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再创辉煌
2020-02-13张绍祥
张绍祥
(陆军军医大学数字医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19世纪中叶,西医传入中国,教会创办医院、开办学堂,陆续开设解剖学课程。1894年中国官办医学院北洋医学堂成立,宣告解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规范、促进解剖学的发展,1920年2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国解剖学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业学术团体之一。
一个世纪以来,解剖学工作者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与时俱进。细胞分化与调控,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础;薛社普是中国细胞分化调控研究的开拓者,创立了无核网织红细胞杂交模型,并以此进行转基因核重建细胞的研究,提出红细胞分化因子是哺乳类红细胞自然排核产物的假说。立足人类起源的研究热点,吴新智团队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人类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成为当今世界关于人类起源的两大主要学说之一。认识到力学对人体组织细胞的影响,何光篪、王永贵、王永豪、钟世镇、刘正津等,开创了人体生物力学的研究,为一些疾病发病机制探索、防治、有关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促进临床显微外科的发展,临床手术方式、入路的创新,钟世镇、陈尔瑜等积极进行临床应用解剖学的研究,创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临床解剖学杂志》,前臂桡动脉皮瓣被国际学者喻为“中国皮瓣”。“试管婴儿”是生殖医学里程碑式的发展,刘斌等培育、诞生了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神经疾患发病机制的认识和防治,是世界医学的难点,鞠躬发现了中缝核向脊髓投射的局部定位关系、脊髓向下丘脑的直接投射,特别是发现哺乳动物垂体前叶腺细胞,可直接受神经纤维的调节,从而发现了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苏国辉发现了双眼视网膜在其靶区(上丘及外侧膝状体)投射的一些重要规律,创建了外周神经视网膜移植模型,首次证明成年鼠视网膜节细胞受损轴突可在外周神经中长距离再生;李云庆等“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蒋田仔提出的“脑网络组学”,是第一个由国内学者提出的组学概念。数字医学,是人体研究的新领域,钟世镇、张绍祥等率先开展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研究,建立了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库,出版了图谱,研发了“中国数字化可视人”系统。再生医学给人类的生命延续带来了巨大的期望、展示了生命科学和人类医学的美妙蓝图,是医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顾晓松30 多年来,带领学术团队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创新性研究成果,成功研发了世界上首个“组织工程神经”产品,其研究成果在《Science》杂志上专题报道。干细胞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亦是高新技术产业,赵春华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亚全能干细胞学说"概念,在国际上首次发明了从人骨髓组织中分离多能成体干细胞亚群的技术,其“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于2004年申报了国家第一个干细胞新药,并获得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百年大树,硕果累累,无法一一枚举。
正是全体中国解剖人,紧跟科学发展前沿、与时俱进,使解剖学这一古老学科,在祖国大地焕发了勃勃生机,发挥了一个主干学科应有的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促进、引领作用。
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是第4 次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解剖学前辈发挥了他们那个时代应起的历史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解剖学工作者如何继承老一辈解剖学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将解剖科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应是大家深入思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解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是当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我国解剖科学家们已在分子、基因、细胞、组织、数字医学、虚拟现实研究等方面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同时,形成了吃苦耐劳、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解剖学工作者固有的特质。这些优良的基础和精神,为我们解剖科学再创辉煌,提供了客观条件。
知识信息爆炸、媒体的高度发达,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方便,但也易于使我们流连于新知识的泛泛浏览之中。我们更应注意聚焦于与我们学科相关、与我们研究领域相关的信息,了解其动态、进展,紧跟科学发展前沿,才能使我们的解剖科学与时俱进。
创新是引领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创新才能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决心,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再创解剖科学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