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儿积滞伤阴的辨治思路

2020-02-13黄博瑜胡小英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州510405

江西中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消积莱菔子消食

★ 黄博瑜 胡小英(1.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州 510405)

积滞是小儿伤于乳食后,乳食停滞中焦,困阻脾胃的疾病,属于小儿常见病[1]。明代医家鲁伯嗣在《婴童百问》中首次提出“积滞”病名,并详细描述了本病具有“肚热胀痛、大便闭塞、小便如油”等临床表现。本病在古籍中又有伤食、食积的别名。

本病的病因,大致可分为内因、外因两方面。内因是由于部分患儿脾胃素弱,或病后脾胃之气尚未恢复,纳运不及;外因多由父母喂养方式不当,喂养过量、过急,或对患儿饮食不加节制引起。本病及时治疗,往往预后良好;但若不加重视,积滞日久,患儿脾气受困,营卫之气生化不及,则正气不足而易导致反复外感,甚至演变为疳证。笔者通过跟随导师胡小英教授出诊,并结合文献阅读,总结了小儿积滞的治疗思路,对积滞伤阴的辨证论治有了进一步体会。

1 古今医家对积滞的认识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大致可分为“泻实”“补泻兼顾”两个方面。积滞初期,多为实证,当用泻法。如《医宗金鉴》提出:“滞轻者,宜木香大安丸消导之;滞重便秘者,宜小承气汤攻下之。”[2]《幼幼集成》对积滞实证则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四步疗法,即“损谷、调运、消导、攻下”[3]。积滞轻证,暂禁食,令积滞自损,脾胃自运;如不愈,进一步运用胃苓丸运脾;若积滞未减,则运用保和丸消导;如病不除,可运用攻下法。积滞日久,或因小儿素体脾虚,伤食可损及脾气,虚实夹杂,此时应消补兼施。如《万病回春》中就记录了运用四君子汤配合消导清热之品治疗伤食发热、抽搐的医案。

在古代文献中,对于积滞的认识,大多数文献从实证立论,治疗大法也以消法、下法为主,虽然部分医家认识到本病存在虚实夹杂的状况,但对于其中虚证的认识,仅仅认识到本病合并了气虚、阳虚的表现,对于积滞兼有阴虚的论述较罕见。近现代医家对于积滞伤阴亦鲜有论述,仅有儿科名中医王伯岳提出小儿积滞,日久伤阴者,可治以青蒿鳖甲汤[4]。由此可见,小儿积滞合并阴虚的状况目前并未引起重视。

2 积滞伤阴的成因

近年来,小儿积滞合并阴虚者日益增多,且病位往往涉及肝、心。胡老师认为这和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现将其成因归纳如下。

2.1 内因

2.1.1 阳常有余,胃热伤阴 明代医家万全提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理论,包括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小儿伤于乳食,积滞停于中焦,胃为阳明燥土,多气多血,乳食积滞于中焦,胃气不能通降,与积滞相搏结,郁而化火,胃土喜润恶燥,阴液易伤,又遇火邪煎灼津液,以致伤及胃阴。吴鞠通认为,小儿稚阴未充,稚阳未长,故其气血未盛,胃气与胃阴均较为薄弱,且阴阳互根互用,故胃气与胃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脾胃相为表里,胃气受损必累及脾虚,故积滞伤阴,也同时伴随耗气。

2.1.2 土壅木郁,煎灼津液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人身之气化由中焦而升降,脾土受湿,升降不能自如以敷布其气化,而肝胆之气化遂因之湮瘀。”[5]故脾胃为积滞所困,脾土升降失司,亦影响了肝胆气机疏泄,而导致土壅木郁。清代医家柯韵伯认为“夫相火寄甲乙之间,故肝胆为发温之源,肠胃为市,故阳明为成温之薮”,积滞聚于中焦,化为阳明火热,中焦积滞,累及肝胆气机。小儿肝常有余,肝木郁滞,引动其内藏之相火,更进一步伤及阴液。同时,火为木之子,木旺则火生,则风助火势而生心火,故积滞内停,可引动心肝之火,心肝之火又进一步伤及阴液。

2.2 外因

2.2.1 膏粱厚味,耗伤阴津 肥甘厚味、煎炸炙烤类食品往往深受儿童青睐,如家长溺爱、放纵,对孩子进食缺乏约束,导致其过食肥甘,化热伤阴。部分家长过分追求高营养、高能量的食品,此类食品消化后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亦能耗伤脾胃阴津[6]。

2.2.2 湿热交争,内外合邪 《岭南卫生方》载:“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临海地卑,故阴湿之气长盛。”岭南四季皆阳旺而湿盛,湿热交蒸,以致患儿腠理疏松,津液易外泄,加之患儿积滞困于中焦,化火伤阴,如此内外合邪,则可进一步耗伤阴液。

3 用药特点

针对此类积滞,导师运用自拟方:太子参、麦冬、石斛、连翘、夏枯草、白芍、独脚金、淡竹叶、三棱、莪术、莱菔子、鸡内金,临床疗效满意。

3.1 滋阴与益气并举 积滞伤阴,并能耗气,故用药需气阴兼顾,以防过用寒凉,伤及脾胃,但也要防止过用温补而化热伤阴。故老师在自拟方中,运用生脉散,并以太子参代替人参,该药善补脾肺元气,且药性较人参平和,补气而不助热,生津而不滋腻,为儿科补气阴要药。麦冬清心火,滋养心胃之阴,《本草备药》谓其:清心润肺,强阴益精[7]。积滞中焦,用药忌敛涩,故去五味子,代以甘平之石斛,以润泽阳明燥土,兼能补脾气。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论及石斛曰:“久服甘平清润,则阳明不燥而肠胃厚矣。”三药相合,可谓补气而不助热,滋阴而不凉遏,共奏益气养阴之功。

3.2 消导兼以疏肝清心 积滞内停,仍当以消导为本,故方中运用莱菔子、鸡内金、三棱、莪术以消积导滞。莱菔子消食化积,兼能下气,李中梓谓其“下气尤捷,有推墙倒壁之功”。鸡内金为鸡之脾胃,其可运脾消食,是为以形补形之法。三棱、莪术均能行气消积。土壅木郁,则生肝火,故以夏枯草清肝泻火,《景岳全书》云其“善解肝气,养肝血,故能散结开郁”,白芍柔肝养阴,兼泻肝火。独脚金为岭南道地药材,其性味甘、平,善平肝消积,健脾消食,《南宁药物志》记载本品能“退热解渴,消食,治疮积烦渴”[8],该药又名疳积草,为我国南方民间传统的药用植物,临床治疗,积滞证、小儿纳差、消化不良等常选用[9]。木旺生火,扰动心神,故以连翘、淡竹叶、黄连清心火。

故本方重在益气养阴,并以消导之法以除积滞之源,兼以疏肝热、清心火,可谓补泻兼顾。

4 病案举隅

患儿吴某,男, 4岁,2017年11月4日初诊。主诉:纳差1周。现病史:家属代述:患儿于1周前出现纳差,伴口臭,渴喜冷饮,偶发轻微腹痛,急躁易怒,肌肤瘙痒,夜寐欠安,盗汗、磨牙。大便2~3日1次,质硬,羊屎状,小便黄。查体:腹软稍胀,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心肺查体未见异常,四肢及躯干未见皮疹。舌质红、剥苔及黄腻苔并见,脉细数。诊断:积滞,阴虚夹积;治宜养阴消积,清肝泻心。以自拟方加减:太子参30 g、枳壳10 g、鸡内金10 g、莱菔子10 g、甘草3 g、麦芽30 g、防风10 g、玄参10 g、生地10 g、连翘10 g、白芍10 g、陈皮 5 g、紫苏10 g、蝉蜕5 g、救必应 15 g,7剂。嘱勿予患儿零食及辛辣之品。

2017年11月11日二诊:患儿家长诉服药后纳转佳,口渴、急躁易怒均明显减轻,皮肤瘙痒症状消失,夜间偶磨牙,无盗汗,大便日1次,质微溏,小便调。查体: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余查体未见异常。舌稍红、黄腻苔转薄,原剥苔处新生少许薄白苔,脉稍数,属余热未清。拟前方去生地、玄参,酌加芦根10 g,7剂。

2017年12月2日电话随访,家长诉服用上方后食量明显增加,诸症痊愈。

按:初诊时患儿症见纳差、腹痛、大便秘结,伴性急易怒,皮肤瘙痒,舌质红,剥苔及黄腻苔并见,脉细数。此为积滞化热,伤及阴分,引动肝风,扰及心火。故治以自拟方加减。

因患儿年幼,稚阴稚阳,剥苔为气阴两虚之象,不可用大剂甘寒濡润,恐其碍胃伤正,变证频出,故以甘平之太子参补脾胃气津,滋阴而不伤正,益气而不助热,枳壳、大腹皮、陈皮莱菔子下气消食,救必应清中焦湿热,麦芽健脾消食,并能疏肝解郁。连翘合生地清心火,生地更可清血热,并与玄参一同滋增水行舟,润肠通便。白芍亦可柔肝养阴熄风,并配伍蝉蜕、防风、紫苏叶祛风止痒。如是则阴血和则风气不致妄动,古语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

二诊患儿纳转佳,肤痒、盗汗已除,大便已畅,口渴及易怒均明显减轻,夜间仍有磨牙,原黄腻苔已转薄,剥苔处可见新生薄白苔,此时血分之热已去,积滞未尽,余热未清,故去凉血之生地、玄参,改以平和之芦根,清热兼能生津,利湿而不伤正,全方消积、滋阴、清热并举,故患儿积滞得消,阴亏得补,邪热得去,最终诸症皆愈。

5 临床思路总结

对于阴虚积滞的治疗,应注意以下要点:其一,固护胃气。小儿脾常不足,阴虚往往伴随气虚,不可大剂甘寒凉润滋阴,应注重补益脾胃,气阴双补,否则反伤脾胃阳气,变证频出。其二,阴虚积滞。患儿常因积滞化热伤阴引起,故治疗应适当配伍消食化积药,以复脾胃运化。其三,疏肝清心。此类患儿常兼心肝郁热,应配伍适当疏肝清心之品,同时,积滞与肝郁互为因果,消积滞可助肝气疏泄,疏肝郁更可助脾胃运化,以消导化积。

治疗上,除辨证得当,用药合宜外,应重视宣教工作,叮嘱家长改变喂养方式,不过度喂养,饮食清淡,方能取得良效。

猜你喜欢

消积莱菔子消食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消食药膳方
莱菔子的新用途
健脾消积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我家秘方
食欲不振喝点山楂茶
治排尿功能障碍
治咳嗽痰喘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
消积散结丸治疗肝血管瘤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