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以历史教学为例

2020-02-10高德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生课程思政

谭 杰,高德朋

(1.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2.盘锦职业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课程思政”就是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2]的课程体系,形成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强调价值导向作用、在弘扬思想政治的同时蕴含知识底蕴的联动育人效应。因此,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实现师范类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下师范生德育素质目标的培养要求。

采用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DCT)求解,将解缠过程转换为采用DCT求解泊松方程的问题,即可恢复InSAR真实相位.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对师范生德育素质的培养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指“专门性教育评估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3],认证的核心是保证所培养的师范生在毕业时具有优良的专业知识、卓越的教学能力和高尚的德育素质。为了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生的德育素质要求,师范类专业在育人过程中,既要提高师范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国良师;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的能力,更要求具备高尚的思想品格以及优秀的德育素质。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师范生培养在德育素质方面须达到以下要求:

1.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这样移动的妙处在于,通过移动可以得到两个正方形,把两个正方形的边框加上.其中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b,另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为了更加清晰地突出图形之间的关系,将多余信息删除.[14]从而得到c2=a2+b2.图形展示完后,再让学生观看图4⑦,让学生感知原图与复制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此课件制作过程中,注意同一图形在每页课件中的位置不变,使选取组织耗用的认知资源降低,减少视觉对图形位置改变的处理,避免分散注意力.

理想信念是对教师德育教育的重要导向和标杆,是引领师范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百折不挠的进取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表现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4]因此,新形势下对师范生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地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常化和长效化,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培养的全过程,切实发挥好理想信念“固根守魂”的功能,帮助师范生成长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执教内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老师。

道德情操是教师在认识客观事物、探求真理的智能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起着强大的支持作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表现在对他人和集体真诚热情友善、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同事,对自己要求严格、保持乐观开朗心态、勇敢果断、善于自制,对待学习、工作勤奋认真、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新形势下对师范生的培养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诚信、正义、友善等优秀品质,加强师范生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公民素养、群众意识以及奉献精神的教育,处理好师范生德育教育工作上存在的目标泛化和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帮助师范生成长为讲操守、重品行,作风正派、情趣健康,保持高尚精神追求的新时代好老师。

2.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3.要有深切的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保障。深切的教育情怀表现为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富有爱心、责任心,尊重学生人格、锤炼学生品格、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新形势下对师范生的培养要通过“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行动性实践体验和激励性成长评价”[5]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成长为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乐于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老师。

化合物 3A03: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242,[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25~7.36(m,5H),7.13~7.16(t,J=9.0 Hz,2H),6.97(t,J=9.0 Hz,2H),5.71(br.s,1H,NH),4.37(d,J=6.0 Hz,2H),3.62(s,2H)。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民族历经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苦历程。近代欧洲通过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摆脱了中世纪的黑暗统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确立了东方工业强国的地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稳定了社会秩序,俄国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传遍世界……我们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后,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投入到救国救民的民族事业之中。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了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魏源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进行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实践,维新派开启了“反专制、兴民权、变法图强”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国际视野是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创新性素养,是指导师范生树立全球意识,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关注全球重大社会和发展问题的关键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表现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尝试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因此,新形势下对师范生的培养要通过设计专题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的培养内容和路径,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师范生参加国际交换学习和互换实习,引导师范生借鉴国外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帮助师范生成长为具备国际视野及经历体验,了解国外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的新时代好老师。

3)期限溢价是投资者持有长期债券承担远期风险的期限补偿,当宏观环境向好,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上升,对股市、原油等风险资产的需求增加,原油价格上涨,而对长期国债类防御性资产的需求减少,期限溢价上涨推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

二、历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对师范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为了达成师范类专业认证“毕业要求”指标体系中的德育素质培养目标,必须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各项德育素质培养目标。加大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协同效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民族积淀了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汉朝有苏武牧羊,矢志不改;宋朝有岳飞精忠报国,奋力杀敌;鸦片战争中有舍身殉国保炮台的关天培;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豪言壮语。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等都是享誉世界的原创产品;书法、中国画、雕塑、手工艺术品至今仍是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镇馆宝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以及鲁班技艺一直都在影响着世界。

3.培养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的担当意识

古语有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这门学科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思政资源,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把历史教学与“课程思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达成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德育素质要求。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渗透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课程思政教育,不断增强师范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感,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体现出大爱的胸怀、忘我的境界和进取的锐气,为实现“教育兴邦”的初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渗透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课程思政教育,不断增强师范生无私奉献精神,使师范生永葆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既不屈服于艰难困苦,也不懈怠于富足安逸,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智慧和力量。

2.培养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民族铸就了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无论是“铁杵成针”“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闻鸡起舞”“卧薪尝胆”“水滴石穿”“精卫填海”等表现坚持不懈精神的历史或寓言故事,还是“自古雄才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冬寒,不知春暖”“不经忧患,则德惠不成”等表现吃苦耐劳精神的古训格言,抑或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或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为特定符号的“工匠精神”“航天精神”,或象征着顽强、拼搏、不服输、开拓进取的“女排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其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支撑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精神基因。

这些年不少老师都使用过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每种教学平台都有它的优缺点,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云计算技术的网络资源共享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等,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强大的师生互动性让教学充满趣味性,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不少老师都积极地投入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堂建设中去,运用这种新的网络教学平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岗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1.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的爱国主义精神

刘培峰:从传统工艺的概念出发,一些文件把传统工艺定义为现存的工艺,那么,传统工艺与技术史有什么关系?已经消失了的工艺还是传统工艺吗?

4.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渗透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的课程思政教育,不断增强师范生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自觉性,使师范生认清和明确新时代的历史责任,形成主动作为的责任担当,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激发勇于承担教育重任的动力,实现教育事业的新跨越。

三、在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学中培养德育素质的实践路径

为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对师范生德育素质的培养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历史教学资源中“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思政元素与历史专业知识融为一体,通过历史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针对城乡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对整个规划流程进行相对应的优化和完善。在具体优化措施落实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能够保证优化的效果,比如在针对整个审批流程进行优化时,要尽可能保证整个程序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透明化特征。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导居民主动的参与到城乡的日常规划和具体建设当中,在保证遵循以人为本基本原则的同时,还要适当增加对环境的整个影响评价功能,这样才能够在实践中对城乡规划问题起到良好的控制性作用[3]。

1.立足核心课程,构建思政课程体系

历史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核心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部分内容;选修课程为专业延伸课程,包括中西方文化史、史学概论、中外关系史、历史文献学、各类专题史以及高校当地的地方史等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把核心课程视为知识承载的主体,把选修课程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从而出现了在核心课程上讲知识、在选修课上谈情感的错误教学理念。因此,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都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落实知识、能力和德育的教学目标,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教育相结合,既要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知识体系教育,又要引导学生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花样游泳有单人、双人、团体等形式,都是只有女子能够参加。花样游泳起源于欧洲,1920年花样游泳创始人柯蒂斯将跳水和体操的动作混合一起表演,起初只作为两场游泳比赛之间的一种娱乐节目,后来逐渐融入舞蹈和音乐,成为一项优美的水上竞技项目。

2.拓展校外资源,创新思政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历史教学摆脱了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课堂授课只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许多内容的学习与探索还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完成,思政教育也将随着课程实践的开展从室内迁移到室外,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不断拓展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与历史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有很多,如:博物馆、红色精神学习基地、遗址古迹和纪念馆等等。身临其境的实践教学方式给学生情感上带来更直观和更有力的冲击,可以夯实德育教育的实效。

3.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历史是一门富有政治色彩和人文情怀的学科,想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跟进时代的脚步,追求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教师的备课要有艺术性,积极提倡精心备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难易适当、循序渐进;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要具有艺术感染力,教师语言要准确、精炼,有逻辑的连贯性和严密的科学性,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教学激情投入课堂,带给学生亲切、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学内容也要有艺术性术,关键在于内容要新颖、生动,关注中央的会议精神,并结合教学前沿的课程改革要求,赋予教学内容以新的内涵,给人有益的启迪性。通过重视在历史教学中的艺术性,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断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更好地凸显历史学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的德育素质培养需要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而“课程思政”教育承载着培养师范生达到德育素质目标的重要任务。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学习相融汇,精确定位、精心设计、精准施教,把传授知识、发展智育与养成德育素质有机结合,以达成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提出的培养师范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切的教育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建设目标。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生课程思政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