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勇运用五苓散辨治眩晕病经验
2020-02-13胡悫刘中勇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 胡悫 刘中勇(1.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1 病因病机阐述
眩晕病以头晕、眼花为临床症状,其轻者可自行缓解,严重者有天旋地转感,伴恶心呕吐、汗出、面色白等症状[1]。《黄帝内经》中称之为“眩仆”“眩冒”。张仲景提出了因痰饮致眩的观点,《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心下有痰饮……目眩”等论述,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创制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及五苓散等经典方剂应用于本病的治疗。朱丹溪明确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并提出痰饮可夹火邪、气虚等病理因素致眩,确定其为眩晕发生的首要病理因素,为后世眩晕的辨证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现代医学中美尼尔氏综合征临床症状与本病相似,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多认为膜路积水导致的耳蜗微循环障碍为其发病机制,临床上欠缺具体有效的治疗方案,多以前庭神经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等为主[2]。盛国强[3]认为“痰湿”是现代医学中美尼尔氏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并在临床观察中以温阳化饮、祛痰止眩的治疗原则,在美尼尔氏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刘中勇[4]教授认为,眩晕病病机以痰湿最为多见,因现代社会大众饮食偏嗜肥甘厚味,日久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则聚湿生痰,三焦气化不利,痰湿上蒙清窍而发为眩晕。
2 立法选方
针对眩晕病痰湿为要的病机,借鉴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刘中勇教授确立以温阳降逆、化痰利湿为其主要治法,临床以五苓散为主方,应用于以痰湿为主的眩晕病的治疗。五苓散是仲景治疗太阳经邪气不解、水湿停聚或逆气挟饮上迫诸证的主方[5]。方中猪苓、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利水且不伤正;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集温阳、化痰、利湿于一体,正切本病病机。关于五苓散应用于现代医学美尼尔氏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有学者[6]在临床观察中将确诊美尼尔氏综合征的患者(中医辨证属痰饮内停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五苓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予银杏达莫注射液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DHI和VAS评分明显改善,且临床症状较对照组缓解快,并在后期随访中观察到对照组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本病,标本兼顾,疗效确切。
3 辨证合方
3.1 五苓散合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乃和解少阳名方。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乃人身枢机之所在,正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云: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少阳为枢。”少阳不仅是气血津液及气机升降的通路,更是其动力[7]。小柴胡汤功擅和解表里、疏利少阳气机,气行则水行,故其可助五苓散通利三焦水道,布津化气[8]。刘中勇教授认为本方具疏利气机、行水通阳之功,其所治之眩晕病的基本病机为气郁水停、水气上蒙清窍。在临床应用本方时常根据辨证灵活加减:气郁湿停兼有血瘀者,加丹参、益母草。益母草活血与利水湿之功兼备,《本草求真》言:“益母草,消水行血……服此皆能去瘀生新。”气郁湿停久郁化热,见心烦易怒者,加栀子、丹皮和夏枯草。水湿停聚成痰,上扰清窍者,加枳实、陈皮行气化痰。兼肝阳上亢,见头重脚轻、眩晕甚者,加天麻、桑叶[9]。
3.2 五苓散合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擅补益脾胃、升发清阳,正如《脾胃论》曰:“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五脏之气不生……惟益脾胃之药为切。”而五苓散通利三焦、化气行水,两方相合,补益与渗利兼备,最宜于病机为脾胃虚弱、水湿困阻、清阳不升之眩晕病[10]。在此病机上常用的临证加减:气虚较甚者,加大生黄芪与升麻用量,更增补气升清之力;气虚日久,无力生血者,合归脾汤,气血并补,标本兼治;气虚兼有血瘀者,加鸡血藤、牛膝,因本证属本虚标实之证,即使有血瘀者亦不可大用活血破瘀之药。此二药活血之力缓和,且有补益之效,《名医别录》谓牛膝“疗伤中少气……补中续绝”;阳虚无力化水,累及肾阳者,合真武汤。
4 临证验案
4.1 验案一 徐某,女,73岁。2017年5月31日初诊。主诉:头晕1年余,加重1周。现症:头晕,发作时觉天旋地转,并见眼前发黑。近1周频发,一日3~4次,发作时自觉心慌胸闷,乏力,四肢发沉,怕冷明显,精神差。口干苦,饮水多,双下眼睑浮肿明显,双下肢指陷性水肿,晨起尤甚,伴小腿抽搐,纳食少,食后胃脘部易胀,大便可,小便频且量少。舌质淡红,苔白腻,舌下络脉粗,脉沉弦稍涩。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炙甘草6 g,茯苓20 g,白术10 g,桂枝10 g,泽泻10 g,猪苓10 g,鸡血藤15 g,麦芽30 g。15剂。日1剂,水煎服。
2017年8月1日二诊:服上药后头晕已明显减轻,2~3d发作1次,心慌胸闷已不明显。乏力减轻,精神改善,可正常做简单家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弦。守上方加神曲10 g、益母草15 g。15剂。
2017年8月15日三诊:服上药后头晕大减,近半月只发作1次,生气时易发。双下眼睑及双下肢水肿近愈。服药期间未出现手抖,小腿抽搐夜间明显。守二诊方,改炙甘草为15 g,加生白芍20 g。15剂。
2018年9月18日,因他症就诊。诉近1年纳食增加,头晕明显改善,每月仅偶发。
按语:本案患者就诊时除头晕严重外,兼有诸多症状,如心悸、胸闷、水肿等。但综观其症状,总不离气机郁滞、三焦不畅、水湿内停之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湿内停,上蒙清窍则头晕;水湿阻滞中焦则食欲差,水湿流于下焦,干预膀胱则小便频且量少;双下眼睑及双下肢水肿亦是因为气机阻滞、水湿停聚所致。此处乏力、怕冷非阳虚之证,乃因水湿中阻,阳气不达所致。针对上述病机,故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疏利气机、利水通阳。
4.2 验案二 万某,女,61岁。2018年3月13日初诊。主诉:头晕半月余。刻诊:体形偏瘦,面色黄白。自述头晕且沉、似戴帽感,乏力,静坐休息后可缓解,怕冷,心慌,偶有胸闷气喘,劳累后易加重,口中淡而无味,纳差,胃中嘈杂,时有反酸,稍食多则胃脘部胀闷,眠差,睡眠浅,易醒,醒后不易入睡,懒行,白天精神差,大便偏稀,日行3~4次,小便可。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弦细。处方:生黄芪30 g,当归15 g,党参10 g,陈皮10 g,茯苓20 g,生白术10 g,桂枝10 g,猪苓10 g,泽泻20 g,炙甘草6 g。15剂。日1剂,水煎服。
2018年4月9日二诊:自述服上药效佳,头晕乏力明显改善,近日未作,仅偶有心慌胸闷,口淡无味,精神转佳。守上方加麦芽30 g、神曲10 g。15剂。
按语:本案患者属中气虚弱、痰湿困阻、清阳不升之眩晕。中气虚弱,清阳升发无力,水气上蒙清窍,故头晕、精神差;脾胃功能减弱,水谷精微吸收、输布失常,无以上荣心肺,故心悸、胸闷、气喘;中气不和,脾胃受纳及运化不及,痰湿困阻脾胃,则口淡无味、纳差、胃中嘈杂等;气血虚弱,无以养神,故眠浅易醒;水湿渍于肠道,则大便稀且次数增多。故处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加减,补益中气、温阳化痰,药证相应,收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