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曲艺 青年的心
2020-02-10
针对“曲艺如何就青年”的问题,近年来曲艺界观点颇多。但归纳起来,焦点约有三个:强化代入感、增加辨识度、提升引导力。
曲艺之所以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因为这样创演出的作品才能让群众有代入感,才能真正引发群众内心的情感共鸣。就此而言,曲艺就青年的重点之一是要强化“青年向”曲艺作品的代入感。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著作《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认为,“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嚣的和更为引人瞩目的部分”。“瞩目”道出了青年在各民族心理中的“中心”地位,而“喧嚣”则描画出了青年在传媒口径或者文化视野中的碎片化形象。长期以来,青年是被以成人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核心的父辈文化话语强行描述的,而非是由他们自己的语言来编码。而父辈的“上游视角”“未来视角”在看“下游”或者“过去”时,总会因为种种原因而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全景,这会进一步导致青年形象的碎片化。针对这一目前仍然存在的现象,曲艺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年内心的了解,从“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有效增加作品代入感,真正想青年之所想,创青年之所望。
曲藝在传统上较少考虑不同受众的不同艺术需求,能流传至今的作品固然都是千锤百炼之作,能得出受众喜好的“最大公约数”。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受众的不同喜好,难以把作品“分解因式”,得出每一个受众群体的“质数”。特别是在面对青年群体时,曲艺缺乏辨识度就难以进一步产生黏性,进而让青年清晰全面地了解曲艺。所以曲艺工作者应该有效画出曲艺受众的“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是在针对青年群体时,了解他们的爱好,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将之有序转化为有清晰辨识度的曲艺作品。
“曲艺就青年”并不意味着曲艺要无底线地迎合青年,这会撕裂曲艺的传统艺术结构,甚至引起多元文化对曲艺的“倒灌”。曲艺在面对青年时,既要增加代入感、强化辨识度,更要提升引导力,充分发挥“说书唱戏劝人方”的功用,让青年在全面了解曲艺艺术美的同时更领略曲艺的理念美。
本期特别策划以“年轻的曲艺,青年的心”为题目,邀请作者从强化代入感、增加辨识度、提升引导力三个方面入手,力求为“曲艺就青年”提供更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