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城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需求
2020-02-12丁敏许岩丽王雪凌
丁敏 许岩丽 王雪凌
(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护理系,河北 邯郸 056002)
临终关怀是通过缓解疼痛和解决其他身体、心理和精神问题来改善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方法〔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2〕。老年人癌症和慢性病的发病率呈普遍上升趋势,老年临终患者也逐渐增多。本研究对河北省不同城市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对临终关怀了解、接受程度、死亡态度及选择最适合临终关怀模式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选取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沧州市共6个城市年龄18~72岁的城市居民。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687份(76.3%)。平均年龄(52.3±15.7)岁;男342例,女345例。纳入标准:(1)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沧州市的常住居民;(2)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且意识清楚可以准确回答问题。排除标准:(1)有认知或语言障碍的城市居民;(2)患有精神疾病者。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临终关怀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对临终关怀的了解度、对待死亡的态度、对临终关怀模式的期望等项目。经检测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调查员均经过调查技能培训及模拟访问训练。问卷为匿名调查,现场发放现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双人核对进行数据录入。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河北省城市居民对临终关怀了解程度单因素分析 了解临终关怀的居民153例(22.3%),有所了解222例(32.3%),不了解312例(45.4%)。以对临终关怀的了解程度分组,不同职业、学历、医疗保险、月收入水平、家中是否曾有临终患者、生活自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河北省城市居民对临终关怀了解程度多因素分析 将河北省城市居民临终关怀的了解程度作为因变量,以职业、学历、医疗保险、月收入水平、家中是否有临终人、生活自理情况为自变量,结果显示职业和医疗保险是居民对临终关怀了解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2.3河北省城市居民对临终关怀接受程度的多因素分析 将河北省城市居民临终关怀的接受程度作为因变量,以学历、医疗保险、生活自理情况及家中是否曾有临终患者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医疗保险、家中是否有临终人、生活自理情况是居民对临终关怀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1 河北省城市居民对临终关怀的了解程度(n)
1)数据有缺失,同表4
表2 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表3 河北省城市居民对临终关怀接受程度的多因素分析
2.4河北省城市居民对待死亡态度的单因素分析 按照死亡态度分组,不同性别、年龄、医疗保险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河北省城市居民对待死亡态度的单因素分析(n)
2.5影响河北省城市居民对待死亡态度的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将对待死亡的态度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医疗保险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医疗保险中城合、医保是居民对待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5。
表5 影响河北省城市居民对待死亡态度的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2.6影响河北省城市居民对临终关怀模式选择的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将河北省城市居民选择的最适合的临终关怀模式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生活自理情况为自变量,结果显示,生活自理情况是居民选择最适合临终关怀模式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6。
表6 影响河北省城市居民对临终关怀模式选择的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应对医护人员加强临终关怀培训和医患沟通培训。黄瑞瑜等〔3〕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对于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的相关教育和培训还比较欠缺,医护人员本身对待死亡观念就较为回避。叶芹凤〔4〕调查也显示,护理人员对于临终关怀的认知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不高,均有待加强。建议通过假设符合真实案例情况的场景和患者人物设定,由医护人员自己出任角色扮演,使医护人员最大限度地真实体会患者及家属在临终时的复杂心理状态和真实想法。真正的精神关怀应该在与病人建立亲密且有意义的关系过程中照顾到病人的需要〔5〕。医护人员需要掌握与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医患沟通技巧,沟通不畅仍然普遍存在,并可能成为痛苦的根源,改善这些问题应该可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6〕。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意愿帮助其选择适当的临终关怀方式,改善医患关系。屈冠银〔7〕也认为,老年临终患者的沟通策略强调理解性原则的要求:需要照护人员不但能够听懂临终老人传递的表面信息,还能够听懂情感态度和潜在愿望。
学历越高对临终关怀的了解程度越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8~11〕。在医疗保险方面,农合的居民对临终关怀的了解度最低,这可能是由于参加农合的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居多,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学历比较低,接受临终关怀的宣传较少,此结果也与学历对临终关怀了解程度的影响相呼应;河北省城市居民对临终关怀的了解程度与收入的多少同步,收入越高对临终关怀的了解程度越高,提示应加大对低学历、低收入人群的临终关怀宣传力度。
生活完全自理的居民对临终关怀的了解度最高。这可能与生活不能自理和仅能部分自理的居民由于身体的原因接受有关临终关怀的信息比较少有关。该结果与张彤等〔1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研究显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功能的逐步退化,日常活动功能有明显障碍的老年人会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并关注与临终关怀和死亡相关的情况;没有功能障碍的老年人由于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对死亡及临终关怀方面的事情考虑较少,从而关注程度较低。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其研究是针对天津市主城区≥60 岁老年人,而本调查年龄跨度较大,且本次调查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样本量过小。临终者在临终阶段即使身体功能不断减弱或是头脑逐渐失去思想意识,依然存有尊严且应该得到应有的照顾〔12〕。提示应采取社区医生入户宣讲临终关怀和采用互联网+的就医咨询模式,方便广大居民获取相关知识。本调查结果显示家中有过临终患者的居民比家中没有过临终患者的居民对于临终关怀的了解度高,可能是由于家中有过临终患者的居民经历过亲人临终时期的心理情绪变化,更能深切体会到临终关怀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提示,只有以临终者为主体,强调临终者积极参与临终关怀,与亲友、专业照顾团队进行情感互动,给予其反向关怀,才能真正实现宁养服务“去者善终、留者善别、能者善生”的目标〔13〕。
本次调查显示,总体上男性对待死亡的态度比较坦然,这可能与社会赋予男性的角色有关,面对死亡男性通常会表现的更加坚韧。以往研究显示医学生的死亡焦虑没有性别差异〔14〕,与本研究结果不同,原因可能是以往研究针对的是医学生,在医学教育期间具有相同的医学教育背景。生活自理情况是居民选择最适合临终关怀模式的影响因素。提示应该进一步普及推广临终关怀,建立完善的转诊机制,尽快完善临终关怀体系。考虑到人类生命结束的普适性和无法避免性,临终关怀应归入社会医疗及养老保障中〔15〕。
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对临终关怀事业并没有专门提及,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是阻碍临终关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6〕。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我国的医疗服务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在这一特定的医疗服务背景下,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建议采取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结合的方式,拓展三甲医院的社会公益职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外延”和“下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