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攻略

2020-02-12罗映玲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探究幼儿

罗映玲

摘要:在幼儿园开展生活化科学教育活动实践中,我总结了几点开展攻略。一是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及热点事件,产生探究问题;二是灵活运用各种探究形式,高低结构探究活动相结合;三是教师与幼儿就探究问题巧妙“抛接球”,师幼同构探究过程;四是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让探究材料应直接指向探究问题;五是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发展水平的记录方式,有利于幼儿解释信息和形成观点;六是以多种方式分享交流,促进幼儿对探究主题逐步深入和内化。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开展,让探究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在幼儿园实际的科学教育中,呈现出教师照搬书本教材而对生活中科学教育契机视而不见,探究材料呈现不足或多而乱的两个极端,以高结构的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为主的现象,嚴重影响了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现结合我园开展生活化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分享生活化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方法。

一、探究起源:捕捉幼儿生活中的兴趣点及热点事件,产生探究问题。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家,好奇爱问,面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幼儿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呢?

1.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生成问题。

教师要敏锐地关注幼儿的表现和感兴趣的事物、问题,形成探究的内容。例如,幼儿园的水泥地上刚铺上了人造草皮,幼儿都感到很新奇,在人造草地上跑跳着、滚爬着,不时地用手摸摸人造草,感到很新奇,表情似乎在说:“这是什么呢?”、“这是真的草吗?”。这人造草皮正是幼儿生活中的事物,而且幼儿又感到新鲜好奇。《指南》中不是要求幼儿能对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发现其特征,或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异同吗?那么这人造草皮就可以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了,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疑问,与真的小草进行比较,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2.教师巧用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或现象,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保持一颗科学教育的敏锐之心,抓住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生成探究的问题。如夏天到了,窗外的树上蝉儿在鸣叫,老师可引导幼儿倾听关注,引发幼儿的提出关于蝉的问题,生成探究“蝉”的内容。又如,南方的春天会有“回南天的”现象,老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墙壁、地板的水珠凝结情况,探究“回南天”的成因。

无论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还是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现象生成的探究问题,它确定为探究的问题的原则是这些事物或现象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亲身观察、体验,实际探究的,并适宜幼儿探究水平的问题。

二、探究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探究形式,高低结构探究活动相结合。

在确定了探究的问题后,接下来的探究过程是以什么样的学习形式开展呢?大多数的教师会设计成专门的高结构科学探究活动来开展,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探究的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不可固化地只采用高结构的科学集体教学来开展。可以利用户外活动、室内自主活动、生活活动的间隙等时间来自然嵌入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如在“蝉”的主题探究中,可用户外活动的时间组织引导幼儿在树下倾听蝉鸣、捕蝉、找找蝉蜕,室内自主活动时观察蝉的特征、区别比较雌雄蝉的不同,查找资料了解“金蝉脱壳”的故事及蝉的生长过程,集体教学组织幼儿讨论归纳蝉的特征等,从多个角度、侧面来探究蝉,了解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幼儿设计探究的方法,或观察、或实验、或操作、或调查研究、或比较。无论是设计组织专门的高结构科学教学活动还是在生活、游戏中开展低结构科学探究活动,它都遵循着科学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即产生探究问题,猜想和假设,观察和实验,记录和整理获得的信息与结论,解释与交流等环节与步骤。教师切不可只会设计专门的高结构集体科学教学活动,而要利用生活和游戏、运动等时间随机灵活地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多角度的深入探究,开展系列化的高、低结构混搭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探究艺术:教师与幼儿就探究问题巧妙“抛接球”,师幼同构探究过程。

当探究主题产生后,教师要与幼儿就探究主题进行谈话讨论,以引发幼儿更多的问题。师幼之间的谈话和讨论就像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抛接球,她们之间需要彼此默契配合,教师要依据幼儿的接球能力抛出适宜的问题,即抛球,并以适当的方式接纳幼儿的回球,即幼儿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各种问题在头脑中迅速地进行价值判断,梳理有探究意义价值的问题,并抛还给孩子,在不断地抛接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探究的思路及脉落会越来越明确,教师对孩子的已有经验水平也会更了解,探究也会更深入而有效。师幼之间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切忌期望幼儿不用老师的引导会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四、探究材料: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让探究材料应直接指向探究问题。

由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而科学学习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在科学的抽象性和幼儿科学学习的具体性之间有一个中介、桥梁,那就是科学探究的材料。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精密考量所提供的材料的科学性、适宜性。例如,探索桥面的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时,桥墩的数量及桥墩之间的距离应保持一致,操作只需改变桥面的形状,使探究材料直接指向桥面的形状与承重力之间的关系。而不能随意地摆放桥墩之间的距离,或把测量承重的物体放在桥墩上,这样得出来的结果就会不科学。

五、探究记录: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发展水平的记录方式,有利于幼儿解释信息和形成观点。

记录是收集信息的有力工具。教师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在引导幼儿运用记录方式上存在不科学的现象。大部分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喜欢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探究记录。但从幼儿记录的结果上看,小班幼儿不太会使用表格的形式记录,特别是二维记录表格,由于幼儿思维的直观性和单线性,幼儿不会从两个维度来思考记录,通常会记录得乱七八糟,起不到记录探究过程、结果的作用。小班可以多采用照片图像、简单图画、一个维度的表格记录,逐一操作,逐一记录。中班大班后,可逐渐过渡到自画图画、符号及表格的方式记录,或不拘一格自主确定记录方法。适宜的、有效的记录方式会为幼儿解释和形成观点提供正确的依据,得出正确的探究结果,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六、探究分享:以多种方式分享交流,促进幼儿对探究主题逐步深入和内化。

交流分享是探究活动重要的一环。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形成结论,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探究发现、结果,有助于幼儿理清探究思维,建构新经验。探究分享的形式应多样化,最普遍的是在幼儿操作探究初步完成时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在分享交流环节中集中交流,以培养幼儿大胆清楚表达和倾听同伴意见,进行质疑、讨论的能力。其次,还可让幼儿将探究的过程结果回家后讲给父母家人听,进一步内化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老师还要将幼儿探究讨论的观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整理编排,以张贴展示的方式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观看、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分享交流,使幼儿对探究的主题逐步深入和内化。

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注意在产生探究问题、开展探究形式、师幼同构探究过程、提供适宜探究材料、选择适宜的探究记录方式、多样化的探究分享交流中采用巧妙的方法,会大大提高生活化幼儿科学探究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2]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3]刘占兰.《指南》中的幼儿科学探究——价值取向、目标与实施策略[J].幼儿教育,2013 (6)

[4]孙英敏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 (7)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探究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设问引导探究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幼儿画刊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