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墙上的苍蝇”还是“强调在场”

2020-02-12刘士钰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纪录片

摘要:纪录片《儿子/兒子》以黄品萱开车前往台北监狱探望杀害儿子的凶手李丛安并与之签订领养协议为叙事线索,展现了主人公的无私与博爱。本文将以该片为例,以如何在客观叙事和主观情感的表现中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使得纪录片“既能叫好又能叫座还能适度地传递创作者的情感”为论点对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表现手法;情感传递

纪录片《儿子/兒子》不同于“画面加解说加音乐”和直接电影“墙上的苍蝇”般的“冷静如铁”的表现手法,其字幕来源于采访者和黄品萱的对话,采访者并不避讳镜头的存在,出现在影片中,同时影片通过剪辑和镜头剪接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主观情感,强调自己的“在场”。

关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却是一种新的觉悟。诚然,纪录片对现实的镜照并不是简单的、等同的,充满着创作主体的主观表达,但如何在客观叙事和主观情感的表现中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使得纪录片“既能叫好又能叫座还能适度地传递创作者的情感”,本文将以纪录片《儿子/兒子》为例对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进行探讨。

一、相伴而生:“冷静如铁”与“强调在场”

纪录片,作为一种呈现有关于现实的文本,其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如下几种:解说式、直接式、真实式、自我反射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直接电影”强调“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在影片《推销员》中,梅索斯兄弟采用手持摄像机的方式跟拍“美中圣经公司”的销售代表在美国波士顿与佛罗里达推销圣经的情形。在该片中,无解说、背景音,仅仅通过销售员保罗和住户两人对话引领观众去了解剧情内容,但梅索斯兄弟并非不加选择的进行自然纪录,例如影片中,保罗在一间破旧的小旅馆里接到妻子的电话描述其自己的现状时,妻子愉快的声音、“皇帝般的生活”的词语与保罗艰难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之不同的是1975年梅索斯兄弟拍摄的《灰色花园》,该片中,梅索斯兄弟不再恪守“墙上的苍蝇”和“冷静如铁”的原则,以“爱和理解”接近普通人,不仅直接和镜头后的人对话,更出现在镜头前,通过和母女的对话表达影片的主旨和自己的主观情感。

“冷静如铁”与“强调在场”看似相悖,实则不然,作为纪录片的两种不同表现手法,都是创作者表达自己主观情感的方式,在影片《推销员》和《灰色花园》中,这种主观情感充分、适度而又克制。本文认为纪录片《儿子/兒子》中出现五次的配以宗教式音乐的黄品萱听李丛安读信的特写镜头充满了“人为刻意的痕迹”,而且随着影片的行进,这样的镜头穿插在黄品萱接受采訪和开车前往台北监狱探望李丛安的片段中,使整体叙事不连贯且给观众一种刻意营造原谅、忏悔的观影感受,不能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二、相辅相成: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纪录片是众多片种里特殊的一类,在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纪录片是相对于故事片而言的(1),但纪录片仅限于此吗?实际上,纪录片是一个“事实加意义”的综合体,是可以存在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的,这与纪录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并不相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纪录片《儿子/兒子》中故事情节和叙事线索是基于2012年5月29日真实发生的李丛安在纠纷中杀害唐柏豪这一真实事件展开的,向观众传达的是一种爱与无私的真实的情感,这与纪录片的展现现实真实并不相悖,这样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是在融入了创作者的见识、认知和情感后形成的,是纪录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中,其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不拍上课、不拍家长、不拍实景,甚至不拍‘六·一”,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孩子们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2),带动着观众们情绪和认知的变化,使观众产生共鸣。(3)

如上所述,纪录片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是不可或缺的,纪录片创作的真正目的是创作者借助可视形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并以此去震撼观众的心灵,是创作者通过对客体的表达与描述,实现与观众在精神上的互动。(4)而关于笔者之前提到的关于笔者认为纪录片《儿子/兒子》无法引起观众在深层次的情感上的共鸣,并不代表笔者否定该片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诚然,该片在一定程度上传达的爱与无私的情感观众是可以感受到的。

这也是笔者认为的纪录片应该思考的问题,塑造、刻画人物形象与纪录片纪录真实、传递情感并不矛盾,是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的,但这种作用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的前提,应是在纪录真实、讲好故事和传递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共通的平衡点。

注释:

杨静.浅析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J].现代视听,2015 (1):43-49.

何炜.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J].新闻前哨,2005(6):46-47.

何炜.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J].新闻前哨,2005(6):46-47

杨静.浅析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J].现代视听,2015 (1):43-49.

参考文献:

[1]杨静.浅析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J].现代视听,2015 (1):43-49.

[2]范慧琨.搬演:再现真实的尴尬舞者——浅论纪录片的表现手法[J].南方电视学刊,2009 (3):114-115.

[3]唐丽娜.纪录片“故事化”表现手法的探究[J].新闻传播,2009 (9).

[4]何炜.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J].新闻前哨,2005 (6):46-47.6.孙靖.纪录片中“故事性”的表现手法[J].电影评介,2009 (4):21-21.

[5]刘洁.纪录片的商业气质——“舌尖”热后的定位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 (8):95-99.

[6]刘洁,梁振红,韩柳洁.纪录片的虚构:与纪实一起抵达“深度真实”[J].中国电视:纪录,2010 (9):13-16.

[7]聂欣如.纪录片和搬演[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6):79-84.

作者简介:刘士钰(1995.05-)女,民族:汉,籍贯:湖北省武汉市,学历:硕士。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等待
厚重感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