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烟稻轮作区稻鸭共作技术

2020-02-12李长正

上海农业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鸭舍烟区雏鸭

肖 梅 金 磊 李长正

(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宣城市 242000)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皖南烟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民种植烟叶的积极性有所下降。面临烟叶种植面积缩减和烟叶质量发展瓶颈的双重压力,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皖南烟叶”)按照“特色、优质、生态、安全”的烟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在坚持以烟为主、多元发展的前提下,践行大农业、绿色生态理念。同时,为了有效管控植烟土壤,保证烟叶品质,实现烟叶和水稻绿色安全生产,皖南烟区全面实行1∶1“烟稻轮作”的种植模式,即“烟-烟后稻-中稻-烟”,并积极探索稻田立体种养模式,保障烟区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自2015年起,皖南烟叶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沪皖高科技示范园尝试探索稻田立体种养模式,并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建立4个稻田共育示范点,开展了稻鸭、稻虾和稻鳖示范研究。其中,稻鸭共育示范面积11.27 hm2,共放养鸭子1 900只;稻虾共育示范面积1.8 hm2,共放养小龙虾600 kg;稻鳖共育示范面积0.53 hm2,共放养甲鱼560只。

基于皖南烟区多年烟稻轮作的种植经验和示范研究,探索出从烟叶业到大农业、从种植到养殖、从单一到多元的立体种养模式,既是促进皖南烟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当地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模式的推广应用,有利于稳定烟农队伍,拓展多元增收途径,实现烟区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对其中最具复制推广价值的稻鸭共作技术进行集成,并对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以期促进该技术在皖南烟区的推广应用。

1 稻鸭共作技术集成

1.1 基本内涵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为水稻除草、除虫、浑水、施肥并刺激水稻生长,而稻田为雏鸭提供放养场所和食物饵料,这样水稻和雏鸭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复合体系,最终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安全的稻米和鸭肉。

皖南烟区的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在落实机插水稻正常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插秧后15 d,将驯养健壮、鸭龄达15 d的雏鸭投放到稻田中,让其与水稻共生,至水稻抽穗时将成鸭收回,整个过程包括雏鸭驯养、大田种养、建立设施、稻田鸭放养、出栏收获等环节。

1.2 雏鸭驯养

1.2.1 品种选择

放养雏鸭品种,以个体质量好和成活率高的当地小麻鸭为宜,要求雏鸭须经产地动物防疫检疫机构的检疫并符合国标要求。

1.2.2 雏鸭准备

(1)雏鸭获取。提前1个月联系鸭子孵化场所,获取雏鸭,按每667 m2放养12只确定雏鸭数量。(2)雏鸭前期管理。雏鸭孵出后,将雏鸭放入保温效果较好的鸭舍进行集中管理,饲养密度控制在50只/m2以内,每群的饲养量应在150只以内。鸭舍地面放入垫料(稻草或麻袋片),并应经常更换垫料,以保持鸭舍清洁、干燥。雏鸭孵出后10日以内,每个昼夜喂料6~7次,其中晚上投喂2次,饮用水置于饮水器内,昼夜供应;夜间打开白炽灯,防止雏鸭因抱团而发生踩踏,一旦雏鸭抱团要及时分堆管理。在雏鸭管理期间需注意保温,1日龄的雏鸭室温应保持在26~28 ℃,2~7日龄的雏鸭室温应保持在22~26 ℃,8~14日龄的雏鸭室温应保持在18~22℃。(3)雏鸭驯水。集中喂养10 d左右后对雏鸭进行驯水,驯水宜在晴天进行,水池深15~20 cm。驯水半小时左右后,将鸭子全部赶上岸。夜间将鸭子赶回鸭舍。

1.3 种养设施建设

1.3.1 田块选择

稻鸭共作宜选择地势平整、灌溉方便、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田块进行。

1.3.2 田埂加固

对稻鸭共作区周围的田埂应进行加固处理,做到不渗水、不漏水。

1.3.3 圈围隔离

为控制鸭群活动范围,以稻鸭共作区田埂为界,采用打桩围网方式,按照每5 333.33~6 666.67 m2(放养鸭子110只左右)为一隔离单元的标准,进行隔离单元的设置。具体标准为:(1)外围防护。使用荷兰网(丝粗1.5~1.6 mm、高1.2 m、网孔2~3 cm2)作围网防护,每隔3 m用毛竹或木桩(直径≥6 cm)打一桩固定。(2)内围单元边界隔离。用尼龙网(高0.8~1 m,网孔2~3 cm2)进行隔离,尼龙网用毛竹或木桩(直径≥3 cm)固定。

1.3.4 鸭舍搭建

总体按照坐北朝南的原则搭建鸭舍,根据隔离单元进行放置,每个单元配置1个鸭舍,鸭舍包括鸭棚与初放区(戏水区),并用遮阳网将鸭棚、戏水区和涉及的田埂统一围成一个整体管理区,具体布局见图1。

具体操作为:(1)鸭棚搭建。在每个隔离单元的田埂边搭建1个5 m2的简易鸭棚,作为稻田鸭喂食、休息和躲避暴风雨等恶劣天气的场所。鸭棚地面高出大田20 cm,棚长2 m、宽2.5 m,棚顶中间最高并向两边倾斜,即中桩露出地面高1.5 m,前后桩露出地面高1.2 m;大棚屋架立桩用直径≥6 cm的毛竹,三根横梁用直径≥3 cm的木桩,棚顶用彩钢瓦(厚度为0.4 mm)。(2)戏水区设立。在每个简易鸭棚前设1个5 m2的戏水区,即挖1个长2 m、宽2.5 m、深30 cm的储水池。(3)用遮阳网将鸭棚、戏水区和涉及的田埂统一围成一个整体管理区。

1.4 稻田鸭放养管理

1.4.1 放养时间

在机插水稻栽插后15 d左右及时放养经过驯水训练5~7 d的役用雏鸭,且雏鸭需先在初放区放养2~3 d。

1.4.2 放养量

每667 m2放养役用雏鸭12只,一般每个隔离区放养90~120只。

1.4.3 稻田鸭饲喂管理

具体为:(1)雏鸭阶段。雏鸭在稻田放养后15 d内,适当补料,每天早、中、晚定时投喂3次。可添补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辅助性饲料,以满足雏鸭早期生长发育的需要。(2)中鸭阶段。当稻田鸭长至0.5 kg/只左右时,饲料投喂改为每天早、晚投喂2次,投喂量为早上少、晚上足。饲料种类以小麦、秕稻为主,并搭配适量中鸭混合料。(3)育肥阶段。在水稻抽穗前15~20 d,对稻田鸭进行田间育肥催壮,饲料投喂改为每天投喂2~3次,以投喂成鸭颗粒饲料为主,搭配部分小麦、碎米等,且每次投喂量要足。

1.4.4 稻田鸭“三防”

(1)防疫病。鸭瘟预防在7日龄时进行,用鸡胚亿弱毒苗肉注0.2~0.5 mL/只,7 d后可产生抗体。鸭病毒性肝炎预防在雏鸭1~3日龄时进行,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颈皮下注射0.5 mL/只,2 d后产生抗体,5 d后达到高水平。鸭霍乱预防的疫苗可选用“731”禽霍乱弱毒菌苗,接种2日龄以上的鸭群,免疫期可达3个半月;或选用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苗,接种2月龄以上的鸭,皮下注射1 mL/只,免疫期达6个月。鸭浆膜炎防治可用鸭浆立克100 g兑水250 kg(重症兑水200 kg,鸭浆立克无需加量),连用3~5 d。(2)防中毒。严防周围非稻鸭共作区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农药污水流入或渗入稻鸭共作区,稻田鸭一旦出现农药中毒症状,应及时进行解毒处理。另外,要及时清除田内死鸭、死鱼等腐尸杂物,以防止肉毒素中毒,一旦有肉毒素中毒造成批量死鸭现象发生,就要及时将中毒区内的鸭子赶到安全环境中,并隔离观察。(3)防中暑。在高温季节,要始终保持田间水层在10 cm左右,以防稻田鸭中暑。

1.5 稻鸭种养管理

1.5.1 水浆管理

水稻移栽后至鸭子离田前,田间均要保持5~10 cm的水层,且大田丰产沟(宽30 cm、深30 cm)内要始终保有水层,以供鸭子洗澡。水稻搁田时,通过采用分片搁田的办法,解决鸭子饮水和觅食所需,或把鸭子赶到田边的河、塘内过渡3~4 d。鸭子离田后,稻田保持间歇湿润灌溉,干湿交替,养好老稻。

1.5.2 病虫防治及搁田

处理好水稻病虫防治、搁田与鸭子活动之间的关系,可在水稻进行病虫防治或搁田前,将鸭子赶到另一块暂不进行病虫防治或搁田的稻田,4~5 d后再赶回已防治病虫或搁过田的稻田。

1.6 收 获

1.6.1 鸭子收获

水稻抽穗后7~10 d,及时将鸭子从稻田中收回加工出售或继续择地(塘)喂养,有条件的可放入水稻收割后的茬地继续喂养。

1.6.2 稻谷收获

当水稻籽粒黄熟时及时收获。

2 稻鸭共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放养鸭子的稻田共减少施用杀虫剂2次、除草剂1次,减少化肥施用量20%,且不施促花肥,合计每667 m2稻田减少农药、化肥、人工成本50元,而稻田鸭的纯利润为9.57元/只,每667 m2平均利润为86.13元。见表1。

表1 稻鸭共作鸭子成本和收入统计

2.2 生态效益

稻鸭共作技术实现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共同发展,不仅提高了稻田综合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生态环境[1]。具体为:(1)稻田养鸭会扩大水稻种植株距,有助于改善稻田通风条件,增加田间有效光照面积,降低稻田相对湿度,且鸭子可去除稻田杂草和虫类,过腹还田能增加肥料,既省去了种养人员对鸭饲料的投入,还减小了种养成本,使稻田增产增效[2-6]。(2)稻鸭共作可减小土壤有害物质含量,改善土壤养分和物理状况,提高土壤团聚体和土壤结构系数[7]。(3)在稻鸭共作过程中,由于采用环境友好型种养技术,不仅生产出的农产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还可降低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减少环境危害因素,形成良性的生态体系,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3 社会效益

稻鸭共作不仅鸭子安全、食味鲜美,同时也提高了稻米品质,这是因为稻田鸭在田间饲养,在吃无公害活食的条件下生长,不食用含生长激素、抗生素处理的人工饲料,生活力强,鸭肉的瘦肉率高,皮脂含量少,氨基酸含量多,鸭肉鲜嫩,肉质结实,口味鲜美,食用品质高;水稻田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生产出的大米绿色健康。同时,通过稻鸭共作立体种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带动禽肉、无公害稻米等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此外,稻鸭共作技术充分贴合乡村振兴战略,可带动当地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鸭舍烟区雏鸭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打顶调控对烟叶碳氮代谢主要产物的影响
饲养密度对秋季多层平养密闭鸭舍环境参数、生产性能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宝鸡市植烟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上杭县烟区土壤肥力现状分析
宝鸡烟区气候条件对烤烟生长的影响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最美的童年在乡下
豫南地区规模化养鸭 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肉鸭育雏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