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生发展视角的漳县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20-06-18高瑞雪
高瑞雪 孙 成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1 内生发展理论与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1.1 内生发展理论内生发展即自我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从2000年到今天仍不断完善[1]。内生发展理论目前已成为国际范围内解决乡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内生发展利益相关者可归结为3个主体[2],即乡村政府、当地乡村居民、本地的企业或自治组织等。3个主体对于乡村内生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以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当地村民的全面均衡发展为目标。
1.2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可以分为产业发展模式、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以及高效农业型等10种模式[3],每种模式都有显著的特征。本文选取的漳县基于自身优势和发展现状,较为接近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和休闲旅游型的模式,据此可探寻漳县独特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 漳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2.1 生态环境现状漳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与西秦岭过渡地带,拥有红柱石、岩盐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异常丰富,农作物有68种,野生药材约440种,树种约99种,由于境内有河流经,形成天然的草场,在2008年漳县被中华环保会定为“中国绿色名县”。漳县在2013年发生地震、泥石流,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2.2 经济产业现状近年来,漳县积极开展“美丽漳县·共同缔造”,坚持灾后重建、加快旅游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拉动经济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5.7%。第一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保持不变。根据实地调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认为农业所获收益甚微,可见漳县未深入挖掘,农产品也仅限于简单的产出,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2.3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漳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有4A级贵清山、遮阳山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有千年井盐文化、红军长征文化、奇石文化以及根雕等。漳县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组建富有民俗特色的旅游服务马队130多匹,农家乐100多户。但在探寻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没有密切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千篇一律,可替代性强,没有激发村民的创造性。
3 漳县美丽乡村内生发展模式构建
3.1 漳县美丽乡村内生发展框架美丽乡村最重要的是激发乡村的内在美[4]。美丽乡村的内生发展框架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利益相关者村民、政府、当地自治组织以及外部力量的合作网络关系;第二,将所有的参与主体与当地的特色农业产品、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民俗文化进行对接,从而促进乡村的内生发展力量,如图1所示。
图1 美丽乡村内生式发展框架图
3.2 漳县美丽乡村建设内生发展路径基于内生发展视角,为漳县美丽乡村内生式发展提供建设路径。内生式发展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当地村民。村民结合多年乡村生活经验及对乡村原始风貌的理解,成立以村民为主的合作小分队,同时政府发挥引导和培育作用,从点到线到面,形成村民、合作小分队和政府的3合力,调动漳县村民的参与积极性,重新培养青壮年对乡村土地的感情[5]。
内生发展理论,指出第一产业是乡村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乡村承担的基本职能[6]。根据漳县农牧局的相关资料,特色资源种类多但普遍深挖力度不够,种植的方式传统,规模分散专业化程度低。对此漳县可通过农旅融合、乡村旅游、“互联网+”等途径激发漳县的内生发展力;通过鼓励规模经营,引进新技术,设立技术研究培训机构,借助互联网扩宽销售途径,打造标准化的种植和养殖基地。
漳县乡村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农旅融合的路径过于狭隘[7]。打造漳县农旅融合的内生式发展路径,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漳县特色资源农旅融合的内生发展方式
4 结语
基于内生发展视角的漳县美丽乡村建设,应确定乡村建设内生力量中的利益相关者,寻找漳县具有特色的资源,如农作物资源、物质文化资源等,多途径深入挖掘漳县特色资源,建立具有漳县特色的内生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