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音乡情

2020-02-10宋好

曲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丸子唐人街乡音

宋好

甲 问您个问题。乙 什么问题?

甲 您有身份证吗?

乙 有啊!

甲 几个?

乙 就一个。

甲 我有俩。

乙 有俩?

甲 一个是手里的证件。

乙 另一个呢?

甲 嘴里的方言。

乙 哦……家乡话?

甲 对。

乙 那怎么是身份证呢?

甲 它能证明你是什么地方人啊。咱们国家省份众多,不同地区的方言,说出来味道不一样。

乙 您给举个例子。

甲 比如,咱们吃的鱼,华北、东北的朋友基本都念“yú”。

乙 对呀。

甲 到了山东省,胶东地区的朋友,念“yù”,吃鱼叫“dái yù”。

乙 这就不一样了。

甲 上海的朋友,管鱼念“ńg”。

乙 “ńg”?——好么,吃鼻子里去了!

甲 到了安徽,合肥的朋友既不念“yú”,也不念“ńg”。

乙 那怎么说呢?

甲 念“rí”!

乙 念“rí”?有个绕口令“红鲤鱼与绿鲤鱼”,合肥话怎么说呢?

甲 ……是“hóng lǐ rí rǐ lǜ lǐ rí”。

乙 好么!

甲 要到重庆,又不同了,重庆人称呼鱼,不光说出名字,还要带上它的特点。

乙 怎么说?

甲 “鱼摆摆”。

乙 哦……这还是个大辈儿,“鱼伯伯”嘛!甲 什么呀!鱼摆摆(动作),多形象。

乙 哦,这么个“鱼摆摆”(动作)?那我再问问,重庆人管“鸡”叫什么?

甲 “鸡咯咯”。

乙 这回懂了——鸡哥哥!

甲 还“鸭弟弟”呢!

乙 你说的“鸡哥哥”嘛!

甲 鸡不是“咯咯”叫么,“鸡咯咯”。

乙 您别说,这方言还真有意思!

甲 方言不仅风趣幽默,富有地方特色,更是沟通感情的纽带。

乙 是吗?

甲 尤其是离乡在外,人们常用家乡话表达思乡之情。

乙 有这么大作用?

甲 方言就是乡音,乡音最能解乡愁。您看古代,唐朝有贺知章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

合 “鬓毛衰”。

甲 现代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写的一首诗,名字就叫《乡愁》。

乙 我知道,(朗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甲 (拦乙)您这是普通话朗诵。

乙 依着你呢?

甲 余光中是南京人,这首诗用家乡话念出来,最能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乙 这个……您能学学么?

甲 用南京话朗诵《乡愁》?

乙 让我们也感受感受。

甲 我试试啊。(南京话朗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嗯……是够感人的!

甲 这就是乡音乡情。

乙 据我所知,这首诗是余先生在台北写的。

甲 对呀。

乙 他在台湾生活那么多年,要用台湾腔念出来,我看也行。

甲 念出來……是行,那意境就不一样了。

乙 您可以试试啊。

甲 (台湾腔朗诵)“你造吗?小时候,乡愁呢,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妈妈在那头,好神奇耶!等我长大了,乡愁呢,就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吼,我在这头,哇哦!老婆在那头哎!”

乙 嗨——!这是不一样。

甲 所以啊,方言代表的是家乡特色。

乙 您怎么这么有体会呢?

甲 前段时间有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乡音体现的情怀。

乙 什么事啊?

甲 就在今年春节,我随团到海外演出,慰问华人华侨。晚上演出,下午我出来转转,想到当地的唐人街了解了解情况。

乙 入乡问俗嘛。

甲 可我不认识路,正巧碰见一位外国小伙,我用外国话跟他打招呼。

乙 怎么问的?

甲 “Hello!”

乙 那外国人怎么说呢?

甲 “Hi !”

乙 还挺热情。

甲 “Hello!”“(疑惑地)Hi !”“Hello!”“(不解地)Hi !”……

乙 往下问啊!

甲 “Please……where……I want……就是……Chinese……唐人街……”外国人说:“(外国腔)你会说中国话吗?”

乙 好嘛!敢情人家会中国话。

甲 (外国腔)“我们这里,很多人都在学汉语。”

乙 是啊?

甲 一听这话我可高兴了。

乙 你说什么了?

甲 “(快速急说)嘿!哥们儿,我是从中国来的,今儿到这儿演出,说相声。可是晚上演出啊,这会儿没什么事,出来转转,到这儿人生地不熟,我这外语又不成,碰见您会说中国话我特别高兴,总而言之、归了包堆、大概其我就是想打听一下这唐人街怎么走,你明白了么?”

乙 他怎么说?

甲 “(外国腔)你还是说外国话吧。”

乙 好么,没听明白!

甲 我一高兴,说急了。就在这时候,对面路过一个人,黄皮肤,黑眼睛。这外国人跟他打招呼:“Hey, buddy!Here is a Chinese friend. He wanna go somewhere, but sorry, I couldnt understand him!”(译文:嘿,伙计!这有一个中国朋友,他想去什么地方,但很抱歉,我听不懂。)

乙 这什么意思?

甲 大概意思,就是他听不懂我要去哪儿。

乙 那对方怎么说呢?

甲 “OK!Thats fine,You know, Im Chinese, so,let me help him with standard Mandarin!”(译文:好!你知道我是中国人,所以让我用标准的普通话帮他!)

乙 这外国话说得挺溜啊!

甲 他说他也是中国人,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跟我交流。

乙 这就好办了。

甲 送走了外国人,他过来问我:“(广东腔)这位老兄,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呀?”

乙 标准普通话就这味儿啊?

甲 “(广东腔)我这普通话,在我们社区系最标准的啦!”

乙 好么!

甲 “(广东腔)你系干什么的?

乙 啊,我从国内来,是相声演员……

甲 “(广东腔)你系讲相声的?”

乙 对呀。

甲 “(广东腔)哎呀!太好啦!我们握个手吧!”

乙 你也是说相声的?

甲 “(广东腔)我系听相声的!”

乙 这不废话嘛!

甲 “(广东腔)我的意思系,我也講过相声啊!”

乙 您这口音还说相声啊?

甲 “(广东腔)你不要小看我呀!上个星期,我们社区迎新春曲艺大赛,我说相声拿过一等奖啊!”

乙 是啊?那您参赛……说的哪段相声?

甲 “(广东腔)就系那段传统的《八扇屏》啊。”

乙 您说的是?

甲 “(广东腔)就系张飞那一段啊!”

乙 哦,《莽撞人》?

甲 “(广东腔)是啊!”

乙 那可是贯口,吃功夫。

甲 “(广东腔)吃功夫,你会说吗?”

乙 我当然会了。

甲 “(广东腔)说来听听。”

乙 在想当初,后汉三国有一位莽撞人。自桃园三结义,大哥,姓刘名备字玄德,家住大树楼桑……

甲 “(拦乙,广东腔)哎呀!你这种水平,在我们那里,不要说拿奖,复赛都进不去呀!”

乙 那你是怎么说的呀?

甲 “(广东腔)我说出来,就比你这个受欢迎啦。”

乙 您怎么说的?

甲 “(粤语)在想当初,后汉三国有一个莽撞人。大佬,刘备刘玄德;二弟,关羽关云长;三弟,张飞张翼德。那张飞立于桥上,大骂曹操听真:曹操!你个扑街!我顶你个肺!……”

乙 嗨——!

甲 “(广东腔)怎么啦?”

乙 您用方言说的相声啊 ?

甲 “(广东腔)方言才受欢迎啊!”

乙 怎么呢?

甲 “(广东腔)我们这些人,远离祖国,来到异国他乡,出门就要说外国话,回到家里,才能说说家乡话呀。”

乙 您回家怎么不说普通话呢?

甲 “(广东腔)学外国话、说普通话,可以让人走得更远;但是,只有方言,才能让我们知道根在哪里,找到回家的路啊……”

乙 说得好。

甲 聊了半天,我还没问唐人街怎么走呢。

乙 赶紧问吧。

甲 他一听,更兴奋了!“(广东腔)你要去唐人街吗?”

乙 是啊。

甲 “(广东腔)太好啦!我也要去那里呀!马上到春节了,今天唐人街举办联欢会,还要聚餐,祖国各地的朋友都要来啊!”

乙 那好啊!

甲 到了现场,我这么一看,大厅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伙都在那儿忙活。

乙 过年了嘛。

甲 一听我是从国内来的相声演员,大家都围过来了,争着抢着让我品尝他们带来的家乡菜。这个说,“哥们儿,我是北京的,这烤鸭是现烤的”,那个说,“二哥,我是天津人,这包子是现包的”,“俺是山东的,这煎饼是现煎的”,“我系广东人,这叉烧包是现叉的”

乙 什么?

甲 “现蒸的!”

乙 好嘛。

甲 “我这里有现烤的羊肉串。”

乙 甭问,这是新疆的。

甲 “我这里还有鱼摆摆、鸡咯咯!”

乙 重庆的也来了。

甲 人越聚越多,除了让我品尝,大家还想让我表演个节目。

乙 热闹热闹。

甲 我一想,马上过年了,现场有这么多地方人,为了满足大家的思乡之情,我说一个……

乙 哪段儿?

甲 传统相声《报菜名》。

乙 《报菜名》?这可不新鲜。

甲 我来个别出心裁,给大家说一回方言《报菜名》。

乙 方言版?

甲 现场的朋友,只要您说是哪儿的人,我就用您当地的方言表演。

乙 这可有意思!哎?刚才有一位北京大哥,你先来几句北京话的。

甲 (北京话)我请您吃嘿!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炉猪炉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您猜怎么着?还一江米酿鸭子!

乙 还有天津朋友,再来几句天津的。

甲 (天津话)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什蚂。

乙 上海的?

甲 (上海话)拌鸡丝、拌肚丝、什锦豆腐、什锦丁;糟鸭、糟蟹、糟鱼、糟熘鱼片、熘蟹肉、炒蟹肉、清拌蟹肉。

乙 东北的?

甲 (东北话)还有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南煎丸子、苜蓿丸子、三鲜丸子、四喜丸子、鲜虾丸子、鱼脯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汆丸子!

乙 山西的?

甲 (山西话)一品肉、樱桃肉、马牙肉、红焖肉、黄焖肉、坛子肉。

乙 山东的?

甲 (山东话)有烀肉、扣肉、松肉、罐儿肉、烧肉、烤肉、大肉、白肉、酱豆腐肉。

乙 广东的?

甲 (广东腔)红肘子、白肘子,水晶肘子、蜜蜡肘子、酱豆腐肘子、扒肘子。

乙 新疆的?

甲 (新疆腔)炖羊肉、烧羊肉、烤羊肉、煨羊肉、涮羊肉、五香羊肉、爆羊肉。

乙 重庆的?

甲 (重庆话)汆三样儿、爆三样儿、烩银丝、烩散丹、油白杂碎、三鲜鱼翅、栗子鸡,煎汆鱼摆摆、板鸭鸡咯咯!

乙 全来了!

(注:该作品为第十一期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学员优秀作品)

点评:

难得读到一篇可演性很强的相声作品,看得出这是作者下了功夫写出来的好作品。

这也是一篇给演员表演出了很多难题的作品。单看最后段落《菜单子》的贯口表演,就要用10种方言来说。加上前面的外语和“台湾腔”还有“鱼”的几种不同地域的方言读法,需要演员掌握近20种方言才能拿得动这块“活儿”。从中看出,这作品表演的难度是很大的。一般作者即使写出了这样的作品,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表演者,因为演员要立这块“活儿”注定费时费力,注定要下大功夫学习许多方言才行。换句话说,这样的作品表演起来是很吃功夫的。

好在这个作品是作者自己写自己演,作者为自己量身定做,表演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这是演员自己会创作、能创作的好处所在,这是其他只會写或只会演的单打独斗所比不了的。

艺术之路没有捷径可走,知难而上才会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优秀的作品,知难而演才会让自己的艺术实践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表演上用些“笨劲儿”,“费”点力气学些“真本事”是值得的。想“鹤立鸡群”就要与众不同,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只有拿下表演有难度的作品,才会让人看到表演者与众不同的能力和才华。这样的努力才会得到观众朋友的欣赏和喜爱,因为作品和表演的技术“含金量”高了,才会耐看、才会好看。

这个作品通篇扣住一个“情”字,在方言知识的传播和模仿上一边介绍一边“学”。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写散,可这篇作品是事多话散形不散。从“鱼”字的“乡音”,到诗词的“乡情”娓娓道来中不经意就过渡到“我”春节随团到海外慰问华人华侨的演出活动。从想去唐人街在街头与人的交流,再到在唐人街参与祖国各地朋友欢聚联欢的才艺表演,作品一直围绕着“情”,用“乡音”串起故事,组织“包袱儿”。在娱乐声中表达了乡音之爱、乡音之亲、乡音之情。结尾的“包袱儿”“鸡咯咯”,在前面也有两次铺垫。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动了心思精细地构思编织了。

作品中有一段用广东腔说的话:“学外国话、说普通话,可以让人走得更远;但是,只有方言,才能让我们知道根在哪里,找到回家的路啊……”这是“我”在国外街头偶遇的广东人说的话。就这句“大白话”,使作品中 “一般化”的“学方言”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这样的话,不是口号、不标题,它是作品的“金句”。作品中有了这样的话,就会体现出不一般的品质。

读作品时我在想,作者完全有能力在创作类似作品时,把眼界再提高一些、再放宽一些的。以这块“活儿”为例,从“莽撞人”到“菜单子”,都是以相声贯口为艺术手段来表现的,从中看出了行业的局限,感觉这是“行里人”的“行内事”。既然作品已经写出了国门,作者又要表现“乡音体现的情怀”。那么结尾“联欢”的段落,如果能换一个与乡音有联系的、与“家乡情”“故土爱”有关系的话题或故事,是不是作品的表现会更丰富,立意会更高远一些呢?

一个作品是由若干细节组成的,从作品细节的选择上,能看出作者想象的空间有多大,能看出作者创作时所站之处有多高。透过完成的作品,我们也能读出作者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

这个作品的作者集创作表演于一身,这极有利于新作品的创新与开拓。演员自己创作加上不断演出的实践,一定会让作者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越走越好。

(点评人:国家一级编剧 孙晨)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丸子唐人街乡音
我的“丸子”妹妹
有些水声,像乡音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雪中唐人街
光影
丸子西施
丸子西施
丸子西施
热闹的唐人街
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