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灌浆期管理技术要点

2020-02-11崔秀寒

江西农业 2020年13期
关键词:阳谷县白粉病麦田

崔秀寒

(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农村局,山东阳谷 252300)

小麦是阳谷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高产稳产对当地粮食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小麦生产中,灌浆期是决定小麦千粒重、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的小麦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以及转化的蛋白质通过同化作用转移到种子中储存起来。由此可知,该阶段的管理水平直接与当年小麦的产量密切相关,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灌浆期的管理,以确保小麦生产的高产稳产[1]。加强小麦灌浆期的管理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管理上整体来说是做好保根、护叶、防早衰、增粒重工作,并加强对干旱、涝、风、病虫、倒伏等自然灾害的预防,以免对后期的产量造成不利的影响[2]。现结合阳谷县的小麦生产实践,对小麦生产中灌浆期的关键管理技术进行总结。

1 补施氮肥,及时浇入灌浆水

若4 月初遇到大雨,可提高土壤的墒情,但在管理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可导致小麦生长后期出现根腐烂、早衰等问题,因此要加强保根、保叶管理,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为主。可在降雨的同时施入氮肥,结合阳谷县的土壤肥力水平及小麦生产对养分的需求特点,趁墒施入22.5 ~37.5 kg/hm2尿素进行追肥,7 d 后再补施1 次。此阶段适当补施氮肥,可以确保小麦在灌浆期时不发生早衰现象,增加长势,提高籽粒灌浆的速度,延长灌浆的时间,促使籽粒重量增加,且还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性水平。此外,还要结合土壤的墒情以及天气情况、品种需求等适时做好灌浆水的浇灌工作,如果风雨即将到来,一定不能浇水,以防止小麦植株发生倒伏现象。如果灌浆期出现1 次有效降水(降水量超过20 mm),则不需要浇灌浆水;土壤肥力水平高的麦田可不需要浇灌浆水,对于肥力水平一般的麦田或者土壤类型为保水效果差的沙土,要及时浇足灌浆水。对于一些优质强筋小麦,为提高籽粒的品质,最好不浇灌浆水;对于田间密度过大、追肥量大的麦田或者倒伏风险大的麦田,可不需要浇灌浆水。

2 叶面喷肥增粒重,预防干热风

在小麦生长的后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比较弱,要适时补施叶面肥,以延长小麦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防病抗倒,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危害,提高小麦植株灌浆的速度。结合阳谷县的小麦生产实际,可用1% 尿素水溶液+ 磷酸二氢钾溶液对准叶面进行喷施,也可对准叶面喷施含钾量高的“火苗” 灌浆宝,可促进灌浆,为灌浆期小麦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养分条件,每7 d 喷1 次,对抵抗干热风危害、增加小麦籽粒的重量、提高品质效果明显,还可确保小麦后期落黄好,实现高产。叶面肥喷施的时间尽量不要选择高温的中午时段,以防止出现“烧叶” 现象,在16:00 之后进行叶面喷施最佳,能促进叶面吸收养分。

3 做好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

在小麦处于灌浆的前中期时,温度逐渐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此时易出现病虫草害,可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理念实施绿色防控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小麦田间发生的病虫草害类型及程度进行,当达到防治指标时针对性地选择杀虫剂、杀菌剂等进行混合防治,合理地搭配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实施“一喷多防”,以防虫、防病、防早衰。施药时要求喷施均匀,要求喷全,不漏喷、重喷,药剂要求随时配制随时喷施。

3.1 以白粉病、锈病等为主的病害防治 小麦进入灌浆期后由于空气中的温度比较高,病害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尤其易出现锈病、白粉病等。小麦白粉病属于真菌侵染引发的病害,主要对小麦的叶片产生危害。小麦植株感染白粉病的病原菌后,便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加上抗旱能力降低,从而容易发生早衰、倒伏等现象,导致小麦籽粒瘪、降低产量。小麦锈病也是真菌侵染引发的病害,又被称为“黄疸病”,该病在小麦叶片上的发生概率高,也会在小麦的穗部、叶鞘、茎秆部位发生。小麦植株在发生锈病后,叶片的光合作用大大降低,直接对产量造成影响。防治时可采取“一喷多防”的方式,常用的药剂可选择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丙环·福美双、40% 戊唑咪酰胺、48% 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和15% 丙唑·戊唑醇悬浮剂等;如果田间的白粉病、锈病等发生程度重,则可隔7 d 左右再防1 次。

3.2 以小麦蚜虫等为主的虫害防治 小麦蚜虫怕高温,由于灌浆期时温度比较高,蚜虫会躲藏在穗部,以避开强光,此时蚜虫会大量吸食小麦的汁液,造成籽粒重量下降[3]。结合阳谷县近年来的小麦生产实际,发生蚜虫的一般年份,可导致减产20% ~30%,发生程度重的年份,产量可降低50%。化学药剂防治的标准是蚜虫数量达到500 ~800 头/ 百株,药剂要求选择毒性低、残留低的类型,包括啶虫脒、吡虫啉、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等,与高效氯氰菊酯、功夫菊酯等混合使用,对麦叶蜂也有兼治的作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实施生物防治措施,在田间释放蚜虫的天敌生物,如蚜茧蜂、瓢虫等。

防治的过程需要注意,施药的时间选择在早晨或者晚上小麦田间土壤墒情比较好的情况下进行,药剂的浓度要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浓度不可过大,以免对叶片产生灼伤而导致小麦减产[4]。

3.3 拔除杂草 小麦田中的杂草比较多,年前、年后的防除如果不彻底,田间经常发生一些禾本科恶性杂草危害,如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等。这些杂草成熟时间早于小麦,在小麦成熟期时这些恶性杂草的种子多数已经脱落在土壤表面,为第2 年发生草害埋下了隐患。在小麦灌浆期,这些杂草可结合其他农事操作及时进行人工拔除,并统一带出田间,尽量在其结籽前将其彻底消灭[5]。

4 倒伏小麦的补救措施

小麦灌浆期时如果遇到降雨,容易导致小麦植株发生倒伏现象,一般的倒伏可导致小麦产量降低20% 左右,倒伏程度重的麦田产量可降低40% ~50%,倒伏发生的时间越早,减产的幅度越明显。前期因为小麦“头轻” 等原因,倒伏后一般可不同程度地自主恢复直立状态。而小麦处于灌浆后期如果发生倒伏,此阶段的穗部比较重,难以恢复到完全直立的状态,经常只有穗、穗下茎恢复,如果不能及时采取适合的补救措施,则对提高小麦穗粒数以及籽粒增重不利。如果倒伏是由于风雨造成的,可在雨后先及时进行清沟排水,避免田间有积水,然后用竹竿轻轻在茎叶上拨拉,让上方积累的水珠落下,降低重量,促使小麦植株恢复直立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动作要轻缓,不要打乱倒向,也可直接人工将倒伏的小麦植 株扶正进行捆把。之后用硫酸二氢钾2 250 ~3 000 g/hm2等进行补喷,为小麦植株的生长及灌浆创造良好的条件。

5 适时收获

小麦收获的最佳时间一般在蜡熟期,此阶段收获的小麦产量高、品质佳。在实际生产中,具体的收获时间可结合气候条件、栽植的规模等因素进行综合确定,对于规模化栽植的麦田,收获以蜡熟中期开展为宜,对于栽植面积较小的麦田,收获的最佳时间在蜡熟末期。收获时应结合品种及栽培条件等,对收获的先后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尽早开始、突击抢收,确保颗粒归仓,不同的品种要单收、单打,避免混杂。

猜你喜欢

阳谷县白粉病麦田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阳谷县全域旅游发展探析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瓜类白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不关我的事
别人做不到
河网地区水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
只有更好的
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