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封闭到开放:“文学概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

2020-02-10周兴华徐晓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概论思政文学

周兴华,徐晓杰

(1.浙江万里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2.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该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门课程虽然是一门具有思辨性与抽象性的工具学科,但也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科之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文学不仅能作用于人的心灵,使情绪、情感得到调节,而且还能启迪人应变环境的智慧,促进人身心健康,并进而改变人的处世态度和生活道路。“文学概论”内容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是学生认识、理解和解剖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有力武器,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课程改革实践,就如何更好发挥“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功能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促进大学生的精神成人。

一、以文学悟人生:“文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元素

“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改革中,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原则,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其知识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文学理论中的概念原理,建立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培养专业眼光;其能力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间的逻辑联系,了解论述问题的角度及思维方式,并能将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文学分析实践中去,将理论转化为认识文学现象、认识社会人生的武器。而价值目标主要是通过文学与人的密切关系,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人生,理解人性人情,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情怀,培养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

不过,“文学概论”课程的三个目标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包含着课程思政元素。价值目标自不待言,在文学原理的知识系统及能力训练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文学理论中的核心命题“文学是人学”既是阐发文学原理的轴心,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出发点。文学活动的诸要素都是基于人的观察和思考,无论是文学的表现对象、还是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包含着对人、人性、人的生存境遇与终极关怀等问题的追索。有关文学价值取向的内容,既关注文学的世俗价值,又强调终极意义的精神向度,对学生的精神陶冶有重要影响。在课程思政的前提下,“文学概论”的课程内容设计强调“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课程知识体系中贯穿价值引导,在不同的章节,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思考诸如成长、爱情、选择、苦难、人生使命、人生困境、人生支撑与人生价值等命题。

“文学概论”由于课程的特性要对文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审视,因此所举文学例证相对自由。它既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题材体裁限制,因此可以围绕人生命题列举和推荐相关作品,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激发他们对人生命运与人生价值的积极思考。这些都会成为能力训练的基础,帮助学生在学作“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

二、由课内向课外:“文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开放性策略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既要保持专业的特点,又要嵌入课程思政内容,这样才能实现隐性思政的教育目的。

首先,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根据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对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重新梳理,构建课程的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体系,搭建以课堂教学、素拓项目、社团活动三方联动的课程思政平台,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应用理论原理、检验实践成果三个不同的侧重点,将文学内容与社会人生、写作实践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贯穿隐性思政内容,加深学生对人性、人生、社会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其次,在具体实施中,借助三个平台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课堂教学平台力图将文学理论的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有机融合起来,在知识框架中注入课程思政内容。比如在理论阐释中充分体现价值性,通过举例与深入剖析人生问题,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基础上,形成对人生问题的基本把握,潜移默化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而在素质拓展平台上,围绕文学概论中“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生的艺术”的基本原理完成“读书沙龙-文学与人生”项目,其课程思政的要素主要体现在,通过主题阅读引导学生借助文学关注社会人生,了解人生中必须思考的大问题;通过评论写作引导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在学做文的过程中学做人;同时又通过成果编辑设计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社团平台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设,其宗旨在于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体会理论的工具价值,拓展专业思维,同时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丰富人生经验,明了做人道理。近年来,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与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相互配合,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的“宁波知青口述史”“口述校史”“宁波企业家口述史”等主题活动,从策划到提纲编制,再到口述史整理、手记写作,不同环节既有方法的领悟,也有人文的熏陶。学生在接触历史与现实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立身之道,而各阶段的成果则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脚踏实地精神。

第三,在育人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强化课程思政效果。陶行知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1]对学生的评价与指导,尤其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多方面影响。文学概论的作业都实行二次评价制,通过作业修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在规则上设定与学习态度相关的评价原则与加减分机制外,教师的言传身教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对于抄袭的学生以0分计,让学生知道哪条底线不能碰触,但如果他们愿意改过,老师也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用行动展现应有的学风。再比如教师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的全程指导,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什么是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不求回报的敬业精神,从而从做人角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三、从耕耘到收获:“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

“文学概论”坚持“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的基础原则,通过三方联动,实现专业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的融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学生能够通过文学关注社会人生,通过社会实践走入社会人生。在课堂教学与素拓项目、社团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思考成长、思考人生的困惑、剖析人性的弱点,他们在文学的阅读中参悟人生,拓展人生。而与之相关的社团活动走入社会接触现实人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又反观实践成果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差距,从而获得专业技能与人生智慧的双重收获。

其次,学生能够从学作文中学做人,认真阅读作品,摒弃不读而论的学风,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新见解的独立意识。同时又在接受学术道德熏陶的过程中,养成为学的严谨态度和自我教育的好习惯,学会以理论指导自身实践,以理论检验自身实践的思考方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学生能够在立身之道的学习中立人文之心,提高综合素质。用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解读文学获得专业能力,并通过文学所呈现的百味人生,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学生能够悲天悯人,能够对人类生命充满敬畏和关注,对历史人文传统进行批判继承;并且能够追求智慧、美、真理、公正、自由、勇气、希望和爱,试图使自己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增进自我认识与自我塑造,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开阔自己的胸襟。

以上三方面的收获,集中体现在“文学概论”课程的系列物化成果之中。以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为例,与课程相辅相成的素拓项目已经持续十三年,每个年级一本的《文学与人生》评论合集已经成为学生们大学时代的深刻记忆之一,这本杂志每年都从人生的不同侧面展现学生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在这个项目进行到第十二年的时候,曾向已毕业的学生们征文,希望他们写一写自己的人生感怀和对文学的痴情。离开校园已久的学生纷纷响应,很快就收到了近70篇文章。一本汇集了十几届学生文章的《文学与人生》纪念号包含了学生们对文学与人生的新感悟,也见证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文学概论”所具有的长久效应。

作为“文学概论”延伸的学生社团主要以“口述史”活动为主,除了专业意义之外(如利用口述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共通之处强化对文学理论的理解,把握学术思维与学术规范等),其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引导学走进现实人生,增长见识。近年来,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与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开展了“宁波知青口述史”、“口述校史”“宁波企业家口述史”等项目,完成了一百多万字的文稿。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申报挑战杯项目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帮助他们发表学术论文,当成功来临时,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努力的价值,理解了脚踏实地的含义,也懂得了团队合作在他们成长中的作用。

“文学概论”课程既具有专业课程的科学精神,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这两种精神构成了课程思政的价值核心,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成长。因此,专业课教学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承的重任,还承担着培育学生人文情怀,促进精神成人和德性养成的使命。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个使命,就不能只在封闭的课堂中耳提面命,而要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不同平台,根据课程特点,提取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从封闭到开放,是教育观念的转型,也是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这一原则落到实处的一种尝试。

猜你喜欢

概论思政文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需要文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