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相声演员艺术价值观
2020-02-10田海龙
田海龙
相声是一门通俗艺术,除追求艺术完美外,追求雅俗共赏是相声非常重要的审美理想。基于这个理想和目的,我们来谈青年相声演员的艺术价值观。雅俗共赏之赏,是赏心悦目之赏,是艺术最重要的审美特性,也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
相声这门通俗语言艺术,逗人笑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使受众愉悦是其内在审美要求。愉悦是一种身心放松、精神放松状态,要达到愉悦状态不仅要求表演者表演技巧高超,表演内容新奇,更要求表演者在精神和价值观上与观众取得和谐融洽。
因此青年相声演员追求更好地为观众服务,不仅是追求表演技术提升,更要追求在精神层面与观众同步,甚至领先观众才能游刃有余控制表现。这就是相声演员要探索、要明确的艺术价值观。
作为青年相声演员,我们把逗乐观众作为己任,但用什么逗乐,逗乐之后回味什么,就是我们要探索的精神层面,是我们要探索的青年相声演员的艺术价值观。
凡是追求探索以上藝术价值观的青年相声演员,无疑都是相声行业标杆。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在解放前致力把戏曲之美在相声中展现,解放后又积极参与相声改进小组,62岁时因表演时一字之错毅然告别舞台,转身投入相声理论研究工作,这些都是侯宝林大师艺术价值观带给他的抉择。马季先生致力表演和创作,深入基层生活工作,一生创作相声三百多段,前无古人。在当时大环境下,马季先生在深入生活中敏锐感知,大胆求新,开创歌颂相声先河,这就是在追求与观众精神层面广泛而深度同步,为相声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当代青年相声演员,在信息化时代,传播广泛而又迅速的时代,更应该积极探索追求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观,唯有这样才能应对随时会面对的广泛观众群体。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如何追求合适的艺术价值观,什么艺术价值观值得我们学习践行。
青年相声演员艺品艺德
相声重传承,无论是艺术技巧,还是艺德,后辈都要好好继承学习。追求雅俗共赏,自然要从相声传承中寻找支撑和营养。“把点开活”是青年相声演员表演基本要求,是青年相声演员艺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点开活”是相声表演技巧,意在通过试探了解台下观众包袱口味,进而调整作品内容。这只是“把点开活”明面上体现。这个技巧还有另一面,就是在了解了观众口味基础上,判断观众基本价值观,进而判断哪些内容能说,哪些内容不能说。
观众是衣食父母,让衣食父母开心愉悦,这就是青年相声演员最重要的艺德。实际上在现场表演时,“把点”也就是和台下观众简单互动,虽然不能了解到每一位观众具体喜好,但是这个群体基本喜好要提前了解或能判断才行。重要是“开活”时,是不是能做到既让观众笑,又让观众愉悦,这就需要青年演员主动在演出内容上有取舍。
观众发笑,无非是相声里包袱“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被逗乐了。但笑有多种,真正让观众笑过之后还能身心舒服才是愉悦之笑。
青年演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抖包袱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点:
1.内容要惩恶扬善,不能黑白颠倒;
2.导向要符合普遍道德伦理,不能哗众取宠;
3.场景要有所取舍,不能故意低俗下流;
4.尊重台下观众,不能恶意调笑。
一个人的行为和表达,惯性非常大,如果要想台上不出错,在台下对自身要求就不能出差错。尤其相声表演是语言表演艺术,青年演员在台上要展现生活化语言状态,导致很多青年相声演员台上台下语言状态具有相当统一性。这就要求青年相声演员在台上要重视艺德,在台下也一样不能放松要求。
也就是无论在生活和表演中,都不能向“三俗”低头,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既然生活中我们对这种“三俗”现象都深恶痛绝,那就更不能把这种状态带上台。我们常说,一个靠谱的人,往往有品位、讲格调、有责任心,那我们就要向靠谱方向靠近和努力。
旧社会,“把点开活”仅限于现场观众喜好,现在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作为青年演员不但要考虑现场观众,更要考虑广大观众的喜好。诚然,这样留给青年演员可表演空间就更小了,但这也在推进青年演员向思想更精深、艺术更精湛、制作更精良方向前进,跟不上,就只有被时代淘汰。
因此,从艺品艺德出发,青年相声演员应有真正讲品味讲格调的艺术价值观。
观众审美要求
我们常说观众是衣食父母,青年相声演员表演终究是为观众服务,因此观众对相声艺术审美不能不做考虑。
艺术审美本质是给品味艺术者以愉悦。脑科学研究认为,人类大脑喜欢探索新事物,在探索新事物时遇到熟悉感知,就产生愉悦。相声作为一门现场艺术,与现场观众在内容、思想、价值观上达成一致,是表演的重要前提。基于脑科学对人类愉悦情绪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相声就是在努力描述新事物时,巧妙利用旧认知来达到欢乐愉悦情绪。
那么观众对艺术认知是从哪来的呢?
欣赏语言艺术,是要通过再造想象的。现场观众在听相声时,必然掺杂了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这个想象过程中,既有对内容和场景的创造性设想,也有对青年演员传递的情绪认知。因此,即使在描述新事物时,观众也是在用旧认知去想象和理解。
因此,追求全方位共鸣,是青年相声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一直寻找的艺术节奏。在追寻这个艺术节奏时,我们发现观众审美都离不开他个人价值观、性格、情绪等。
我们一般有这样的观影经验,先看原著后看影视作品时,我们往往觉得怎么拍也不如原著好;但当先看影视作品,后看原著时,我们一般不会说影视作品不好,也从原著上读出了更多快感。这是因为我们在通过想象创造,补充了细节。
这就是因为观众根据自我认知补充的信息越丰富,别人就越难去准确还原,当然这跟戏剧和影视特点有关。相声不然,相声不必关注细节必须一致,不强求观众必须要跟表演者脑海中场景全部一致。相声更多是在传递人物情绪变化,所谓语言节奏,重点就是表达人物语言情绪变化。
综上,符合观众审美要求的相声表演,必然是追随人民群众道德情绪要求。我们总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什么叫缘故?缘故就是对事物的认识。这要求青年相声演员在表演时,不能只关注当下一时之痛快,要关照大众情绪。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家百废待兴,全民在党和国家带领下,日新月异,一天一个变化。马季先生敏锐察觉到广大老百姓的大众情绪,开创歌颂型相声一脉,这就是在反映现实,关照人民群众情绪。今天,我们物质生活丰富,精神追求自由,每个人都有或自我或个性的追求,但是基本道德伦理却是永远不能突破的底线。
作为青年演员,仅与观众审美同步,就称不上“灵魂工程师”。我们不但要理解关照大众情绪,更要引领引导观众审美。因此要求青年演员不但严守底线,还要在与观众情绪共鸣时,引导观众去认知现代社会之美,去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一切值得歌颂之美。
因此,从观众审美要求出发,青年相声演员也应有关照大众情绪,引导积极正向之艺术价值观。
相声艺术本质
诚然艺术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创造力的表现,这意味着艺术是百花齐放的,是自由的,不一定要去适应某种艺术教条的要求。
相声艺术是通俗艺术,虽然并未要求适应某种艺术教条,但却天然带着寻求大众共鸣的基因。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作为通俗艺术,相声艺术应同步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艺术为情绪提供共鸣和宣泄状态的渠道,和哲学与宗教都有内在联系,都是在探讨内在感性和感知。说起来比较抽象,但作为通俗艺术的相声,表现起来就简单多了。形象性和典型性,就是相声艺术的重要法宝。相声艺术通过形象地传递,通过典型性处理,使作品或人物更快速广泛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即所谓接地气。
这就要求青年相声演员,在创作作品和表演时,就要在形象和典型上下功夫。要表演好人物形象就要扎根基层,要做到典型就要深入人民。雖然如今信息传递迅速,我们在感慨一个小小手机就能知天下事,满足人们所有需求的同时,也正逐渐被手机给圈住了。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线上人”,在手机上网络里上蹿下跳、不亦乐乎,对生活中的事情却置若罔闻。很多青年演员就是这样,活在假象中,自然不能创作和表演出真实形象和大众典型。
还是说马季先生,为创作新作,每每深入到一线,去和故事原型同吃同住同劳动,身体力行体验生活,这才创作出一篇篇佳作,每一个人物和故事表演都入木三分、生动形象。很多青年演员误以为一部手机知天下,理解不到知行合一的意义,浮于表面,在缺乏生活的状态下,就只能围绕“三俗”来做文章了。
要言之有物,要有故事典型,要有人物形象,这都是艺术本质要求,这要求青年相声演员要学会真正去感知生活,创作和表演都要真诚,不能图一时嘴快。
追求艺术本质,去深入基层和扎根人民,是青年相声演员艺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相声演员价值观
作为相声演员,我们用“逗人乐”的方式去引导人、教育人,传播曲艺艺术,传递正能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前文,我们从青年相声演员艺品艺德、观众审美要求、相声艺术本质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了青年相声演员应有艺术价值观。综合起来,青年相声演员表演目的是逗乐观众,让观众感受愉悦享受美,这要求青年相声演员关照大众情绪,引导观众积极向上,实践“三精”、抵制“三俗”;同时在创作和生活中积极深入基层和扎根人民才能真正塑造出具有形象性和典型性的艺术作品。
作为一名青年相声演员,我们时刻要有一份责任心在肩上,在台上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在影响着观看你演出的所有观众。只有我们自己有品位、讲格调,坚守艺术价值观,才能出精品,艺术生命才能长久。这种坚持就是一种自我修行,需要时刻自察自省。
我从学艺那一天起,师父丁宝祥先生就教导我说“咱们青年相声演员,高台教化,劝人向善,要有底线,更要有责任心”。今天,因为某些知名青年演员三番两次舞台事故,甚至危及到相声行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美誉度,这并不是好现象。
能耐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从站在台上那一刻开始,青年相声演员就比大多数人对这个社会责任大得多,就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样要求自己,要有艺术价值观。我认为,用欢乐去引人向善、向上,就是我辈青年相声演员一生之重要修行。
(作者:成都市哈哈曲艺社负责人)(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