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020-02-12王闻萱张慧
王闻萱,张慧
(锦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假期的延长,长期的居家,无法正常到校学习,可能影响其学业并加剧其心理焦虑感。目前,学术界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上,缺乏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因此,笔者将探讨各种问题对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状态下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政府有关部门及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路径参考。[1]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辅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是决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其他一切教育的生命线,意识形态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国家培育人才的重要战略。当前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网络舆情环境的刻意破坏,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受到重大挑战,学生的心理状况难免会产生波动,在事件发生期间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维护高校学生群体心理状况稳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高校对事件期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有利于高校避免学生在事件发生期间成长的曲折性与盲目性,有利于高校帮助学生的意识形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
2.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机会。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立德树人,在事件发生期间发生了一幕幕令人动容的事,出现了无数奋勇争先,不辞辛苦的医务工作者,无数党员同志纷纷主动捐款,积极主动走上疫情防控岗位,还有很多人民群众在一些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响应国家的号召[3]。这些事、这些人都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事迹来源,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高举旗帜,树立榜样,树立楷模以对大学生们进行针对性教育,让学生们明白身上责任之重,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刻苦钻研,为以后报效祖国提供精神力量,也是响应国家立德树人教育号召的重要引领。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立德树人教育,是保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必然选择。
3.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状况、道德水平、心理素质、个人能力等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单位在录用新人时综合素质的考评已占据重要地位,拥有好的心理素质能适应各种环境以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以便于更好地应对解决。受事件影响,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并且有很多志愿服务岗位向学生群体开放,为学生增强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诸多机会。学生们可以利用好这个机会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能力,为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锻炼。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
1.网络舆情问题多发。网络中出现的问题是现实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映,相关针对互联网舆情状况处理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网络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4],都是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受疫情之初政府信息没有做到及时公开的影响,加之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技术制高点,对我国网络舆情进行恶意操纵,对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恶意描绘,夸张批评,恶意煽动群众消极不满情绪,谣言问题突出,官方辟谣工作量加大,辟谣不够及时,致使很多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负能量的集聚地,使得很多问题开始转变为意识形态问题,造成了网络舆情环境恶化的现象。
2.长期居家隔离社交活动减少。社交活动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5]。受疫情影响,为响应国家号召,各地高校都推迟了开学时间,责令学生不得提前返校,要求做到在家进行居家隔离。长期居家不出,势必会造成学生外出社交活动的减少,所带来的就是人际交往活动不够,与人沟通机会的减少。沟通是排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方式,如果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排解,不论是心理状况还是个人的生理状况都会产生消极的因素,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
3.家庭矛盾压力。大学生群体尚处于青春期阶段,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部分时候会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往往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抱有较高的期待,加之学生与家长在生活规律上不同,双方之间没有良好的适应,经常会因为各种生活学习问题对孩子进行教导,但大多数有着叛逆心理的孩子往往不愿意听取家长的教导,加之长期在家滋生的不满焦虑情绪,很容易与家长产生矛盾,如果沟通较少,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4.高校心理疏导活动欠缺。受各个学校自身专业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缺少心理学专业背景出身的教师,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或者是支部书记兼任,更多的心理教育课程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两门课程来进行教授,但这并不能有效解决好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疫情期间心理问题很容易滋生,但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资源有限,无法同时满足大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心理疏导活动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无法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的措施
1.净化网络环境,清朗网络互动空间。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支出,吸引计算机技术人才,利用技术手段,创建网络舆情环境监测系统,完善信息检测机制,利用此系统,对于网络信息进行针对性筛选与过滤,积极开展净网活动,将恶意不良信息及时隔绝,避免网络舆情污染。其次,要加大针对网络自媒体的审核力度,提高入行门槛,合理增加准入条件,对网络账号全部实行实名制注册,建立问责机制,对于不符合条件或违反行业规定的自媒体立即清除,并记入个人档案。[6]
2.树立楷模,立德树人。疫情期间每一个事迹都是最好的宣传故事,要鼓励各高校针对自己学校和所处地方产生的疫情期间优秀事迹进行重点报道宣传,借助新媒体等终端,邀请相关人员给学生开办线上讲座,树立楷模与榜样,以现实事件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以此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7]。采用以情感人的方式,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学习“逆行者”们的精神,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报恩,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社区防疫志愿服务,实践育人。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家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投身于不同的岗位之中。疫情期间很多岗位都有着专业背景的要求,尤其是有着医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更是急缺,所以高校要结合自己办学的特点,积极鼓励大家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真正实现以自己所学报效社会,既有效增加了社交活动,避免了长期在家心情的压抑,也增加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还促进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志愿服务中的收获会极大地增加自己的社会荣誉感与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豪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4.高校积极开展线上团体活动,以文育人。首先,由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及团委牵头,积极引导自身的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积极研究线上文体活动策划,以受广大学生群体欢迎为出发点,推出具有创新性的活动,以团体项目为主,如目前较火的线上电子竞技对抗赛、正能量抖音小视频宣传活动、大学生线上创新创业竞赛、疫情征文活动等,既让学生群体感到快乐的同时还能增加集体凝聚力。其次,各高校要展开合作,开展线上联谊活动,以专业竞赛、课程学术交流为主,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学习讨论,互相借鉴好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缓解大家郁闷的心情。
5.建立专业心理辅导团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理育人。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帮助各高校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组建自己学校的心理咨询队伍,保证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与范围的广度。心理咨询团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利用专业途径针对疫情期间学生较为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早预案,准确分析,做好预防措施,将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做好学校党委、辅导员队伍、心理咨询团队三位一体化协作机制,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形成反馈合力,及时开会讨论,做好沟通,密切配合,协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负责心理疏导的团队根据学生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在做好心理疏导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道理,做到以理育人。
6.辅导员老师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针对性交流,以情感人。大学期间,与学生联系最紧密、最密切的就是辅导员老师。在国家大力重视立德树人的背景之下,在做好高校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同时,辅导员老师更要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与担当,明白诲人不倦的道理,要以己之德立生之德,以己之才育生之才,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在学生工作中要加强针对性,针对困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进行重点关注,时刻注意大家的心理动态,要及时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以自己的经验告诫学生,为学生巩固心理防线贡献力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带来帮助,帮助大家在特殊时期做好平稳过渡,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