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实践探索
2020-02-10古亚群
古亚群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重要教育原则,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灌输应当作为启发的目的和方向,启发作为灌输的手段和方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简单体会。
【关键词】 灌输性 启发性 议题 逻辑推理 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1-124-020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然而一提到灌输性这个词,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枯燥的说教、假大空的宣讲、注入式的课堂,其实误解了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意义。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指出:“任何社会为了生存,都必须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向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任,在各种思想泛滥的今天,要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拥护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新人,灌输依然是必要的、有效的、不应被我们讳言的。启发性教学原则作为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重要教育原则,在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我们思想政治课而言,启发是灌输的方式和手段,灌输是启发的目的和方向,如果在课堂中单靠启发,容易迷失方向,单靠灌输,课堂效果低下。如果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将灌输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围绕灌输的内容设计启发的环节,达到巧妙灌输的目的,不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又能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我以学生在《文化生活》学习中,感到比较畏惧的第四单元为例,谈谈我的实践体会。
一、以议题分析为抓手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围绕议题来展开教学,并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围绕议题和情境去开展活动。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老师以议题为抓手,在引导学生对议题的分析中,巧妙地、不失时机地进行灌输,学生便能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如在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框内容时,我以“广州如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中心议题,以广州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开展的院士报告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的初心与使命、家国情怀等事迹、网友拍摄的广州不文明行为图片、广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系列素材为情境设计了以下子议题:议题1:罗教授的发言为什么反响热烈?结合罗教授的事迹谈谈应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议题2:请大家针对这些不文明行为讨论,广州市应该怎么办?各小组围绕广州创文活动向广州市文明办献计献策。议题3: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样为广州创建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正在进行的创文活动这个热门议题,有话可说,列举了许多具体的建议,老师将他们提出的关键做法一一列到黑板上,以学生的建议为基础,在老师的补充与引导下将其生成为教材的专业术语,课堂便多了一份生成之美,灌输便不着痕迹,学生对本节的内容也更容易入脑入心。
二、以拓展素材为载体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些地方限于篇幅,直接呈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没有做过多的阐述和铺垫,学生觉得灌输的味道比较浓,如果老师适当增加新鲜的素材进行补充拓展,交待问题的时代背景,呈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通过老师的素材便能自觉认同教材观点,从而巧妙地避免强制性的硬灌输。如在讲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这一目时,如果一开始就向学生直接灌输教材观点:意识形态关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学生觉得充满了说教味道,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了下列两段材料:
材料一: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在没有外敌入侵和内部暴乱的情况下突然瓦解,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是苏联解体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冷战时期,美国鉴于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不敢轻举妄动,而是通过舆论宣传来瓦解苏联这个“红色巨人”的意识形态。“美国之音”全天候向苏联及世界各地发送反苏言论,将苏联描述成一个残暴的政权,误导人民的思想。在国内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及唯心史观取代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制造了混乱,动摇了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材料二:2019年10月23日,39名亚洲人于冷冻货柜中殒命,西方媒体先入为主,咬定这39人来自中国(后来通过调查,这些人来自于越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刊登:“为什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还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偷渡英国”。以美国为首的境外媒体抓住一切机会对中国极力抹黑,打击国人的信心,如对香港暴徒进行美化、对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府止暴制乱进行抹黑。国外反华势力把网络作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阵地,在我国物色骨干分子和代理人抨击我国政治经济政策,歪曲我国人权状况,大肆散布负面言论。2019年7月28日,一天之内,六省发表通报抓获多名辱华反华的“精日”分子。
通过拓展素材展示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当前复杂的网络形势,学生一下子认识到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在老师的启发下从材料中便能归纳出党应如何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精选素材为载体,列举具体的事例对教材内容适度拓展,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了一定的理解,使空洞的理论有了鲜活的事例印证,在事理交融的分析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同。在老师设计的素材引领下,在学生的主动感悟中,对教材观点的隐性灌输便能顺利地达成,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三、以逻辑推理为方法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学生普遍认为《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理论性强、思维混乱,如果我们采用逻辑推理、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讲通内在逻辑,把整体宏观阐述与微观具体分析相结合,学生便觉得教材内容富有科学性,无形中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同时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
对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每进入新的一课时,我都先跟学生理清这单元的逻辑思路: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的现状——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这条途径来实现文化强国目标——需要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学生有了清晰的宏观思路、整体框架之后,再进入到新的课题,进行微观分析。如在讲“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通过简单设问引导学生层层分析:我们的文化应怎样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如何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如何保持中国特色,具有浓浓的中国味?当我们物质文明经过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之后,精神文明如何与之相匹配?在老师有针对性的问题导向下,学生经过逻辑推理,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教材观点,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设计活动做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如在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框题时,让学生讨论在网上发表不良言论的大学生是否应该被退学?让学生介紹自己的社区是如何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让学生采访我校“广州市劳动模范”李老师,谈谈自己的采访感受。学生在活动中深受启发,便达到了有效灌输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正是因为灌输性,便更应当讲究灌输的方式方法。如果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以议题为抓手,以拓展素材为载体,以逻辑推理为方式,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认同理解教材,以透彻的理论分析来说服学生,便能落实新课程理念,完成思想政治课的立德树人的使命。
【注:本文系广州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44)】
[ 参 考 文 献 ]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