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02-10卢钢强许花蕾

高教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卢钢强 许花蕾

摘  要:本研究与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相结合,先阐述了职业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而后对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方式与推行策略进行了探讨,望以此给社会培育与输送具备较好职业能力、艺术综合素养及专业技能的优质设计人才。

關键词: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2-0142-03

Abstract: This study, combined with the Guangxi City Vocational University, first expounds the "studio-bas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its advantages in the design of professional schools, and then implements the "studio-bas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the design majors in Guangxi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Discuss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hope to cultivate and transport high-quality design talents with good profession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artistic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Key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school; design major; studio system; talent training

前言

单论数量,我国可视为是设计大国,但论质量却还不能跻身于设计强国的行列。就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来看,其发展与设计行业实际需要相差甚大。目前,此类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往往因欠缺较好工作能力与实践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抑或需企业花费较大精力进行培训方能上岗。就企业要求来看,此类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需理实结合,持续加强自身职业能力并积攒实践经验,但显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该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不相适应性愈加显著。故而,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基于此,本文以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为例,对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此为此类院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予以参考。

一、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职业本科学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基于实训工作室,把实训教学、实践生产以及课程体系三者有效融合,把老旧的封闭式教学转换成以理实结合为主的开放型教学模式,将课程理论知识讲述为支撑,将设计类专业技术的实践运用为主导,在专业教师、行业与企业专家的引领下,基于虚拟抑或实际项目,结合企业实际需要,通过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在工作室揽接、实施设计项目期间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此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当做根本,将专业工作室为支撑,基于完全准就业这一方式在工作室实施专业设计课程,给师生构建形成了开放且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为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教学和就业的有效衔接提供了条件,达成了培育理实结合、存在较好创新创造力与综合素养的优质设计人才这一目的。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可谓是职业本科学校设计

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方式,能给企业培育与输送存在较强综合素养、专业基础过硬并具有较好创新意识的专业设计人才。处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均开始大力推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论证:经由此模式培育所得的设计人才,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不但具备较之其他学生更高的实践水平,也存在一般学生无法匹及的专业技能、人际关系与职业素养。

具体而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该人才培养模式极为注重实践,使专业建设切实面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径发展。该模式下,课堂即“作坊”,反之“作坊”即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转换为师徒关系,教师为导师,两者身份转换,学生变为主体。位于工作室环境中,各工作室均依据分工负责相应设计项目,导师基于需求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均为独立的创作团队,导师为各团队派发设计任务,而后将设计任务细化至个人,大家经由导师引领合作完成设计项目。

就工作室而言,可视为是教学单位与社会实践窗口,其具有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有效连接的功能,不管是职业本科学校抑或企业、社会,对内能实施教学研究,对外能揽接真实的设计项目,如此便为学生提供了直接面向社会的平台和机会,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基于项目学习,并在学习期间落实设计项目。

基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将设计技能的培养为目标,设计项目为具体任务,学生能按照教师的分派负责设计项目的某一环节,携手合作落实整个项目。如此便革新了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了培养,且经由实际项目的处理,学生可有效发掘新问题与学习期间的不足,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并更深入的分析知识,以此有效学习。

(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该人才培养模式让职业本科学校开始面向社会需求发展,教学内容更为契合社会需要。在此背景下,设计类专业学生和就业之间的距离大幅缩减,对他们的就业能力进行了培养。

因该模式下,工作室会和社会频繁接触,专业教师能前往设计企业进行实训,院校能从外聘请专业设计人才在校任教,为学生及时获知社会、企业前沿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会自然而然的将社会与企业的先進信息、工作方式导入课堂,为学生间接积累社会经验、获知就业信息予以帮助。

最为关键的便是工作室引入的项目均为真实的社会设计项目,并非虚拟任务,所有学生在项目设计期间均需担负相应责任,他们将在“准”工作环境下完成任务。要知道,项目设计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需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所有学生均需有效展现自身所学,更新设计观念,且和他人通力协作,协调处理各方关系。故而,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学生经由工作室项目实训预先形成了较好职业能力,如专业技能、人际关系协调处理能力等,为其今后就业奠定了夯实的基底。

三、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方式

就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而言,已开始对“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应用。当前,该校推行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将项目导入工作室

该校设计类专业教学,尤其是实用设计教育极为关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养成,故而实训实践课所占比重较高,这就使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凸显的极为关键。故而,经由将项目导入工作室,把实训工作室、实训和课程相结合,基于教师引导,使学生由真实抑或虚拟项目着手,全程参与且进行信息采集、方案设计、项目实践与成果评价。学生经由项目实践过程掌握科学的设计流程与方式,知晓如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发现与处理问题。

工作室项目课程教学主张“虚实融合、依次推进”。就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而言,在将项目导入工作室时便是基于从虚拟至实际这一依次推进的原则实施的,按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特征,由虚拟项目着手,使学生掌握基本流程。在具有较好设计实践经验以后,再把企业抑或社会实际项目引入课程,切实把以往老旧的封闭式课堂教学面向以企业实际需要、理实结合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转变。

(二)让企业进驻工作室

现阶段,刚好遇上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以及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再加上区域资源优势,较多文创企业在当地扎根,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基于自身办学历史与较好的专业优势,吸引了业内较多企业前来寻求合作。基于有效展现院校专业优势及校企互赢等原则,院校切实选取了与设计类专业息息相关并对艺术设计具备较大需求的企业入驻校内实训工作室。譬如,服装设计专业和当地ZJ服务企业携手共建了ZJ花型设计部;玩具设计专业和TQ企业携手共建了玩具研究设计中心等。此类和设计类专业息息相关的企业,把企业设计、研发部等在校内实训室设立,在充分了解院校各项规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运营。学校、企业基于专业、行业的共同性探求契合点把设计实践课程和企业设计实务有效衔接,为学生在实际环境与岗位上进行设计实践提供了条件。可见,“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改善了企业设计类专业人才贫乏等现象,也对该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意识、综合素养进行了发展。

(三)在企业设立工作室

工作室是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实训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核心场所。新时代下,该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不断创新,开始将工作室搬出学校、入驻企业。譬如珠宝首饰设计专业与当地的MP珠宝企业协作,在企业内部设立工作室,严格依据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运行,为设计类专业学生接触市场最前沿予以帮助。因设计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关联文化、生活、经济等学科,和社会流行趋势、市场发展紧密关联。故而,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经由在企业设立工作室,不但能在实践期间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加以提升,还能为他们切实感受企业氛围、获知行业最新动态提供帮助,大幅改善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策略

(一)对软硬件设施加以完善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可为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基于岗位实际需要对学生实操能力加以培养,让他们预先了解工作环境、积攒经验。为确保“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院校便需对软硬件设计加以完善。首先,就硬件条件而言,需契合教学实际需要,囊括场地规划、区域划分等。该校设计类专业需积极和当地企业通力协作,基于双方共赢的原则在院校、企业内部设立工作室,并对双方资源优势高效利用,通过企业抑或社会捐赠获取设备器材;其次,不断健全软件设施。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为缩减成本、改善资源利用率,时常具有一室多用的现象,如此便需强化信息化管理,特别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人数需控制在40人以下,确保教学效率,并配置专业的设计软件、创设专业设计平台等。

(二)以学生为根本,设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推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期间,需在工作室设立结束后拟制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予以保障。因该专业学生较多,人才培养工作关联面较广,故而便需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不但需良性竞争,还应彼此制衡,应以学校、院系、工作室这一三级管理模式为主,对各方职责有效划分,落实岗位工作;因设置工作室的意义即给设计类专业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对其实操能力加以培养,注重开放性,可能出现混乱,故而便需对企业管理方式加以利用,对进驻准入制度加以健全,与企业先进管理观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工作室内所有器械设备不但具备较高经济价值,也事关实训效果,需指定专人存放、管理,拟制严格的使用流程。管理实践期间,基于自主管理,院校发挥领导功能,院系对专业方向加以研究、规划,通过教师执行。另外,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还需对经济管理运行机制加以健全,落实商业项目,从而为设计类专业工作室的良好运行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改善予以支撑。

(三)优化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模式及方法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推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时,需确保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设置工作室的意义与特征,也就是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及企业实际项目,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对课程合理设置。譬如建筑动漫设计专业,企业相关岗位对设计人员所提要求较高,不但需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需对建筑业具备充分认知。故而,课程内需囊括建筑构造、虚拟设计等知识。在课程安排方面,需加大实训课占比,各学期最少设置3个星期的独立实训期,并在毕业设计阶段对学生综合能力加以训练,在工作室内严格依据企业岗位流程实训,落实实际设计项目。

就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革新而言,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教师需理实结合,基于市场、岗位实际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并对先进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加以利用,以此确保“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契合预期效果。

(四)创新考评方式,强化师资力量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需对设计类专业教师的计算机操作、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强化,注重职业道德与素养的提升,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予以支撑。具体而言,学校需对设计类专业教师组织专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前往企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教师需对设计行业发展动态予以高度关注,及时获知前沿信息,对教材内容与要点合理调整,并积极参与设计竞赛及相关活动,与同事交流、分享体验,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此外,教师需革新考评方式,对学生设计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实操能力等实施重点考察,并结合实际项目对学生的设计水平进行评定,从而发现不足以便改进。

五、结束语

概言之,本文结合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先阐述了职业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而后对该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方式与推行策略进行了探讨,望以此为该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的改善予以参考,并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本科学校的有效实施予以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渭,黄晓洲.创新创业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4):47-48.

[2]韩佩妘.以工作室制为平台构建视觉传达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包装,2019,39(02):77-80.

[3]周向军.基于“导师学长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考核机制的研究[J].职业,2019(04):60-62.

[4]杨明鄂,刘华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2.

[5]段碧丽,巫丽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觉艺术设计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以天河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工作室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2):90-95.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高职播音与主持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