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和市民化对本草饮食习俗的影响与重构*

2020-02-13夏循礼王河宝任俊伟李丛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市民化本草习俗

★ 夏循礼 王河宝 任俊伟 李丛(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和农业生产基本方式,人们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众多饮食习俗,本草饮食习俗是其中比较有特色、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饮食良俗。本草饮食习俗以本草作为食材,与时令节气、传统节日关系密切,是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与农业生产劳动的文明成果。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我国的农业社会逐步进入工业和信息化社会,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改变,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民成为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城镇市民。城镇化和市民化态势下,本草饮食习俗因存在的社会基础变迁而日渐式微。研究本草饮食习俗中的科学、有益内涵,结合城镇化和市民化的社会特征,传承优异的本草饮食习俗,实现本草饮食习俗的发展与创新,成为本草科学与本草文化研究的新课题。

1 饮食民俗与本草饮食习俗

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选择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使用食物的过程中—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简称食俗。中华民族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向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中华民族从来注重饮食,每一个民族 、每一个地区的食俗不仅与地缘、物产等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观念和传统意识。

我国的饮食民俗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区分为:①日常食俗,使用各种主食和副食的习俗;②节日食俗,在不同的节日,人们使用不同的、约定俗成的食物品种和做法;③祭祀食俗,源于灵魂不灭观念,把祭品当作灵魂相通的中介,祭祀亡者或者神灵等;④待客食俗,招待客人的食品优于自己的日常食品,食物品类、用餐礼仪、规矩等习惯;⑤特殊食俗,包括民族食俗、宗教信仰食俗、本草饮食习俗等。

本草饮食习俗是以本草作为食材的饮食习俗,食俗本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饮食医药知识分子等在生产生活、保健养生、防病祛疾等实践活动中发现、创制和使用的各种食用动植物、矿物及其加工品等本草药物的总称。本草饮食习俗是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与农业生产劳动的文明成果,与自然生态、农业生产、传统节日、时令节气关系密切,特别是时令节气。中国的节气制度自始至终就是农事历法,与农耕生活相始终。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保留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味(如养生、游戏、祭祀、诗歌等),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谐的古老智慧。本草饮食习俗常常依附于时令节气、传统节日。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穴居、采摘、捕猎生活方式逐渐进化到筑舍、栽种养殖生活方式并不断演进的。古代劳动人民在通过采摘捕猎方式从自然界获取食物维护生命的进程中,逐渐认识到有些食材可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有些食材或者其加工品可以治疗疾病,在不同时节摄食某些食材与人自身身体的某些需要产生了某种对应关系,这些具备保健养生功用的动植物物材或食材及其加工品演进为大量的保健养生食俗本草。

民间预防疾病,习俗尽量少服药,大多在饮食起居上加以注意。例如冬天交九时喝鸭汤预防感冒,夏天入伏后喝羊肉汤除湿气、防痢疾,吃蒜、萝卜、姜预防时令病,春天草芽发到入伏前不吃牛羊肉以避免感染牛羊的疫病等。在福建地区,很多时节都有习俗性保健养生饮食本草,如元日,菝葜;立春,春饼,春韭供盘;春节,橘;上巳,荠菜;清明,菠菠粿(鼠曲草花渍糯米浆制作);端午,午时茶;小暑,黄鳝、羊肉;大暑,荔枝;七夕,蚕豆;重阳,菊花;祭灶,甘蔗、荸荠、菠菜、豆腐,等等。

早期的饮食思想和道教旨义信奉“长生不老、修道成仙”,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如导引、辟谷、服用药食物材等进行修炼,其中药食物材或其炼制品的服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道教信徒和饮食居士、以及部分信奉饮食养生思想的世俗人士所实践。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着道教“长生不老”生命观和饮食“修道成仙”实践的检验与反思,道教的生命观演进为“养命全性”,饮食物材或其炼制品的服食进补也演进为“保健防病、延年益寿、修身养性”的功用诉求。明清以降,道教式微,饮食本草则在保健养生功用显效的实践佐证下,逐渐演进为本草饮食习俗,即本草饮食习俗。

2 城镇化和市民化改变本草饮食习俗的社会基础

本草饮食习俗产生的社会基础是整个社会的主体是农业社会和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农人和农耕生活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仕宦、商贾、手工业者等占社会很小的比例,并且都依附于、或者根植于土地和农业生产、生活。本草饮食习俗产生和作用的背景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广袤的田野、依据农事历法(时令节气等)从事农耕生活,在田野中采摘、捕捉或者种植、驯养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品种,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以一定的方法烹制后食用(有时还有一些食用的仪式),产生了身体上、情志上的愉悦和益处,久而久之,以为习惯,随着年成的周而复始,这种习惯也周而复始,渐渐地和劳动、生活、娱乐融结为一体。

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和信息化社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也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更加集约化、机械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离开田野劳作走进工厂和大楼成为非农业生产职员、离开农村走向城镇成为城镇市民。尽管农业土地没有发生很大程度的减少,但实际从事农业生产、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数量已经大大减少;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长年在城镇工作、甚至在城镇购房置业、实质上已经等同于非农业生产职员;并且即使那些实际从事农业生产、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方法已经不同于从前,机械化、农业工业化的成分越来越重。

城镇化以街道、社区、工厂、办公室、超市、单元套间房为生活组件,城镇隔离了自然田野、农舍庭院,改变了农业社会的那种“天人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春夏秋冬、晨昏寒暑、花开叶落、鸡鸣犬吠的农业农村基本生态与城镇社会和城镇生活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无关。在实际功用和情感依恋方面与农业社会、农耕生产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建立在广袤自然生境的本草饮食习俗失去了生长的田园、留宿的农舍、采摘的乡民,残留下的食材烹制的炊烟在抽油烟机的管道里越来越缥缈。

市民化以街坊、顾客、司属、同事、家人、亲朋为人际关系的基本组件,市民身份远离了宗庙、家族、姻亲、乡邻,改变了农业社会的那种通过血缘、通过村落、通过农耕劳作联系起来的乡党关系。流水生产线、写字间、商厦广场、公务楼里进出的职员逐渐陌生了农田、生疏了野菜、淡忘了节气,当然更算不出什么时候、采摘什么菜蔬、怎样烹制和怎样食用,能够吃出一些什么饮食之外的味道。周末、节假日乡村游的市民、农家乐餐馆的城市人,除了欣喜自然的天地很生态、惊喜有机菜蔬很爽口、陶醉在一个小家或几个小家的和谐欢畅之外,很难感受到在他们的身旁,曾经兴盛的那些本草饮食习俗依然富有生机、还在萦绕。

城镇化和市民化是社会发展与变迁、实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农业社会演进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并且还将不断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轨迹。自然生态、农业生产会一直存续,并且还会越来越重要,但农业生产方式会发生改变、农业人口会越来越少,城镇化和市民化态势会更加显现。本草饮食习俗作为一种根植于农业社会、农耕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特定饮食民俗文化,依然生存在广大的乡村,为耕种于土地的村民所坚守,也为城镇里的市民们所怀念。只是怀念的市民在增长,坚守的村民在减弱。

3 本草饮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创新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民俗具有教化、规范、娱乐、审美和维系等主要功能。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句。良好的社会风俗既是政治清明、人民幸福的体现形式,也是政治清明、人民幸福的实现方式。提倡、促进社会良俗是学术研究和社会管理共同的职责。本草饮食习俗是具有保健养生、防病祛疾、生态和谐、乡邻睦谊等功效的饮食良俗。在城镇化和市民化态势下,应该大力创新本草饮食习俗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要加大本草饮食习俗的民俗文化和保健养生科学内涵的传播、普及和推广。随着我国二十四节气世界非遗申报成功,国际国内兴起了一股学习、研究和“修炼”二十四节气的热潮,学术圈、电视讲坛、企业都开始寻求各自的角色进入二十四节气文化及商机。本草饮食习俗是与二十四节气关系密切的饮食习俗,通过学术研究、媒体传介、企业推广,本草饮食习俗文化和食俗本草饮食商机必然得到大力传承和发展。同时,随着中医药时代化、科学化、国际化进程的深入,食俗本草的保健养生、防病祛疾等功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正逐步以国际学术语言、现代科学理论得到阐释。总之,要让现在的人、特别是城镇人口更多地了解本草饮食习俗、热爱本草饮食习俗,进而成为本草饮食习俗的顾客、常客、直至成员和粉丝。

其次,要创新本草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模式。传统的本草饮食习俗文化在乡村田野、在农舍农户,与农耕生活相濡沫。在城镇化和市民化态势下,把街道、社区、企业、车间、办公室嫁接为乡村、田野,把街坊、司属、同事、客户移植为乡邻、宗亲,在传统的民族佳节(元日、端午、中秋、重阳等)、时令节气(立春、清明、夏至、冬至等),以当令的食俗本草为食材、以食俗文化为主题举行一次次的本草饮食习俗文化盛宴。这与当今各地方政府以本地物产(如荷花、牡丹、龙虾、山药等)、文化与文化名人(如仲景节、禅茶会、兰亭会等)举办的各种文化经贸节相仿佛。不过,本草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宜采用运动式、大会型的模式,更应该是和风细雨的单位小型茶话会、社区邻里聚餐会、同事亲朋游园会等日常性的、与学习、生活、工作结合度较高的模式进行。

再次,要创新本草饮食习俗文化中的食俗本草的种植、采摘和烹制内容。本草饮食习俗的核心纽带是与时令节气、传统节日相关的具有特定保健养生、防病祛疾的各种本草食材,这些食材的生境、采摘、烹制等一起构成本草饮食习俗文化。城镇没有食俗本草,它们生长在田野、山林;市民不是乡民,他们远离食俗本草生境,没法从事采摘,也缺乏可能的采摘技能。城镇化和市民化态势下的本草饮食习俗,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协作、分工。在共享本草饮食习俗文化的全域,生活在田野、山林的乡民或者农业工人从事食俗本草的种植、采摘,食俗本草在特点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来到城镇,市民以各种组织方式将其烹制成食俗文化。在城镇化和市民化态势下,食俗本草成为载体,本草饮食习俗文化成为核心。有些保健养生功效优异的食俗本草,比如荠菜、马齿苋、苦菜、艾草等,可以从时令节气、传统节日的单次当令食材,通过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演进为日常饮食食材,改善居家菜蔬食谱,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

食俗本草是中国医药学重视预防养生、强调食疗优于药疗、天人一体自然医学实践的产物,本草饮食习俗以食俗本草为载体,在长期的农业社会、农耕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社会结构下形成,既有医药知识分子的倡导,也是历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探索。本草饮食习俗具有保健养生、防病祛疾、生态和谐、乡邻睦谊等功效作用,是民间饮食良俗。在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本草饮食习俗的核心内涵是积极的,是有益的。在城镇化和市民化的社会发展态势下,创新本草饮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迫切的现实要求。

猜你喜欢

市民化本草习俗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