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2020-02-13王亚云鲁亚成李云庆武胜昔
陈 晶 王亚云 鲁亚成 李云庆 武胜昔 李 辉△
(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2 教学实验中心,3 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西安 710032)
2010年以来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我国于2012年开始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继之于2014年提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笔者所在学校作为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从2012年开始按照新的课程整合改革思路,基于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进行整合,形成了正常人体形态学教学模块。在近年的实践与磨合中坚持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最终形成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胚胎学紧密结合的正常人体形态学I以及局部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的正常人体形态学II。
1 课程具体实践
在正常人体形态学I模块中,经过深入分析课程内容设置逻辑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小系解大局解的特点,重新梳理了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的相关内容,以系统为单位安排课程内容,注重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之间的有机整合,本着先宏观、后微观,先理论、后实验的规律进行授课,着重培养学员医学整体观的思维。在正常人体形态学Ⅱ模块中,以人体局部为单位安排课程,在大量实验操作之后,借助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翻转课堂等模式引导学员强化知识要点,同时邀请临床医生进行相关讲座,着重培养学员独立操作、观察判断以及归纳分析的综合能力。
1.1 以学员为主体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理论课教学中,考虑到学员知识储备有限,该阶段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因此本教研室紧密结合临床应用,以CBL教学为主,适当穿插翻转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中,将PBL教学理念融入实验操作,探索了“5R式教学法”。以学员为主体,在操作中让学员轮流担任领导者、主刀、助手、引读者和思考者的角色,鼓励学员提高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协作交流以及思考创新能力[1]。
1.2 紧贴纵向融合突出应用型教学内容
始终贯穿基础与临床纵向融合的理念,紧密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将考核要点及要求有机地融入教学,在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强调医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除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外,还设置了相关临床手术要点,如甲状腺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输精管结扎等内容,要求学员通过查阅放置在教室的诊断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书籍或网络资源,自行完成这些操作。在每个系统或局部完成之后,邀请临床医生开设知识讲座,如腹腔镜手术视频讲解、颅底手术视频讲解、食管超声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等,甚至将便携式超声仪器带入教室现场讲述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与实践等[2]。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亦有助于学员早期了解临床、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
1.3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
作为陕西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本教研室组织学员拜访签订协议的捐赠者、参加遗体接收仪式和清明追思仪式、认真对待开班与结课仪式,在课程全程实地体验人性的善良与光辉,培养学员对大体老师的感恩之心、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之感[3]。
2 存在问题与思考
在近年来的具体实施中,针对课程整合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积极改进并探索更有效的方式,目前的课程体系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渐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2.1 课程内容整合仍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在编订大纲时,笔者详细梳理了课程内容,以系统为单位重新组织课程,各系统按照宏观形态、微观组成、发育比较的顺序进行讲述,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符合学员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目前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员普遍反映胚胎学的内容过于抽象,难以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仔细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加入胚胎学内容时,学员虽然已经了解了相应系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但尚未接触局部解剖学,对各结构的毗邻尚未建立空间概念,再加上发育中各结构的空间关系不断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学员的理解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后续的教学中,一方面应借助多媒体教学加大动画、视频以及模具的应用,增强课程的可理解性;另一方面亦可以考虑在局部解剖学中穿插部分胚胎学的教学内容,如腹膜的发育与腹腔器官的腹膜位的关系、门静脉的发育与胎儿血液循环的关系、腹部动静脉的发育与消化管发育的关系等,从而强化学员从进化比较的角度认识人体的思维。
2.2 教学模式调整仍需适应教育技术发展
尽管逐步引入了PBL、CBL以及翻转课堂,以便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但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随着大量临床知识的不断加入,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课堂负担,进而压缩其自主学习的时间。本教研室曾在爱课程上线了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也在学校教学平台开设了网络课程,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课程的使用率明显下滑,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针对这一问题急需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既往积累的大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开发适合自身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同时借助“雨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融合起来,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员综合分析能力[4]。针对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主要通过开设系列临床讲座来解决。这一方式在拓展学员知识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学习兴趣,反响普遍较好。但由于在编订大纲时,并未将临床讲座纳入其中,目前的讲座教授均为教学组长自行联系、所讲内容亦因人而异、讲座时间均为课余时间,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与临床的纵向整合是教改方向,因此在该方面迫切需要从学校学院层面出发,详细考虑需要邀请的科室、确定讲座方向、讲座时间,将该项工作制度化和常规化。
2.3 教员师资培训仍需满足岗位任职需求
课程整合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大量能够胜任岗位的医学人才,这就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师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改革和更新教员的观念和方式,还要不断扩展和丰富教员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在更新观念方面,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掌握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更新教学方式。在专业培养方面,要在加强本专业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进行跨专业学习,对各专业内容融会贯通。此外还需强化教员的临床知识储备,紧跟临床诊疗发展水平。除个人学习之外,可组织教员参加临床实践,或邀请临床医生参与备课和授课,建设一支由基础和临床教员融合的教学团队。在提升教学能力方面,除加强科室内部试讲和预讲的集体把关之外,鼓励教员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比赛,以赛代练、以赛促进。
2.4 整合教材建设仍需紧跟课程体系改革
尽管本校从2012年就开始了课程的整合试点,但目前所用教材仍是分开的,教材建设明显落后于课程体系改革,从而制约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正在积极修订原有教材,力求新版教材服务课程体系改革,以临床为导向,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纵向融合。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员以医学电子书包这一数字化规划教材为参考教材,将其作为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和医学综合能力的拓展教材。此外,第二轮器官-系统整合教材的建设工作已正式启动,该教材是“十三五”规划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其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与课程体系改革方向一致,也是未来可供参考的重要教材[5]。
在“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的指导下,本教研室探索了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正常人体形态学整合式课程改革。以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本教研室以学员为主体探索了5R式教学法,紧贴基础与临床的纵向融合设置了多项应用型教学内容,同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改革逐渐显示出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在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模式调整、教员师资培训以及整合教材建设等方面同“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