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火塘的变迁研究

2020-02-13李哲刘柱梁石磊陈颖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火塘土家土家族

李哲,刘柱梁,石磊,陈颖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火塘的变迁研究

李哲,刘柱梁,石磊,陈颖

(中南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通过对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系统性调查,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现场测绘,从建筑与文化的角度,分析湘西土家族火塘的源起与属性,详细阐述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火塘在数量、属性、面积等方面的变迁情况。通过大量的资料与文献分析,初步明晰了影响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火塘变迁的原因,为研究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和特殊生活方式提供借鉴。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火塘;变迁

湘西土家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湘西土家族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湘西土家人常年居住在深山之中,长期湿冷的气候环境,使得土家人必须围火而居,火塘就是这种独特生活方式的实物载体。随着人口、文化、经济技术的变迁,火塘也经历了很多变迁,而火塘的变迁反映了湘西土家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1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概述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一般由主屋和吊脚楼组成,有些民居还有少量的附属建筑。其平面形式主要分为一字型,L型和U型。一字型,在土家族民居中是最广泛、最基本的形式(见图1)。以一字型的主屋为主体结构,在一边配以吊脚楼,与主屋保持垂直,或在主屋两侧都设置吊脚楼,便形成L型与U型的平面形式[1]。主屋一般为一明两暗的形式,中间为堂屋,堂屋后的木板墙设有神龛。堂屋两侧的房间被称为“人间”,人间的前部为火塘间,后部为卧室。

吊脚楼一般为2层,底层用作仓库、储藏室堆放杂物,二层设有卧室。

在湘西土家族早期民居中,均设置2个火塘间,分别位于堂屋的左右两侧。根据传统礼制,以左为尊,左侧的火塘一般是给父母用的,右侧的则是给子女用的。火塘间一般铺设木板,高于堂屋地面30~40 cm。在火塘间的中心或一侧,设置面积大约1 m2左右的方形火塘,四周砌筑青石(见图2)[2]。传统的火塘间是湘西土家人日常的生活交流空间,很多的传统祭祀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在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中处于精神的核心地位,随着土家族民居的逐步变迁,堂屋逐渐取代火塘间成为民居的精神核心场所[3]。

2 湘西土家族火塘的源起与属性

火是人类生活的源起,在远古时代人们因火而聚集在一起,围坐在火堆旁驱寒取暖、烘烤食物、抵御动物野兽,围火而居就是最原始的生活状态。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建筑技术的提高,火在屋中就以火塘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安放在了家庭空间的中心位置,居民喜欢在火塘边围坐烤火、闲谈聊 天[4]。火塘在湘西土家人的生活中长期处于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中心地位,对于湘西土家人的生活来说,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

图1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测绘图

在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火塘除了具有取暖、照明、厨炊和保存食物等功能性以外,更是作为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生活中心,成为家庭聚会、待客、议事、祭祀的场所,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见图3)。

2.1 功能性

火塘间是湘西土家人取暖、照明、厨炊与保存食物的场所。湘西土家人久居深山之中,冬季湿冷且漫长,昼夜温差较大。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湘西土家人不得不围着火塘取暖。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火塘间朝外开设1 m×1 m左右的木格窗,且窗格分布较密,再加之屋檐出挑深远,故火塘间的采光较差[5]。而火塘具有照明功能,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火塘间是湘西土家人日常厨炊与保存食物的场所,火塘中设铁三脚架,用以架锅。由于湘西土家人常年聚居于深山之中,出山不便,故食物保存常采用熏制的方式。火塘上部设有木架,用来熏制腊肉,保存食物,并有木制或铁制的吊钩,用来挂烧水的壶或烧饭的炉锅[6]。

图2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火塘

图3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火塘的属性

2.2 社会性

火塘间是湘西土家人待客议事与日常交流的场所。湘西土家人热情好客,在有客人到来时,将客人带入火塘间一起烤火、喝茶。当家中偶遇大事时,土家人会围着火塘商量议事。火塘间也是湘西土家人日常交流感情和传递知识的场所,湘西土家人围坐在火塘旁,将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生活技能和社会知识传递给年青人[7]。火塘间没有专门的排烟设施,只通过墙面普通木格窗自然排烟。吊脚楼二层火塘下部和侧面均是使用当地石材铺设,起到隔火的作用[8]。

2.3 文化性

火塘间是湘西土家人祭祀文化与禁忌文化交织的场所。湘西土家人信仰多神,崇拜各种神灵,除了信奉祖先外,还信奉土地神、雨神等诸多神灵,其中巴沙婆婆、热水婆婆、茶婆婆等神灵的祭祀仪式均在火塘间中举行(见图4)[9]。除了举行祭祀仪式以外,火塘间的禁忌也十分丰富,其主要与三脚架有关,土家人认为三脚作为一家之主是安居的象征,是不能随便改变位置的,只能在每年腊月三十才能够动一次,平时随意挪动是不被允许的[10]。

图4 传统土家族民居祭祀仪式位置图

3 湘西土家族火塘的变迁

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历史久远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交融中,其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体系,体系中的各种因子互相影响、密不可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火塘在数量、属性、面积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1 火塘数量的变化

早期的湘西土家族民居中均设置2个火塘,分布于堂屋左右两侧。随着人口增长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火塘的数量也发生了变化,从原始的2个演变成一个,甚至出现了无火塘的情况。火塘数量的变化,说明火塘在湘西土家族民居中的地位逐渐降低。根据笔者田野调查与分析(见表1),以永顺县老司城和双凤村为例[11],土家族民居中有2个火塘的民居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有1个火塘或无火塘的民居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

表1 永顺县老司城、双凤村土家族民居火塘数量情况

3.2 火塘间属性的变化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中,传统的火塘间具有功能性、社会性、文化性。随着汉文化的传播与社会的进步,这3种属性已经逐渐被削弱。根据笔者田野调查与分析,发现传统的火塘无论是在厨炊方面,还是室内整洁度方面都明显差于灶台。随着汉文化的传入和传播,传统火塘间的厨炊功能已逐渐被厨房与灶台所替代。而湘西土家族民居平面形制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在正屋旁另起一间侧房作为厨房或杂物间的状况(图5),并在其中设置灶 台[12]。以双凤村为例,村中63%的土家族民居在正房左右两侧建了侧间,其中74%以上的侧间用作厨房,其余的用作日常储物。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湘西土家族聚居地区已基本完成了电能的输送和保障。随着电能的普及,电灯、电炉、电冰箱等生活电器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已被广泛使用,传统的火塘所具有的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的功能被现代的家电家具所取代。除了功能属性逐渐减弱以外,现在的湘西土家族民居中,堂屋的社会性属性已远远超过火塘间,经济条件较好的土家人常在堂屋中加入现代化电器设施,堂屋的功能逐渐完善,兼具现代客厅功能[13]。从图6可以看出,双凤村后期建造的土家族民居中堂屋的面积逐渐增大,而火塘间的面积逐渐减小。在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火塘间的祭祀功能较为突出,巴沙婆婆、热水婆婆、茶婆婆等诸多神位均设置在火塘间中。火塘的重要性使其在土家族信仰文化中被认为是各种神灵的显现之处,人们通过围绕火塘举行祭祀仪式,与神灵沟通,为家庭祈福。随着汉文化与土家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火塘间中祭祀的神灵已逐渐从湘西土家族信仰体系中消失,火塘间的祭祀功能也随之逐渐消失,丧失了其在民居中的精神核心地位。堂屋保留了传统的祭祀功能,作用逐渐凸显,并取代火塘间成为民居的精神中心[14]。

3.3 火塘间面积的变化

根据环境行为学研究学者Maslow所提出的层级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取决于现阶段的所得和所缺,而尚未满足的需求正是激励人类行为的真正诱因[15]。以永顺县双凤村为例,笔者选取清末为时间轴线的起点,分析土家人对传统土家族民居各功能房间的需求。通过图7,我们可以发现:清末时期,土家人对火塘间的需求最大,而对堂屋与卧室的需求相对较小[16],而后期的民居,无论是在时间纵向的对比(见图7和图8),还是在火塘间面积横向的对比上(见图9和图10),都不难发现:火塘间的面积在逐渐减小,而卧室与堂屋的面积在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了卧室面积最大,堂屋次之,火塘间最小的模式(图1和图11)。

图5 永顺县双凤村民居增建厨房的平面图

图6 永顺县双凤村部分民居功能房间面积统计

图7 双凤村民居原始房间面积分析

图8 双凤村民居后期增建面积分析

图9 双凤村有2个火塘民居面积对比

图11 双凤村1980年代建设的民居测绘图

4 土家族火塘变迁的原因

4.1 人口与家庭结构

湘西土家人聚居于深山之中,可用于建房的平地较少。在湘西土家族民居发展过程中,L型与U型平面民居的发展印证了湘西土家族地区有限的建房用地条件[17]。湘西土家族子女成婚之后,都会与父母分家,另置的新宅都设有火塘间。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受用地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居民在子女成婚之后都无法为子女建造新房,只能对原有住宅进行改造,于是出现了将火塘间改建为卧室的情况。如劳庄村的向恩法民居,建于1985年,平面为L型,原本有3个火塘。向恩法老人有4个儿子,儿子们均已成婚分家,由于无法为子女建造新房,向恩法老人分别于200,2004和2010年将民居中的3个火塘间改成卧室,以满足儿子们分家后对卧室的需求(见图12和图13)[1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湘西土家族人口数量与家庭结构已发生较大的变化。湘西土家族人口在最近十几年内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见图14),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对卧室需求的增加,因此很多居民都将原有的火塘间改为卧室,导致了民居中火塘数量的减少。

图12 向恩法民居早期平面图

图13 向恩法民居平面变迁

4.2 文化交流与同化

清政府于雍正四年在湘西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原有的土司制度,大批汉人的迁入,打破了湘西地区“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限制。而后清政府在湘西地区推行汉族的文化,加大汉语的推广,强行改变土家族原有的生活习俗,实行同化政策[19]。随着汉文化在湘西地区的传播与同化,汉文化中的厨炊模式和信仰对象在湘西土家族相继出现。土家族民居中灶台的出现,就是汉文化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强势传播的有力凭证。在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平面演变过程中,部分民居出现了正屋两侧搭建单坡式侧房,用作厨房、杂物间、卫生间等的情况。厨房这一功能房间的引入,对湘西土家族民居中传统的火塘间有较大的影响。火塘间的炊事功能被厨房所替代。厨房中灶台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信仰对象——灶神。湘西土家人对灶神极其崇拜,每年腊月二十三与腊月三十都会在厨房举行送迎灶神的仪式,而火塘间中巴沙婆婆、热水婆婆、茶婆婆等祭祀活动已逐渐消失,火塘间的祭祀功能已不复存在,转而形成了在厨房祭祀灶神的民族习俗[20]。

图14 2001~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统计

4.3 经济发展与冲击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火塘间最原始的功能是取暖,以应对冬季长期湿冷的气候环境。经济技术的发展对湘西土家族地区传统取暖模式的影响较为深远,传统的燃烧木材取暖的模式已逐渐被用电取暖的模式所替代。湘西土家人聚居于群山峻岭之中,传统的食物保存方式是采用火塘熏制。随着经济技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传统的食物保存方式已逐渐被替代。村镇公路的建设使得湘西土家人更加方便出村购买新鲜的食材,而电冰箱等现代家电的使用使得食物的保存更加方便与快捷。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冲击,对湘西土家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并反映在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内部功能的变迁过程中。

5 结论

1) 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测绘数据,总结出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火塘的变迁情况,并以此为线索,通过文献调查与分析,总结出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火塘变迁的原因。

2) 在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发展进程中,火塘间在数量、属性、面积等方面已发生了变化,火塘间在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的核心地位已不复存在。人口增长与家庭结构变化、文化交流与同化、经济发展与冲击等是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火塘变迁的 原因。

3)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火塘的变迁,使土家族火塘文化正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亟待解决。火塘作为土家族特殊的文化载体,对传承土家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应当对湘西传统土家族传统民居进行整体的有机更新研究,在保护民居传统风貌、保障居民享受现代化生活便利的前提下,延续湘西土家族传统的火塘文化。

[1] 李哲. 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1. LI Zhe. The research on modern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wooden houses of minority in western of Hunan[D].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2011.

[2] 王晖. 民居在野——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堂室格局研究[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 WANG Hui. Residence in the wild: A study on the hall pattern of minority residences in southwest China[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16.

[3] Cohen L E, Felson M.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9, 44(4): 588.

[4] 路倩. 从“火塘”到“厅堂”[D].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2016. LU Qian. From “fire pond” to “hall”[D]. Beijing: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2016.

[5] 周亮. 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及其传统技术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5. ZHOU Liang. Study on Tujia folk houses and it’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in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D].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2005.

[6] 柳肃. 湘西民居[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LIU Su. Xiangxi residence[M].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08.

[7] 黄炎. 渝东南土家族火塘文化与建筑组合空间浅析[J]. 重庆建筑, 2014(2): 16-19. HUANG Yan. On combination of fireplace with architectural space[J]. Chongqing Architecture, 2014(2): 16-19.

[8] Jeffeiy C.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M]. Elsevier, 2013.

[9] 土田充義, 楊慎初編. 中国湖南省の漢族と少数民族の民家[M]. 東京: 中央公論美術出版, 2003: 2.

[10] LI Zhe, SHI Lei, YU Zhiwu. Improvement of thermal performance of envelopes for traditional wooden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Tujia minority in Western Hunan, China[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6, 23(2): 479-483.

[11] 周婷, 单军, 张博. 永顺老司城土家族民居的变迁[J]. 建筑学报, 2015(2): 78-83. ZHOUTing, SHANjun, ZHANG B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ujia vernacular dwellings in Laosicheng, Yongshun [J].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2015(2): 78-83.

[12] 周婷. 湘西土家族建筑演变的适应性机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ZHOU Ting. Adaptability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Tujia architecture in Xiangxi[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5.

[13] 龚莉辉.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D]. 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2008. GONG Lihui. Television and lifestyle change in Tujia countryside[D]. Wuha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08.

[14] LI Zhe. Research on suitability ecological updating technology system of traditional wooden residence[C]// China,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

[15] 李道. 环境行为学概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LI Dao.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behavior[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9.

[16] Pierce K Lewis. Axioms fpr reading the landscape: Some guides to the American Scene. in DW Meinig[M].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1-27.

[17] 单军, 周婷, 杨柳青. 湘西永顺土家族传统民居变迁调研及分析[J]. 住区, 2014(2): 139-154. SHAN Jun, ZHOU Ting, YANG Liuqing. Fiel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ransformation of Tujia vernacular dwellings in Yongshun, Xiangxi[J]. Residential Area, 2014(2): 139-154.

[18] 周婷. 湘西土家族建筑演变的适应性机制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 2014. ZHOU Ting. Research on adaptability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Tujia architecture in Xiangxi[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4.

[19] 曹玉凤. 湘西土家族聚居区传统民居变迁的文化传播学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09. CAO Yufeng. Study on traditional houses of Tujia minority area in Western Hunan based on cultural diffusion theory[D].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2009.

[20] 胡炳章. 土家族文化精神[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9. HU Bingzhang. Tujia cultural spirit[M]. Beijing: Ethnic Press, 1999.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the fireplace of Xiangxi Tujia traditional houses

LI Zhe, LIU Zhuliang, SHI Lei, CHEN Y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Through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n Tujia traditional houses in Xiangxi and a lot of field research and mapp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origin and properties of Tujia firepla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Meanwhile, the changes of the fireplace of Tujia traditional houses in quantity, attribute, area and other aspects were also expounded in detail. Through a large amount of materials and documents analysis, the paper initially clarifies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change of the fire pit in traditional residences of Tujia people in the western Hunan province. The conclusion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architectural spaces and special lifestyles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s of Tujia people in the western Hunan province.

Xiangxi; Tujia; traditional houses; fire pit; change

10.19713/j.cnki.43-1423/u.T20190320

TU-092

A

1672 - 7029(2020)01 - 0198 - 09

2019-04-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8548);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JJ2525)

陈颖(1983-),女,山东滕州人,博士,从事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研究;E-mail:cheny83@csu.edu.cn

(编辑 蒋学东)

猜你喜欢

火塘土家土家族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Dancing for theDead
温暖的火塘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大火塘,小火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