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2020-02-12胡皓焦龙周方遒
胡皓,焦龙,周方遒
(1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华夏大地,其爆发突然、来势凶猛、难以预测、影响严重,我们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较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其强大的社会功能和鲜明的个体功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形塑、政治意识的传导、道德行为的养成,在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下能够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筑牢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水平,坚定必胜的信心,为最后战胜疫情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一、通过思想教育凝聚社会合力,坚定必胜信心
思想教育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是对人们进行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讲话和指示批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作出的正确决策和研判。在防控新冠疫情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就是要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及时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的关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科学决策上,“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1.聚焦政策解读,回应公众关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增加了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人们心理上的恐慌情绪。思想教育首先要通过着重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大决策部署、联防联控措施、疫情防控的成效,“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2]要深入宣传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爱民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将其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及时宣传、解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和期盼,尤其要给与耐心的解释和特别的关切,如对于复工复产复学等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等,统一全社会的思想认识。要通过解读权威信息,消除虚假信息和错误言论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社会公众的疑虑,引导社会舆论的正向传播,在全社会形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积极舆论氛围。
2.聚焦精神教育,弘扬中国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再次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3]伟大的抗疫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鲜明写照。思想教育强化伟大抗疫精神的教育,弘扬“生命至上”的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关注和呵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弘扬“举国同心”的精神,构筑起坚固的以爱国主义为“灵魂”的疫情防线;弘扬“舍生忘死”的精神,敢于从容应对和战胜发展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险阻;弘扬“尊重科学”的精神,以科学为指导,为防控和战胜疫情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弘扬“命运与共”的精神,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彰显负责任大国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责任与担当。抗疫斗争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凝聚起华夏儿女群策群力防控新冠肺炎的磅礴伟力,为最终战胜新冠疫情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3.聚焦思维培养,凝聚抗疫合力。培养社会公众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重要一环。要培养社会公众辩证的思维方式,形成对疫情全面客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用求真务实的态度认识和应对新冠疫情。要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资源,积聚全社会力量,汇聚成强大的抗疫合力。要培养社会公众的法治思维方式,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的系列讲话精神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发挥其特有的法律规范的制约作用。要依法打击疫情防控过程中不服管控、隐瞒疫情、恶意造谣、抗击执法等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并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以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培养底线思维方式,引导社会公众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应对和化解新冠疫情应对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通过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培育,强化责任担当,凝聚抗疫合力,增强社会公众的抗疫信心,夺取新冠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
二、通过政治教育筑牢信仰之基,坚定制度自信
政治教育是通过政治思想和政治规范的教育,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4],其实质是培养社会成员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周密部署,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决定性胜利。生动鲜活的抗疫实践再一次凸显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使社会公众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最终战胜疫情筑牢信仰之基。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百年以来矢志不渝、坚守如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党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成立了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领导小组,从战略上加强疫情防控的顶层设计,并分类指导各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分工负责、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各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疫情防控部署,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障了疫情防控的有序进行;普通党员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再一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利益放在第一位。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集中统一领导,才使我们能够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控制住新冠疫情蔓延的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日新增病例控制在10 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决定性胜利,得到了国际社会和世界卫生组织领导人的高度认可。要通过政治教育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抗疫故事,教育和引导社会公众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才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统一指挥、协调各方、共同推进、快速取胜的抗疫战果。
2.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形成了全国上下一盘棋、东西南北共行动,以特有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规模”,汇聚成战胜新冠疫情的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于中国大地,是契合中国现实国情、深得人民群众拥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建立、并一以贯之的优良制度传统,这一优越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在快速、及时、科学、高效的大动员、大集结、大作战中得以充分体现,成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武器。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全民动员、齐心协力,彰显出积极依靠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力量,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全民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量。新冠疫情防控下强大的动员能力、严密的组织能力、快速的整合能力,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为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增进制度共识提供了绝好的样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5]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引领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论是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军人,还是白衣为甲、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或是深入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亦或是宅在家中减少外出的人民群众,每一个中国人皆是参加这场战役的战士,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参与疫情防控的斗争,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鲜明体现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通过传播抗击新冠疫情中广大人民群众爱国责任和担当的典型事迹,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三、通过道德教育提高道德认知,践行责任行为
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规范性教育,侧重于内省、养成和自律。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特定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引导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健全,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些不良商家趁机哄抬口罩价格、因不能外出而对社区工作者大打出手、因核酸检测不适而对医务工作者破口大骂等。这些道德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一些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道德意识缺失,道德行为失范,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反映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1.通过道德榜样示范教育,培养良好道德认知。道德榜样的示范通常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认知的前提,也是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育、提升道德认知的基本方法。榜样示范教育以其真实、形象、贴近现实生活,能够引起和激发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共鸣,因而能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人们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形塑良好道德品质。在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刻,众多感人的“道德事迹”感染着疫情阴影下的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激发起他们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强大道德力量,白衣战士的职业坚守、快递小哥的战“疫”奉献、建筑工人的夜以继日、沂蒙老区的“亲情饺子”、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等等。各行各业数不清的道德榜样激发出强大的道德力量,它像一盏灯塔指引人们前行的方向,它像一面镜子对标着人们思想和行为,形成人们对良好道德的正确认知,引导人们实践着道德行为,也成为衡量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尺度,为战胜新冠疫情提供了强大的秩序保障。
2.加强权利与义务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公民既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又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公民首要的、最重要的权利就是生命健康权。疫情防控期间,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最大限度地保障武汉和湖北人民的生活。每天通过多种途径及时通报疫情防控状况,公民获得了详细的信息知情权。与此同时,公民也应该履行法律规定的不传谣、不信谣的义务,履行制止谣言的责任。各行各业要遵守疫情防控的要求,坚守有责,坚守负责,坚守尽责。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公民在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的同时,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履行应尽义务,提升社会责任感。
3.加强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树立大局观念。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都没有被压垮过。在这场危及全球的疫情中,全体中华儿女同舟共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凸显出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各级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共产党员、人民群众,全部都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体现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道德教育要广泛宣传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公众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原则,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树立大局观念,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