟四金化积汤治疗胆结石、胆囊息肉等胆病,常用莪术配伍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等。

禤国维认为许多皮肤疾病都是风、湿、热蕴结而成,如最常见的荨麻疹、湿疹、寻常型银屑病等。皮肤病的病因除六淫、七情、外伤外,疑难棘手皮肤病的发病和迁延应该从“毒邪”的蕴结来考虑。故自拟皮肤解毒汤治疗多种风湿热毒性皮肤病,方用莪术配伍乌梅、土茯苓、紫草等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其中莪术用量为10 g[10-11]。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仝小林常用莪术配伍三七等活血化瘀消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等妇女癥病,认为女性癥瘕位居下焦,治之“非重不沉”,故重用活血之良药莪术以“斩关夺隘,直入敌巢”,莪术用量多为30~60 g[12];莪术配伍三七、大黄等治疗肝硬化、肝癌、胃癌、食道癌等,其中莪术用量常在30~60 g;仝小林认为脏器纤维化最主要的改变之一是微血管病变,而络的概念可与现代医学中微血管相对应,故提出“诸脏纤化,久病久痛,皆属于络”,常用莪术配伍三棱、三七等活血破瘀散结药治疗脏器纤维化中晚期癥积已成者,长期服用需配黄芪、党参等补气药,其中莪术治疗肝纤维化用量常在30~60 g[13];仝小林认为“诸结癖瘤,菱形发病,皆属于郁”,自拟化斑汤,用莪术配伍三七、浙贝母等以化瘀散结治疗女性三联征(即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其中莪术用量为15~45 g[14];常用莪术配伍小陷胸汤、海藻等治疗胃肠湿热中阻兼血络郁滞型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伴有动脉硬化者,用量为9~15 g;仝小林认为络脉瘀滞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全过程,常用莪术配伍䗪虫、三棱等以破血逐瘀,治疗糖尿病肾病后期络脉闭塞,血行不通,以及络脉损伤较重,出现离经之血,瘀血堆积者[15]。

李赛美常用莪术配伍小柴胡汤、三棱等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治疗甲亢中期(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证)。李赛美认为此期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是主因,故用小柴胡汤开郁调气,宣畅枢机,配伍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其中莪术用量多为10~15 g。

池晓玲擅用药对“延胡索—三棱—莪术”治疗胁痛,三棱、莪术性较平和,且善于理肝,延胡索开破之力多趋于下焦,三棱、莪术得延胡索,条达肝木,调畅气机,疏泄有度,则血脉周流通畅,通则不痛,胁痛自愈。其中莪术用量为10 g,延胡索15 g,三棱5 g[16]。

4 现代医者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三棱 治疗声带白斑,莪术与三棱合用增强活血散瘀之力,莪术10 g,三棱10 g[17];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两药合用共奏破血行气消积之功,莪术9 g,三棱9 g[18];治疗异位妊娠,莪术为10 g,三棱10 g[19];治疗胃癌,莪术15 g,三棱15 g[20];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咯血、溃疡性结肠炎、痤疮、血瘀型心悸等,莪术30 g,三棱30 g[21];治疗垂体泌乳素型垂体瘤和垂体无功能型腺瘤,莪术和三棱各15 g[22];治疗具有血瘀征象的脾胃病患者,或病理显示有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甚而胃肠道肿瘤患者,前者偏入气分,后者偏入血分,具有行气止痛、破血消积的功效,两者用量各6~9 g[23];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不孕,莪术、三棱各9 g。

4.2 配伍全蝎 治疗中晚期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与结缔组织病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其中莪术破瘀血,全蝎通肺络,莪术12~15 g,全蝎4~5 g[24];治疗慢性肾病,其中莪术活血化瘀,全蝎祛风通络、攻毒散结,莪术10 g,全蝎2~3 g[25]。

4.3 配伍三七 莪术配伍三七防治脾虚湿瘀型的大肠息肉复发,莪术15 g,三七10 g[26];治疗月经紊乱、崩漏、产后恶露不绝等气滞血瘀型妇科出血性疾病,两者用量各10 g;莪术配伍三七治疗冠心病,其中莪术破血行气,消坚开积,三七活血化瘀,莪术9 g,三七15 g[27]。

4.4 配伍八月札 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其中八月札侧重疏肝气,莪术侧重理胃气,可奏其上下同治之用,莪术10 g,八月札30 g[28]。

4.5 配伍姜黄 治疗阳气亏虚、痰瘀阻络型不稳定性心绞痛,莪术9 g,姜黄9 g;用莪术15 g 配伍姜黄9 g以活血行气、利胆降脂,治疗肥胖病伴高胰岛素血症末期脉络瘀阻者或糖尿病合并肥胖者[29-30]。

4.6 配伍神曲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中莪术行气消积,神曲消食化滞,莪术10 g,神曲15 g[31]。

4.7 配伍丹参 治疗湿热痹阻、瘀血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莪术活血行气,丹参祛瘀止痛,莪术9 g,丹参15 g[32]。

5 小结

综合分析数位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以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莪术的经验,总结出汤剂中莪术临床用量范围多为6~60 g,治疗癥瘕或脏器纤维化时可用至6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莪术最佳用量与配伍。如莪术活血化瘀消癥,可配伍桃仁、红花,治疗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慢性盆腔炎、痛经等),为6~60 g;破血散瘀,消积化癥,配伍三棱、鳖甲、冬凌草、黄芪、三七,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肝癌、肝纤维化)、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为6~60 g;活血散瘀,配伍海藻、昆布、川芎、刘寄奴,治疗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白斑、慢性肾小球肾炎,为6~10 g;破血逐瘀,配伍全蝎、三棱,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12~30 g。

莪术有抗肿瘤、抗血栓、调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纤维化、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降血糖等药理作用;莪术用量较安全,但不适用于体虚之人、月经过多者及孕妇。本文通过总结古现代医家运用莪术的临床用量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医师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莪术行气血瘀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话说血瘀证
加工炮制过程对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的影响
广西莪术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血栓作用
三棱-莪术有效组分配伍液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连的影响
UFLC-Q-TOF-MS法分析蓬莪术有效成分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