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工作者开展精准扶贫讨论
——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加茶村为例
2020-02-12李丰钻
李丰钻
(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广西南宁 530221)
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也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不落下任何一个民族,不放弃任何一户人民。这是我国扶贫、脱贫、消贫的原则。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是贫困地区的农村脱贫。偏远农村不脱贫,就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就没有国家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作为西南边陲的偏远地区,要想不拖后腿,早日实现脱贫,早早摘掉帽子,需要基层党组织敢于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根据区镇村庄具体情况,构建符合本地的脱贫措施。本文以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加茶村为定点事例,探讨开展基层扶贫的过程。
1 加茶村基本情况介绍
加茶村包括36个庄,总面积为17.35 km2。其中耕地面积 119.06 hm2,人均耕地面积少于 0.05 hm2,均为旱地,石漠化严重,土地分散,可耕种能力差。全村辖区内有36个村民小组,643户,2 447人,劳动力人口1 215人,全村常年外出务工800人。加茶村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为玉米、黄豆、蔬菜等,其中茶辣 3.33 hm2、毛葡萄 66.6 hm2、桑树 3.3 hm2、核桃 66.6 hm2。养殖家禽主要为生猪、羊、牛,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村内有一条4.5 m村道(硬化路)与周边村镇联系,其他村屯间路况极差,路网密度低,交通十分不便利。农产品对外销售困难,一般农户大都依靠商贩上门收购,农产品销售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村域内无河流,村民饮水主要靠山泉水或者雨水。村内有1个教学点和1个村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无贸易集市,缺乏教育文化体育设施,村民生活不便,电信、电力设施现状不佳,只有村部附近通有互联网,宽带网络覆盖率极低。
2 致贫的原因
脱贫必须在科学的指导下采取有针对性的务实做法,脱贫的对象是人,依靠的是人,解决的推动者还是人,所以人是这项工程的主导因素。要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科学分析村庄致贫的根本因素及人员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全村人的作用。通过对村庄及贫困人口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原因,并制定合理可行的脱贫策略。按照自治区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标准及村庄现有情况,加茶村2018年有贫困户136户,565人。经统计,因残致贫的有30户,因病致贫的有48户,因学致贫的有53户,因缺劳动力缺土地致贫的有60户,因交通落后致贫的28户。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全村病残户较多,存在教育资源不充足、可利用耕种土地不多、交通物流不便利、农业发展较低、水利资源有限以及信息不畅通等问题,劳动力外出比例较大,没有自己的集体企业和合作社,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村庄的发展,日积月累使村庄越来越贫苦。
要想使本村庄尽快脱贫要设法完善医疗保障设施,让病残人员能够得到有效的医治与帮助,尽量实现自足自给。让孩子们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提高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培养孩子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人生观,开阔思路,创造更好的明天;提升土地耕种利用率,引进现代技术改良土壤或是探索适合土质的农作物,增加收入;改善路况,促进庄庄之间的交流;兴建水利,发展蓄水灌溉,改善人用水、农业用水不足的局面;积极与上级沟通支援村庄纳入区域信息化、一体化建设,解决信息基础建设不足的情况。
3 村庄发展的优劣势
通过对该村庄的人口、土地、农作物、交通、水利、气候、地质特征、基础施舍、医疗以及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查,并经过基层党组织的讨论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本村庄发展脱贫的优劣势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发展优势加茶村是标准的贫困村,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从而为“脱贫摘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资金保障。加茶村有一定的农业基础,规模化种植现有两性毛葡萄80 hm2、核桃种植82.5 hm2,为后续发展水果、干果外销或是深加工提供了基础。在畜牧业方面,养猪大户3户,养羊大户2户,养牛大户3户,对发展规模化养殖、发展绿色肉制品供应基地奠定了基础。加茶村是深度贫困村,是自治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是专项扶贫资金的服务对象;加茶村也是自治区发改委对口扶贫村,可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村庄的脱贫发展。
3.2 发展劣势加茶村在脱贫攻坚中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①村庄现有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链短,处在原始端,有待优化。②长期以“玉米+牛羊猪”的经营模式为主,农作物的规范化、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非农产业,产业基础薄弱,资源利用和效益发挥不够充分。③本村农民接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意识淡薄,缺乏足够资金,农民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动态,大多数农民的“等、靠、要”意识强,总是希望政府能解决一切生活、生产问题。④缺少开拓创新精神,引导资金不足,地方配套困难,村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均衡。⑤政府对项目资金投资少,农民自筹资金比例高,给农户带来了很大压力,各项工作进展缓慢。⑥医疗条件差,科技投入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加茶村的一些道路还是以碎石泥巴路为主,影响产业的长远发展。
4 脱贫摘帽的策略
4.1 推进“产业脱贫”工程①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之基、致富之道,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探索绿色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生态扶贫新道路,达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目的。②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制订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③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4.2 推进“生态人居”工程①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各村庄统一规划,拆除脏、乱、差的住宅以及废弃的牲畜房、工具房,腾出空间,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和生态良好的新农村。②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③对村庄内部及周边进行绿化,塑造景观节点,形成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突出壮族风貌和地域特色。
4.3 推进“生态环境”工程①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以及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②重点做好乡村生活垃圾整治处理,确保乡村清洁,为绿色产业发展、医疗、教育事业建设铺路;整治乡村生活污水,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生活用水的利用率,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整治农村畜禽污染,为规模化养殖扫清障碍。
4.4 推进“生态文化”工程①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②培育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③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开展宣传教育,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在保护民俗风情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文化产业。
5 结语
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的一项伟大工程,脱贫不是走过程、摆面子,是帮助贫困百姓真正“摘掉帽子”,享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红利。驻村扶贫的每位工作者要完成使命,自身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民生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带领贫苦人民早日打赢这场战役,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