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嬗变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2020-02-11胡兮邓菲洁刘立辰
胡兮 ,邓菲洁 ,刘立辰
(1.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2.贵州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贵阳 550025)
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始于1922年,首部动画电影《大闹画室》完成于1926年。这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开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至今的百年中,经历了由最初的对发达国家的电影与动画制作的借鉴到逐步自主创新的过程,探索出了中国式的独特动画创作手法。如今,中国动画电影无论是在影片题材、创作手法、表现方式、艺术美学上都较以往有了巨大的变化,展现出华夏民族特殊的艺术美学形式。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在艺术性与美学表现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哪吒闹海》(1979)、《麦兜》系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大鱼海棠》(2016)、《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等获得良好口碑的动画电影。这些动画电影既带有强烈的商业诉求,也体现出中国动画的强烈艺术表现力。在注重影片美感与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了影片选材与叙事艺术。从上述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动画电影中,能够发现其中所注入的独特东方美学元素。正是这些元素的融入与表现,使得中国动画电影具备了独特的艺术美学特征,这也是中国动画电影美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动画电影在本质上是一种叙事的非真实性活动。具体而言,动画电影本身的主题并不是一个生命体,而是一种通过造型艺术而产生的假想形象。因此,动画电影的美学表现不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真正活动,而是在于艺术家所创作的人工造型形象所体现的“变相性”,也就是说,是与现实物象截然不同的,表现现实中的扭曲和变形的形象。从某些意义上说,动画电影是表达情感、思想的最自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前,动画电影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在此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也随之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这也反映在电影美学的发展趋势上。
历时四年打造的3D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电影。该片在题材、寓意、表现手法与制作技术上都体现出了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美学发展的进步。该片所体现出的电影艺术审美价值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创作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学是一种以视觉模式取代模仿,将风格的演变归因于视觉观察的变化的一门学科。艺术史家对艺术思潮和时代思潮进行了总结,使得“风格”一词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广阔的描述空间。电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艺术带到了一个时代的交叉路口。在这个飞速发展渴望未来和寻求往昔追思过往的时期,电影所带给人的不是虚空的存在,更多的是心灵和精神情感的寄托。动画电影将电影视听语言与动画艺术紧密融合为一体。中国动画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后,商业意味开始浓重起来。人们对商业利益的盲目追求使得中国动画电影逐渐偏离了“中国学派”的道路。直到近年来创作的《大鱼海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的出现,才开创了中国动画电影民族文化创作的新浪潮,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风动画的艺术之美。
(一)经典故事的现代叙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采用的是现代电影的叙事方式,以一种成人化的叙事风格,抓住当下的历史语境以及观众的接受心理,突破传统的束缚,展现了更为普世的主题价值,将现代人普遍的生存状态透过哪吒符号化的意义传达出来,创作出属于新时代的动画电影作品。
《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展现了传统人物角色的历史感设定,更为创新的是它打破了以往人们对这一角色的刻板印象。影片虽取材于《封神演义》,但采用的是旧题材演绎新故事,将原作的人物性格设定与故事框架进行了改编,融入了新的价值观与电影故事的表现手法,把人们刻板印象中的哪吒的故事打碎重构,用阴阳哲学塑造剧情与人物性格。“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①。影片制作者一改以往的哪吒形象,将最初的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剥龙鳞、拔龙角的叛逆小子和削肉还父、莲花重生的悲情少年形象变成了一个画着浓重眼线、带着大大的黑眼圈的怪异小子,因携魔丸降生,因而带着一股痞气,却又内心善良、渴望关爱。李靖夫妇也颠覆了过去的传统形象。李靖夫人不再是过去完全依附于李靖的形象,而成为穿着飒飒战袍,为陈塘关百姓战斗的巾帼英雄。李靖则不再是严肃冷血、不顾父子之情的严酷形象,而是肯为求百姓参加哪吒生日宴而纡尊降贵,也会为哪吒命运转变而愿意牺牲自己的博爱之将。太乙真人则更是摆脱了以往白衣飘飘、仙风道骨的老派形象,变成了一个骑着飞猪、操着一口四川口音的新派师父。影片中精心雕琢的人物形象,清晰流畅的表情、动作,都呈现出人物角色的历史美感与视觉形象。
(二)电影视觉的真实与虚拟
在现代电影中,艺术性与技术性是电影发展的两大创新追求内容。这不仅是对电影制造技术的挑战也是对电影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方式的创新。数字技术在动画电影的艺术创作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动画创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诞生了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无纸化”,使得动画制作的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动画制作在设计制图、上色、拍摄中提升速度,并优化制作程序。动画电影运用3D技术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观众能够看到具有极强色彩饱和度的画面以及较二维动画更为真实的人物动作和场景,能够创设出吸引人的情节,给观众较强的心理冲击和观影效果。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继《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后的又一部3D动画电影。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险境环绕,到《大鱼海棠》中的空灵意境,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恢弘气势,数字技术一步又一步地增强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已然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追求。《哪吒之魔童降世》塑造了一个天地人间、海底炼狱的多重空间,包括天庭、人间、海底以及虚幻的《山河社稷图》中的另类空间,将这些景观变成一个真实的情感空间。细致的表情变化和生动的细节体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加深了观众的体验和互动。
《哪吒之魔童降世》虽说是3D动画电影,但不得不说其3D的效果还不够理想,3D动画的场面还没有达到能给人带来震撼的高水准。但值得肯定的是,影片选择采用3D效果放映,也体现出了数字技术对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引领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
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对于标新一部影视作品的民族文化气质与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现代动画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至今,所展示出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与主题意境的表现上,通过对中国传统与主流文化的宣扬和深层次主题的表现,展示出中国动画电影的独特审美意蕴。
为突出中国民族风格,《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人物造型、画面色彩、动作设置、音乐台词等方面采用了中国式传统形式的艺术语汇,使整部作品气脉相通、意蕴融合,形成了极具民族韵味的美学风格。《哪吒闹海》同样也展现出了民族传统视域下的精神思维习俗与品格,但该动画产生的时代还没有如今高科技的电影制作方式,因此该片整体风格与《哪吒之魔童降世》迥异。在色调上主要运用大量的浅蓝、亮红、亮黄来突出人物的正面形象;人物形象设计应用混天绫、红肚兜、火枪、发髻等浓郁传统风格,以及符合道家仙童形象的哪吒娃娃脸。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在该影片中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在文化审美上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哪吒之魔童降世》原本改编自《封神榜》,其中的人物也都是人们家喻户晓的形象。影片中体现出的文化、主题等均表现出中国式的独特审美,包括道教文化、以太极中的阴阳鱼为原型的魔丸和灵珠、拂尘、莲花、符文等道教器物、“急急如律令”等道教专属咒语。
其次,在人物造型审美上突出中国古典传统服饰与发型。右衽是汉文化的符号之一,因此,异于中原一带的左衽就成为了野蛮的代名词,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凡是成年人的服饰,都是右衽。在发型设计上,可追溯至《桃花源记》中的记载。《桃花源记》有云,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年人头发黄黄;垂髻指的是童子未及冠,头发下垂的样子。而哪吒的红肚兜、红头绳、丸子头以及脑后的头发下垂,都完全符合《桃花源记》中对童子的描述。
另外,突出中国独特的孝文化与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与崇尚的所谓民主、自由的西方文化格格不入,究其原因是情感的羁绊越深,自由、民主就会越少。李靖夫妇和哪吒三位家庭成员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影片中,李靖曾说,他是我儿,毫不犹豫地接过换命符,情愿为儿子抵命,并请求太乙真人为他保密。而在李靖夫人的眼里,并没有魔丸转世,只有她自己的孩子。无论哪吒怎么顽劣,他始终与父母、与陈塘关的百姓有着情感的羁绊。因此才会奔向敖丙冰冻海水制造出的穹顶,叩拜父母后选择自己挑战天雷。这是对情人的羁绊。这种看似束缚着每一个人的中国式亲情才是我们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情感体验。中国的这种传统家庭观念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其他文化符号还包括影片之初出现的中国古典建筑,精致柔和,充满了神秘的东方之美;《山河社稷图》中的国画风格,宁静祥和,意境深远;海底龙宫中的龙王高贵威猛的形象;还有太乙真人的四川普通话,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哪吒之魔童降世》传达了深层次的主题意蕴,即打破成见与亲情、友情的珍贵。成见即偏见,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就像该部影片中申公豹所说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成见是无形的,看似渺小无关紧要,一旦达到一定程度,量变形成质变,就会蕴含巨大的杀伤力。影片中申公豹就是第一个深受偏见伤害的人物,他不仅是被众人的成见还是被自己的成见推上“妖魔”之路。哪吒虽然一出生注定是魔丸转世,但经过顽强的抗争最终也打破了人们给他成见的桎梏,只因他有父母亲的爱护和朋友敖丙的同等相待。亲情和友情对孩童成长的重大意义也是影片所传达的另一个主题。因李靖夫妇忙于斩妖除魔,治理陈塘关,缺少了对哪吒的成长陪伴,使得哪吒缺乏关爱和陪伴,以至于通过一次次地闯祸来博得人们的关注。在后来得到敖丙的友情以及得知父母所给予的挚爱亲情后,面对天劫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言壮语。相较《哪吒闹海》而言,《哪吒之魔童降世》更具现代性。《哪吒闹海》是1979年上映的动画片,距离1976年仅三年的时间,其所折射出的反抗精神的政治隐喻及其关于成长主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无可替代的。与《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哪吒闹海》更加突出面对强权和压迫下的不妥协精神。这是该部影片所呈现的艺术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基石。一个民族最大的自信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发掘自身的文化优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才是中国动画电影应当着重体现的。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场景兼具柔美与宏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影片主题深刻,传达精准,耐人寻味。这都是中国动画电影在民族性审美创作的体现,更体现出影片创作者在电影造型艺术中的美学素养。
二、未来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发展之路
中国动画电影在近年来的发展体现出了其创作的内涵性,电影情节的饱满突出、内容与内涵的深刻意蕴、成长与正义的主题表现,都反映出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近年来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都能窥见一斑。《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许多文化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细致。如哪吒自身的服装中典型的道教莲花图样,还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如孝文化、道教文化、中国红等。这些中华民族文化都在这部电影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与传承。“作为审美活动的产物,传统是历史的积淀,不断伴随社会变换而衍进发展。”艺术不仅体现在创作技术上的创新,更需要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提升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深层次的题材与传统艺术形式的融合以及创新的艺术表现力是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美学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一)题材的深层次化
题材的深层次化应注重选材范围与题材的内涵。中国文艺作品自古讲究“以诗言志”“寓教于乐”“文以载道”等,这体现出选材的重要性。“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表达往往传达出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观”。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取材的资源非常广泛。各类神话故事、传说、寓言、历史传记等都是动画电影改编的丰富资源。已有的中国动画电影题材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均改编或创编自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文学。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动画电影选材的优质资源,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们的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等品格的体现,更有反映古人哲理与民族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典型题材。
(二)传统艺术形式的融合
电影是一个时空结合的双重展示空间,与诗歌、音乐等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与此同时,电影艺术还发挥着绘画艺术的作用,能够提供一个景与象展示的艺术空间。因而,电影画面、声音、情感和场景的融合,能够充分结合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优势。
在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艺术美学发展中,还可融入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中国话剧、中国绘画等特殊的形式与意象。中国的话剧蕴含“诗化的意象”,能够破除现实的幻觉,带给观众意境幻觉。这一形象也可以作为动画电影的重要线索,推动电影叙事情节的发展,用以传达电影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升华电影的主题。中国画强调笔墨的结构和意境。六朝时期流行的绘画“六法”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中国画以形似表神韵,所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的形式美和结构美,而且还传达了画家的主观精神境界和气质。尽管中国动画电影与中国画具有不同的创作技艺,动画电影虽然不能大片空白,但可以从中国画的创作技术中学习对虚拟现实意境的构图以及画面的动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视觉效果。
(三)艺术表现力的创新
大众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动画电影正面临着过度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危机。一旦动画电影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性产品,就失去了原有的艺术品质,其审美体验也将变得庸俗肤浅。如今不免有部分中国动画电影在创作中使用了诸多炫酷的特效、夸张的造型、过度恢弘的场景等来博得观众的眼球,但仅寻求视觉冲击,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深刻主题的动画电影终究会被淘汰。这就需要中国动画电影在未来艺术美学发展方面着重艺术表现力的创新,在追求深层次的题材内涵以及融合多方面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创新艺术表现形式。科技为电影的审美探索拓展了表达空间。中国动画电影在运用科技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借助高科技特效技术,提高动画电影的艺术水平,促进动画电影的升级与健康发展,是中国动画电影美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结语
当今中国动画电影在不断突破中获得了重生,展示出了中国独特的动画电影艺术美学,也体现出了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美学的发展脉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市场认可不仅是创作者审美的提升,也反映出广大观众的主流审美取向。中国动画电影创作根植于中国民族特性与艺术独立性,产生了符合时代审美倾向的美学价值。探索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美学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当下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思考。中国动画电影只有不断挖掘深层次的题材,充分融合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创新动画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才能推动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美学发展不断向前。
注释: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