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2020-02-10夏凡乔王丽华宁树君
李 欣,夏凡乔,王丽华,宁树君
(佳木斯大学 a.附属第一医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要落实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要求,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这一原则,把学科资源、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调统一。“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神经病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辩证施治,对症下药,实事求是地分析课程思政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课程思政深入学生的心灵,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一、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1.强调学科难度而忽视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特点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既要体现课程的专业性,又要体现思政的教育性,既要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关注人的精神成长。神经病学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临床二级学科,是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它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外科、妇产科及眼科、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密切相关,在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知识体系繁杂、理论晦涩难懂;相关学科如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2],使得神经病学概念的外延大大扩充,加之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这样就导致了一些老师认为就教材讲教材还有很大难度,再在里面增加思政内容无疑会加大的工作量,又怕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冲击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一些学生也认为专业课程里的思政因素和专业的思政课程不一样,在考试成绩里不能得到明显的体现,所以学习时只关注一些考试点而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视为负担,一笔带过。
2.强调技术至上而忽视人文关怀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神经系统的疾病与治疗,也涉及到人的精神领域。一些神经性疾病如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意识障碍,不仅病人和亲人们有巨大的痛苦,也给治疗和护理带来许多困难。许多临床医学的学生有一种误区,往往把技术学习和人文素养分割开来。他们更注重医学技术的学习,以及医疗经验的积累,他们认为这些才是医生的安身立命之道。这样就导致了对医疗技术的学习有热情,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却不足。这就需要通过课程思政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伦理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医生不仅要能医“病”,也要能医“人”,医“心”,给予患者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有时能治愈”固然是医生的骄傲,但是“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同样是医生职责内的工作。
3.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
思政课程的开发,是一件开拓性的工作。需要对现有的课程重新设计、梳理和重构,或是需要传统文化的溯源求根,或是对现代人文思想的深入阐发,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融入,或是整合现有专业教材挖掘其中思政因素。这是一件工作量很大的育人工程,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思政寓于课程“寓”到什么程度,更多地依赖于课程开发者对于思政工作规律的认识,以及自身的人文及思政底蕴,于是一些老师往往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过多地强调任务的难度,不能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课程思政课程往往停留在低水平的表面文章甚至是喊口号的层次,思政因素和专业课程不是水乳交融,而是油水分离,这必然影响到思政课程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学生政治意识培养认识不足
医学是一门科学,一名好医生,首先在于他的专业性,但并不等于可以没有政治意识。学生是社会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时时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会对社会生活现象产生思考,并寻求答案。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信息化时代真相和谣言并存造成的思想混乱,社会转型经济转轨造成的社会上的利益分化,传统道德受到冲击,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造成的价值导向混乱,这些问题必然会造成学生面对现实的困惑,这些困惑不解决,就会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并在学习医学“为了谁、服务谁”这些根本问题上产生错误的认识。课程思政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政治意识的重要性,教师自身要有明晰的政治站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用政治知识解释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指导学生本专业的技术性问题,也能够在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善恶伦理大是大非的问题给学生以指导,从而为把培养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医学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可以结合神经病学解放前后在中国发展的巨大差别,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不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而是活生生地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切实答案。通过课程思政的引入,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政治意识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帮助行医者能够站稳立场的“定海神针”。
2.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力度不够
医学具有人文性。人文性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向放在思政课的重要地位,但是对其内涵的探讨,对培养人文素质路径的落地,做的还有不足。首先人民立场不够鲜明,没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从小学开始直至大学,学生守则、规范一以贯之的要求,但是正如社会上一些不同声音所说,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方面做得还不够,不能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内心规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都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要和优质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医学生要培养自觉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把“热爱人民”的要求变为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及为人民服务的行动[4]。
其次是人文情怀缺乏深度。一些学生之所以出现片面重视技术缺乏人文情怀,在于对人文传统继承不足,没有形成人文关怀的文化自觉。中国古代只有医生和老师才被称之为“先生”,可见无论是公众视野中还是职业要求中,医生都应该是有素养的人。这种素养既在于文化底蕴,也在于人文关怀。要在课程思政中传承中国医学对医生仁心仁术的要求,传承“大医精诚”的中国医学传统。引导医学生把人文关怀渗透到接诊治疗的过程中。面对焦虑的患者,医生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温暖的微笑,对于一些神经类疾病的患者来说,有时能起到药方也起不到的作用,“用心去关爱病人,这才是医生无可替代、最宝贵的价值”。
3.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不够
一是课程思政的构建途径过于狭隘,做不到博采众长,融为一体。课程思政要主动对接思政课程,形成良性互动的命运共同体;还要在各学科交叉中撷取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德育与知识的相互交融中汲取丰富营养;以各门课程之体载立德树人之魂,形散而神不散,变一方独奏为多方交响。二是在精心思考、淬炼方式方法方面研究不够。教学内容不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缺乏趣味性,不能适应全媒体信息传播规律的问题。对于多面的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不能很好地从中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缺乏思政元素和课程的巧妙交融,像盐用得好,用到一道菜中能画龙点睛,调出精气神来的境界。三是在充分运用身边的优秀人物、感动事迹等教育资源方面不够,不能自然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课程思政接地气、有温度。
三、加强课程建设的途径探索
课程思政建设途径的探索,要以厚积科研素养为基础,教者不仅要有对专业知识的娴熟掌握,有思想的深刻和人文的关怀,还要有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因为课程思政最后要落实到育人效能上,落实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和实践上。
1.教学方法要“活”,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课程思政要做到润物无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参与课程的生成和世界观的建构。我们改变传统的神经病学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JiTT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5],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探索和批判式思维能力。在问题为中心的课堂上,课堂气氛积极主动、饶有兴趣。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就容易潜移默化地进入课程思政的设置情境。并在课后深度探究学习中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促进课程思政内容的内化,有益于把课程思政的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实践[6]。
2.内容挖掘要“深”,提高材料的新颖性
神经病学的课程思政,是依附于专业的思政教育形式,其思政元素的发掘源自于本专业的知识之中,神经病学的思政课程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精深理解,才能读出专业知识点的“弦外之音”,从而敏锐地察觉思政元素的存在,并正确剖析这些思政元素在知识点构成中的分布及其与知识点的结合度。神经病学的理论体系是西医体系,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忽略神经病学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成果,这样不利于培养文化自信。教师可以多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对神经类疾病的研究历史,比如:甲骨文中就有心疾、首疾、疑疾等疾病的记载,表明当时对精神疾病已有认识。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学专著《内经》中就有论述精神疾病的专门篇章《灵枢·癫狂》。《内经》论述精神类疾病多从阴阳入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有“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到隋朝末年,巢元方等人著《诸病源候论》,则将精神类疾病基本上按内、外、妇、儿等科的临床特点进行划分。对于中毒性精神类疾病、营养性精神类疾病、传染性精神类疾病、妇产科精神病、儿童精神病不仅有很详细的划分,还以气血理论辨析病因,指出治疗方向。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多一些了解,才有利于不忘本来,面向未来。
3.联系当前要“实”,提高课程的针对性
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不仅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要联系学生的专业动态和人生规划。神经病学的发展,只有扎根于中国大地,服务于中国人民解除神经性疾病的需求,才能够体现这一专业的价值,才能够实现一名神经病学医生的个人价值。所以教师要立足专业需求,深刻地感知、掌握和神经病学相关的科技、人口等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而用亲和力的态度、创新的视野、熟练的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把思政元素和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让神经病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专业和思想同有收获。这样学生感觉到课程思政不仅有所得,还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比如和以往相比,神经性疾病日益多发,这和中国人进入了新的压力时代有关,教师要以本医院、本地区的临床医疗为教学和研究对象,剖析当前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变化的大环境对神经性疾病的影响。根据2009年公布的一项调查,17.5%的中国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精神疾病,患者向神经科医生主诉的神经症、头痛和神经心理学方面问题正迅速增长,是世界范围精神疾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再比如脑卒中是神经性疾病的重要大类。有数据表明,中国的神经性疾病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脑血管疾病占主导地位。中国人死于卒中的人数是死于冠状动脉心脏病的3倍以上[7]。而这一切,又都和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以往不同有关。
适合地方医学院校特色的思政课程、通识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需要教师具有整合学科资源的科研素养和业务能力,才能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这样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医学技术,精神也得到洗礼和成长,在为患者解除病患的同时,也体会到医学之花、人文之花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